都担心杨振宁去世后翁帆的生活怎么办,毕竟杨振宁早就安排好了遗产分配,大多数是留给了子女。
但翁帆跟杨振宁结婚二十来年,除了自身的成长之外,无论社会地位还是“杨夫人”的名头,杨振宁的遗泽都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
而在物质层面,杨振宁也没有亏待翁帆,婚后的收入、收藏、书稿等都也是归翁帆处理。
这点,我们从范曾送给杨振宁的《促纸图》就可以看出一斑。
杨振宁与范曾是多年好友,两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相互认识了,杨振宁对范曾的艺术成就赞誉有加:
“范曾不只是当代的大师,也是几百年来,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的大!”
![]()
可以说,在近代物理学上,杨振宁与牛顿、爱因斯坦构成了三座里程碑。
范曾也曾表示,“我平生最大幸福,是认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陈省身先生和杨振宁先生。”
“晚年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小别墅称作‘归根居’,并请我题字刻在石头上,他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可想而知。”
![]()
范曾《促纸图》赏析
范曾先生作为当代中国画坛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始终根植于传统文人画的深厚土壤,并致力于在现当代语境下激活其生命力。他的作品《促纸图》,不仅是一幅描绘师徒授业、童子习字的生活场景画,更是一曲关于文化传承、人格塑造与笔墨本体价值的视觉交响诗。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此作,可从构图叙事、笔墨语言、文化意涵及时代精神四个维度展开。
一、构图叙事:静穆中的动态张力与空间哲学
《促纸图》采用横幅长卷式构图,画面主体为一位须发皆白、身着素袍的老者与一位专注执笔的稚童,二人相对而坐于松荫之下。老者侧身俯首,目光温和地注视着童子,右手轻抬,似在指点或鼓励;童子则全神贯注于面前的纸砚,神情虔诚。这种“一动一静”、“一导一学”的互动关系,构成了画面的核心叙事动力。
在空间处理上,范曾并未追求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而是延续了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与“留白”的智慧。画面左上方大片留白,仅以几笔淡墨勾勒出苍劲古松的枝干,既暗示了环境的幽深宁静,又为观者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人物下方的山石以浓淡相间的墨色皴擦而成,既稳定了画面重心,又与上方虚灵的松枝形成“实”与“虚”的对比,体现了“计白当黑”的东方美学原则。整幅画面虽无繁复背景,却因人物姿态、眼神交流与自然元素的巧妙安排,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谧氛围,使观者仿佛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松风拂过的轻吟。
二、笔墨语言:“以书入画”的极致演绎与线条的生命律动
范曾的艺术最核心的特征在于“以书入画”,即用书法的笔法来经营绘画的线条与结构。在《促纸图》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者的衣纹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如行云流水,一笔到底,转折处顿挫分明,既有书法中的“提按顿挫”,又暗含人物内在的精神气度——宽厚、从容、睿智。童子的衣褶则相对短促、稚拙,线条略显生涩,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孩童初学时的笨拙与认真。这种“线”的差异性处理,不仅是造型手段,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
在墨色运用上,范曾善用“泼墨”与“积墨”结合的手法。老者衣袍大面积使用淡墨渲染,边缘处略加浓墨勾勒,形成“外虚内实”的视觉效果,凸显其仙风道骨之姿。童子衣衫则以青绿设色为主,色彩清雅而不艳俗,与老者素净的白衣形成冷暖对比,也暗示了“新”与“旧”、“传承”与“未来”的象征意义。松树的枝干以焦墨写出,苍劲有力,与人物柔和的线条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张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画面右上角的题跋与印章。范曾亲笔题写的长篇文字,书法风格遒劲洒脱,与画中人物的气质浑然一体。题跋内容多为自述创作心迹或引经据典,不仅补充了画面的叙事深度,更强化了“书画同源”的文人画传统。印章的钤盖位置考究,红印与水墨形成视觉平衡,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完美呈现。
三、文化意涵:儒家教育观与道家隐逸精神的融合
《促纸图》所描绘的场景,表面上是寻常的“教子习字”,实则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老者形象明显带有“夫子”或“隐士”的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又是一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文人。这种形象设定,正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与道家“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出世情怀的有机融合。
童子代表的是文化的未来与希望,“促纸”二字点明主题——“促”有督促、引导之意,“纸”则是文明载体的象征。老者对童子的“促”,不是强制,而是春风化雨般的引导,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理念。画面中没有严厉的训斥,只有温柔的目光与善意的提醒,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与“礼教”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同时,松树作为画面的重要元素,历来是中国文人画中象征坚贞、长寿与高洁的符号。松荫下的授业场景,暗示了知识传承的永恒性与人格修养的崇高性。整个画面弥漫着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人与自然、师与徒、过去与未来,在这一刻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四、时代精神:传统文脉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在20世纪以来中国画面临现代转型的背景下,范曾始终坚持“回归传统、推陈出新”的艺术立场。《促纸图》正是这一立场的典型代表。它没有盲目追随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实验,也没有沉溺于复古主义的泥古不化,而是通过对传统文人画题材与技法的深度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在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促纸图》所展现的宁静致远、专注笃学的精神状态,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与精神疗愈价值。它提醒人们,在技术狂飙突进的同时,不应忘记人文精神的根基;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仍需守护那份对知识、对美、对人格完善的敬畏与追求。
结语:
范曾的《促纸图》是一幅集技艺之精妙、思想之深邃、文化之厚重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是对传统文人画形式语言的成功继承,更是对其精神内核的当代诠释。通过精炼的笔墨、巧妙的构图与深刻的文化隐喻,范曾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老者与童子、松树与纸砚、书法与绘画、过去与未来,共同谱写着一曲关于文明传承与人性光辉的永恒乐章。这幅画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本身,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那就是在坚守传统文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