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石嘴山市平罗县庙庙湖村,夏末的瓜果飘香已被秋日火热的丰收场景所取代。10月20日,在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大棚里没有了往日瓜果满架的繁盛,大部分蔬菜早已采收完,只剩几棚长势旺盛的大葱等待收获。庙庙湖村村民杨双燕和几位同村妇女正麻利地清理着最后几架已经枯黄的豆角秧。
![]()
“清完这些老秧,今年在这的活就结了!”杨双燕直起腰擦了擦汗说,“从2月种到秋天收,快10个月了,活没断过,钱挣得稳当,心里也踏实。”
不远处,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吉中看着棚内忙碌的身影,却说出了一句看似“困惑”的话:“这两年来基地打工的农户少了,今年我们用了很多外乡镇的务工农户。”殊不知,这份“困惑”背后,恰恰是平罗县通过培育多元产业,让群众务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一个缩影。
“过去我们是陶乐镇的‘一枝独秀’。如今镇上新添了各类企业和合作社,村民的就业路子更广了。这是好事,说明咱们的产业真的发展起来了。”余吉中笑着说。
作为一家深度扎根庙庙湖村的农业企业,自2013年成立以来,华泰农始终与这个生态移民村的发展同频共振,通过产业融合、技术赋能和利益共享,实现了从“沙窝窝”到“金菜园”的蜕变。
华泰农的带动效应不只局限于庙庙湖村。近年来,该公司主动“牵手”周边村庄,先后与庙庙湖村和崇岗镇崇富村等9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联合发展协议,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等作物,让600余名农户实现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每个合作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也随之增长8万元至10万元。
![]()
然而,时光回溯至十余年前,对于庙庙湖村等地的村民而言,到华泰农打工几乎是就近务工的唯一选择。随着平罗县产业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一局面已被彻底改写。村民家门口,各类工厂、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就业选择愈发多元,曾经“一枝独秀”的华泰农,如今已是平罗县产业带动就业的“群像”之一。
因此,对于杨双燕而言,在华泰农的务工结束,并不意味着“失业”。她盘算着,接下来可以去村头的宁夏新丝陆服饰有限公司看看,或者到附近的牧场问问是否需要人手。
据了解,近年来,陶乐镇以华泰农、盛禾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集中流转土地1.18万亩,打造万亩沙漠瓜菜特色品牌农业园区。如今,园区年产沙漠番茄、沙漠西瓜、菜心等特色瓜菜1.2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每年带动1000余名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这些举措不仅鼓了村民“钱袋子”,更激发了庙庙湖村的内生动力。2023年,村里仅通过租赁大棚和土地种植沙漠瓜菜,就实现村集体收入150余万元,不少群众也通过在企业务工,从“靠补贴”变为“靠技能”。“刚搬迁来时主要在大棚务工,后来学了技术。如今我靠种植番茄的收入,让4个孩子都学业有成。”庙庙湖村村民马菊花便是这变迁中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
如今,放眼平罗县,产业带动就业的“同心圆”已经越画越大。平罗县3个移民村的瓜菜种植面积达2.16万亩,带动450多户移民自建或租赁大棚种植,户均年增收4万元。同时,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移民”的合作模式,通过务工就业、入股分红、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把脱贫户、监测对象牢牢嵌入产业链,让他们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截至目前,平罗县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余人。随着更多龙头企业扎根、更多特色产业壮大,平罗县以产业之力,让农民“钱袋子”更鼓、乡村的“发展路”更宽。
来源:石嘴山学习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