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说起合肥之战,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肯定是张辽。毕竟张辽止啼的典故太深入人心了,就连陈寿的《三国志》里都大书特书他带着八百勇士把孙权十万大军按在地上摩擦的英勇事迹。可你有没有想过,这场战役真正的幕后操盘手,可能根本不是张辽?
![]()
别急着反驳,咱们先看一组被忽略的数据。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汉中张鲁,给合肥守军留下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七千。
而孙权那边呢?
光是能叫上名号的将领就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陈武、贺齐……足足十二员大将,兵力更是号称十万虽然古代打仗喜欢吹牛皮,但五万以上绝对是有的。
![]()
七千人对五万人,这简直是拿鸡蛋碰石头。可结果呢?孙权不仅没拿下合肥,自己还差点成了俘虏,手下猛将陈武战死,凌统重伤,连他乘坐的主舰都被魏军的火攻烧得差点沉没。这仗打得,简直比赤壁之战还魔幻。
你可能会说,这都是张辽的功劳啊!他那八百敢死队突袭吴营,把孙权吓得躲在土山上不敢下来,这可是《三国志》明明白白写着的。
![]()
这话没错,但你知道张辽突袭的时间吗?
建安二十年八月,农历的八月,正是合肥地区最湿热的时候。吴军将士大多来自江南,本来就对这种气候水土不服,再加上军营里开始流行疟疾这可不是我瞎说,《三国志·甘宁传》里就隐晦地提到军中有疫。
![]()
张辽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动手。
凌晨四点,合肥城的东门突然打开。
八百名敢死队员嘴里衔着枚,手里举着刀,像一群沉默的猎豹冲进了吴军大营。带头的正是张辽,他手里那杆长戟上下翻飞,第一回合就砍翻了吴军两员偏将,硬生生杀开一条血路,一直冲到孙权的中军大帐前。
孙权当时正在跟将领们开会,听到外面杀声震天,吓得连盔甲都没来得及穿,抱着头盔就往旁边的土山上跑。你想想,十万大军的统帅,被人堵在中军帐门口砍,这得多狼狈?
![]()
可问题来了,张辽为什么敢这么干?
七千守军,他一下子就带走了八百分之一的兵力去搞突袭,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合肥城还要不要守了?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被历史忽略的关键人物乐进。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三国志》里可是把他和张辽、于禁、张郃、徐晃并列为五子良将的。更重要的是,当时曹操给合肥守军下达的命令,是由乐进和张辽、李典共同执行的。
![]()
建安二十年正月,曹操在西征汉中前,给合肥护军薛悌留下了一封密函,信封上写着贼至乃发。意思就是等孙权打过来了才能打开看。
八月,孙权大军兵临城下,薛悌当着张辽、乐进、李典三个人的面打开了密函。里面只有短短几句话: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不还是张辽主导吗?
曹操都说了让他和李典出战。
但你仔细品品,出战和守城,哪个才是更重要的任务?
当时合肥城防并不完善,曹操留下的那七千兵力,守城都够呛,更别说主动出击了。可曹操偏偏让张辽、李典带着一部分兵力出去打,这简直是反常识的操作。
这时候,乐进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乐进这个人,史书上说他容貌短小,以胆烈从太祖。意思就是长得不高,但胆子特别大。更关键的是,他是曹操的嫡系将领,从曹操起兵的时候就跟着他了,比张辽投奔曹操早了整整十年。
曹操让乐进守城,其实是把合肥的安危托付给了他。而张辽和李典的突袭,更像是乐进整个守城计划的一部分用一次出其不意的攻击,打乱吴军的部署,拖延他们的攻城时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张辽突袭成功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立刻退回了合肥城。这说明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骚扰,不是决战。
第二:吴军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兵力优势还在。等他们反应过来,立刻开始攻城。这时候,乐进的守城能力就体现出来了。他不仅顶住了吴军的猛攻,还在城头亲自督战,甚至还抽空出城打了几次小规模的反击,把吴军的攻城节奏彻底打乱了。
![]()
第三:孙权围攻合肥十几天,愣是没打下来。这时候,吴军的后勤开始出问题了你想想,十万人马,每天要吃多少粮食?再加上军营里的疟疾越来越严重,孙权只好下令撤军。
而就在吴军撤退的时候,张辽和乐进又联手演了一出好戏。
建安二十年八月底,吴军开始分批撤退。孙权自己带着吕蒙、甘宁等核心将领殿后,等大部队都撤走了,他们才开始动身。
这时候,张辽和乐进突然率军从合肥城里杀了出来。
这一次,吴军真的慌了。本来就因为撤退而士气低落,现在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瞬间就乱了套。陈武为了保护孙权,力战而死;凌统带着亲兵拼死抵抗,身上被砍了几十个口子,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泅水逃回船上。
孙权更是狼狈到了极点。他骑着马跑到逍遥津渡口,发现桥板被魏军拆了一丈多长。没办法,他只好让亲近的侍从谷利在马屁股后面狠狠抽了一鞭子,战马受惊,才一跃而过。
这就是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
![]()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时乐进没有守住合肥城,张辽还能有机会在逍遥津伏击孙权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可惜的是,后世的史学家们似乎更偏爱张辽这种孤胆英雄的形象,而乐进这种运筹帷幄的幕后功臣,却渐渐被人遗忘了。就连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也把合肥之战的功劳几乎全算在了张辽头上,乐进反而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
这其实是一种很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大家只看到了张辽在前线斩将夺旗的风光,却忽略了乐进在后方默默守城的艰辛。
就像一座大厦,人们往往只惊叹于它华丽的外表,却忘了支撑它的,是那些深埋地下的地基。
事实上,乐进就是合肥之战的地基。
他不仅要面对吴军的猛攻,还要协调城内的粮草、军械、伤兵等各种琐事。更重要的是,他还要平衡张辽和李典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李典的叔叔李乾当年是被吕布手下杀的,而张辽曾经是吕布的部将,两个人本来就有旧怨。曹操让他们一起出战,其实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也多亏了乐进从中调和,张辽和李典才没有因为私人恩怨而影响大局。
可惜的是,乐进在合肥之战后不久就病逝了。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他在许都去世,享年不详。而张辽则一直活到了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还参与了曹丕伐吴的战役。
或许正是因为乐进死得太早,他的功绩才没有被更多人记住。
![]()
但历史终究是公平的。
在安徽合肥的逍遥津公园里,至今还矗立着一座张辽祠,香火不断。而在不远处,也有一座小小的乐进亭,虽然不如张辽祠那么热闹,但也总有一些懂行的游客会去那里凭吊这位被遗忘的英雄。
张辽是锋利的矛,用一场突袭打乱了吴军的部署;乐进是坚固的盾,用顽强的防守拖垮了吴军的士气。他们两个人,一个在前台冲锋陷阵,一个在幕后运筹帷幄,共同谱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而曹操,他早已看透了这一切。他留下的那封贼至乃发的密函,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智慧他知道张辽勇猛,适合冲锋;乐进沉稳,适合守城;李典儒雅,能够协调人际关系。所以他才会做出那样的安排。
这或许就是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吧。他不仅自己是个军事天才,更懂得如何用人,如何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将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相比之下,孙权在合肥之战中的表现就显得有些稚嫩了。他空有十万大军,却没能充分发挥兵力优势;他手下猛将如云,却没能协调好将领之间的关系;他明明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却因为一时的疏忽,差点成了魏军的俘虏。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三国志·魏书·乐进传》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