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秋天的每一次呼吸,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为清明宁静;秋天的每一次泼墨迹,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为斑斓典雅;秋天的每一次吟哦,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为情意绵绵。
所以,才有那么多的诗人,醉在了秋的怀抱里。
![]()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清代诗人林遇春的《秋郊晚眺》。
这是一首很工稳的七言律诗,全篇八句皆写得清新脱俗,读来别有一番美的享受。
秋郊晚眺
清·林遇春
间行近郭遣无聊,云物稀疏漾柳条。
隔浦归帆轻带雨,小桥流水暗通潮。
岩前瀑响飞晴雪,烟里歌声出晚樵。
最爱夕阳溪畔路,满村红叶落萧萧。
林遇春,字铁山,号花南,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大柘人,我国清代诗人、基层官员。
这首《秋郊晚眺》是作者行走于秋日的郊外时,因触景生情而写。
尽管作者当时刚刚落第,但秋郊的大美风景却给予了他别样的馈赠,让他的身心得以治愈。
所以这首诗的风格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轻快和淡泊的。
![]()
诗的首联先点出题目与天气情况:间行近郭遣无聊,云物稀疏漾柳条;在城郭附近
漫步以作消遣,天气云淡风轻,杨柳的枝条轻轻摇曳。
“间行近郭”几个字直切题目,并在定格地点的同时,也以间接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比较大的画面框架。
“无聊”二字是作者对己身的描写,那么从这两个字上面,我们既可以看到作者悠闲散漫的形象,也可以读出他百无聊赖的心理。不过无论是形象还是心理,都与此诗的背景很贴合。
“云物稀疏”轻轻点过,却以精减的笔触临摹出了秋日特有的“天高气爽”“风轻云淡”的天气与景象,它给予画面干净整洁的视觉效果,也给予画面疏朗清幽的艺术蕴含。
“漾柳条”为清幽空旷的画面增添了动感与线条的柔和之美,并且也很自然地将特有的色彩晕染上去,使得我们眼前的秋景更具典型和生动。
颔联是对作者眼前所见的详细描写:隔浦归帆轻带雨,小桥流水暗通潮;水浦中的白帆缓缓归来,它们尚带着刚刚停歇的秋雨,小桥下流水淙淙,于暗处和潮水相通。
首联铺开一张画纸,颔联便开始向其中填补内容,所以颔联与首联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已经不言而喻了。
我们可以看到,颔联的描写是分别从远处和近处两个空间下笔的。
前一句将镜头拉向远方,把白帆带雨而归的画面裁剪下来,后一句则又将镜头移向近处,把小桥静谧、流水涌动的画面呈现出来。两句都有对动感的突出,但两句中的动感带来的效果却又各不相同,一者轻盈幽远,一者精致灵动,让人仿佛在恍然之间来到了婉约的江南一样。
![]()
继续看颈联:岩前瀑响飞晴雪,烟里歌声出晚樵;山岩上的瀑布飞溅而下,发出湍急的响声,那四散开来的水花就如晴雪一样洁白无瑕,烟霭弥漫中,时而传来傍晚砍柴的樵夫的歌声。
从颔联到颈联,作者皆在作细腻的景物描写,而随着内容的推进,诗中的情感色彩也变得愈来愈鲜明和浓郁。
颈联的第一句大气且又飘逸,作者在其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瀑布壮观的的外在形象与声音刻画得惟妙惟俏,而这种在气势上的体现,也无不说明作者的心境已然发生了微妙变化,即由“无聊”趋向了乐观和豁达。
一个“烟”字使得画面拥有了一种朦胧和缥缈之味,它与樵夫的歌声相互搭配,可谓将无比质朴且空灵的意境与韵味进行了体现。
而作者特意写樵歌,除了丰盈画面以外,还在于借其表达自己淡泊安然的情怀。
“最爱夕阳溪畔路,满村红叶落萧萧。”;最喜欢夕阳下那条小溪旁边的小路,走在这条小路上,可以看到满村萧萧飘落的红叶。
尾联直抒胸臆,它在颈联的基础之让上,表达出作者对秋日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与此同时,尾联又在情语中融入景语描写,把一幅清新唯美、宁静恬淡的画面展现于读者眼前。
夕阳带给画面温暖而又柔和的色彩,它与溪水交相辉映,使得画面更显美妙。
满村的红叶纷纷飘落,将最饱满的秋意进行了体现,也将最亮眼的色彩进行了晕染。村庄与红叶,一静一动,它们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既让我们嗅到了人间烟火气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秋日的浪漫与美好。
![]()
行带夕阳秋气爽,满村红叶欲留人;读完一首,唇齿留香。
与诗词为伴,啸吟徐行,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