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立冬了,世界于萧瑟中,又悄然增添了几分安宁。
新的时节,新的起点,不一样的心境,且借诗词以歌吟。
![]()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明代诗人张以宁的诗。
这首诗尽管被人们归属到“冷门”作品中,但从内容、意境和情感表达方面来讲,此诗又富有着新颖别致的特点,尤其是中间的两联对仗,堪称匠心独具的上好佳句。
立冬舟中即事
明·张以宁
一滩一滩复一滩,轻舟荡桨上曾湍。
三秋岭外雨全少,十月邕南天未寒。
露岸苇花明白羽,风林橘子动金丸。
如何连夜还乡梦,不怕关山行路难。
张以宁,字志道,因家居翠屏峰下,自号翠屏山人,福建福州府古田(今属福建宁德)人,我国元末明初的文学家、诗人。
因为政治变动,作者被朝廷付以要任,这对他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前往北方运粮的途中,在立冬这个特殊的节气里,作者有感而发乃写下了这首耐人寻味的七言诗。
![]()
诗的首联间接点出题目:一滩一滩复一滩,轻舟荡桨上曾湍;经过了一滩又一滩,轻快的小舟荡漾着双桨迎着重重湍急的水流而上。
作者在前一句中连续用了三个“一滩”,这不仅让诗句在形式上体现出一定的新颖性,更是简明扼要地道出了作者所经路途的遥远和艰辛程度。
后一句的“轻舟”看似仅在点题,实则它又无不道出了作者比较轻快的心情。“上曾流”三个字紧追“轻舟”而来,在其基础之上进一步说明了路途之险,与此同时,它还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乐观积极、敢于拼搏的可贵精神。
颔联为景语描写:三秋岭外雨全少,十月邕南天未寒;秋天即将过去,岭南的雨明显少了很多,十月中的邕州天气还没有转冷。
很显然,颔联是作者在行舟过程中的所见。
那么从下笔角度来讲,作者则是将视觉与触觉两个角度结合起来,将途中的画面裁剪下来,将秋冬相交之际的气候特征予以展现。
”雨全少”“天未寒”是对季节的契合,也是对作者细腻观察与感知力的印证。
虽然颔联写得并不是很具体,虽然这里没有对特定的物象加以勾勒,但我们却依然能够看到非常生动的关于“立冬”的画面。
作者笔下的画面是温润的,也是富有色彩的,这样的温润需要我们去细心感知,而这里的画面也需要我们去自由联想和填充。
![]()
颈联是全诗最为美妙的一处描写:露岸苇花明白羽,风林橘子动金丸;两岸的芦苇花带着露水,那洁白的色彩就如白色的羽毛一样,风吹过树林,那枝头的橘子如金色的丸子一样在摇动。
相信大家也跟笔者一样,在看到颈联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被其中的画面与意境所打动。
一个“露”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初冬时节气候中的湿润和凉意;一个“风”字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时节特有的清爽和清透。
“明”“动”两个字分别将芦花的静态之美和橘子的动态之美呈现出来,使得整个画面变得无比丰盈和鲜活。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还特意将醒目的色彩搭配开来,让如白羽一样的芦花和如金丸一样的橘子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这样便使得画面更具吸引力。
而且在恰当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之下,逼真物象的形象犹如在眼,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看到了两岸洁白的芦花和满林在风中摇曳的金橘一样。
“如何连夜还乡梦,不怕关山行路难。”;为什么连日夜里都会做到归乡的梦呢?在梦中丝毫不惧怕那有万山阻挡的旅途。
这首诗也可以算得上是“思乡”之作,但与一般的同类诗作相比,此诗又并没有表现出很悲凉的情感色彩。
而恰好相反,此诗一反常调,它将一种积极乐观、轻快愉悦的力量展现出来,带给读者精神上的慰藉与鼓舞。
作者在北上的途中,见立冬之景色而有感,因路途之遥远而思乡,这都是一种殷然的情感生发。
但是当作者在思乡之情的基础之上,把诗的情感基调引向对未来的期待和瞻仰,升华为对梦想的执着与信念时,整首诗的境界也便被拔高了不少。
![]()
苇花翻羽明两岸,橘子团金敛三秋;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读古人诗,也学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