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海某个高中教室,一名女生与一名男生不知道因为什么发生了冲突。
![]()
女生情绪激动,将一瓶饮料泼向男生,怒吼:像你这种中专生、大专生有什么资格和我说话吗?你知道我爸爸是谁吗?
![]()
男生被激怒了,出现了锁喉的动作,后被其他同学拉开了。
![]()
后视频被发到了网上,引起发酵。
![]()
10月18日,学校发布了通报。
![]()
学校对涉事进行了批评教育,双方均为普通职工家庭,两名学生当日已经和解了。
但网友似乎别不买账,为什么女生这么嚣张,他的爸爸到底是谁,质疑学校和稀泥。
![]()
网友执着于追问 “她爸是谁”,从 “我爸是李刚” 到 “北极鲶鱼事件”,公众早已形成 “反常背后有特权” 的条件反射。
当女生以 “中考分数高 30 多分” 嘲讽他人 “没资格说话”,并辅以 “父亲身份” 施压时,公众瞬间联想到那些被顶替的学籍、被干预的升学案例。
女生泼饮料无人劝阻,男生反击即被拉架,担心有人能凭借特殊身份凌驾于规则之上,担心 “同等过错不同追责” 的现象重演。
不难发现公众的核心诉求并非 “一定要查出个‘大人物’父亲”,而是渴望两点:一是事实透明,明确冲突的完整前因后果,不搞 “模糊化处理”;二是规则公平,无论涉事学生家庭背景如何,处理方式都应符合校规与法律,不搞 “双重标准”。
学校说双方都是普通职工家庭,但女生口中的 “拼爹” 言论,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家庭教育长期投喂的结果。
许多家庭在日常交流中,有意无意地强化爸爸的职位能解决问题,家里的关系能帮你铺路等认知。比如抱怨学校事务时说 “找你张叔叔打个招呼就好”,讨论升学时提 “托你舅舅想想办法”。这些看似随口的对话,会在孩子心中埋下 “我的底气来自爸爸,而非我的努力” 的种子。
当孩子发现,爸爸的名字能让超市阿姨多给一颗糖、能让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眼,便会自然地将 “拼爹” 视为解决问题的 “最优路径”,规则并非人人必须遵守,只要有 “爸爸” 这个 “特殊资源”,就可以突破限制、获得优待,最终在冲突中条件反射般搬出 “爸爸” 当 “挡箭牌”。
解决问题,而不是压制问题。很多家庭现在都有这种现象,也许是太怕孩子被欺负了,当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教孩子如何沟通协商,或者换位思考,而是质问谁欺负了你,找老师找对方家长,直接给孩子出头摆平,这种以强压弱的解决方式,让孩子误以为只要有爸爸撑腰,就能摆平一切。
这种靠爹获得的便利,让孩子失去了独立面对问题的勇气,更是对于公平、努力等核心价值观产生漠视。
在现实里,有些学校在处理学生违规问题的时候,存在一种特别不好的现象,就是会不自觉地 “看家庭背景下菜碟”。
就说对待普通家庭的孩子,哪怕是一点小错误,学校都会严格批评。
可要是遇到 “有背景” 家庭的孩子,处理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要么 “从轻处理”,甚至最后就 “不了了之” 了。
同样是上学迟到,普通学生到了学校就得罚站,可那些 “有关系” 的学生,轻轻松松就走进教室了,啥事没有。
还有打架这种事儿,普通学生就得写检讨,好好反思自己的错误,而那些 “有背景” 的学生,老师可能就只是简单地 “口头提醒” 一下。
这种明摆着的双重标准,对孩子的影响可比家庭教育来得直接多了。
孩子一下子就能明白,“爸爸是谁” 真的能决定规则怎么执行。
这就会让孩子更加觉得 “拼爹” 是有用的,这种认知越来越强烈。
学校作为教育孩子的地方,本应该是最讲究公平公正,让孩子相信规则的。
可现在学校自己在规则面前都 “看人下菜”,那还怎么能指望孩子去相信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这个道理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嘛。
拼爹” 言论之所以刺眼,本质上是因为它违背了教育的核心使命 ——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 “不依赖他人、能独立行走于规则之上” 的完整人格,而非 “背靠父辈、能凌驾于规则之上” 的特权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