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四十分,三亚的潮声裹着咸涩的风,表弟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出残影——那套挂了四百多天的老房子,挂牌价从180万一路跌到92万,中介的带看记录依旧是刺眼的“0”。
“哥,当年不是都说海南的房价只会涨吗?”他的语音带着哽咽,像被海浪拍碎的贝壳。
我盯着屏幕,眼前却闪过另一幕:1992年的海南,热浪灼人,一个瘦削的年轻人拎着塑料袋,袋里装着几个皱巴巴的桔子,悄悄溜进房管局。他翻完一摞内部报表,脸色瞬间比桔子皮还青。
第二天,他低价抛售所有项目,套现几百万,跳上北上的绿皮火车。
半年后,海南楼市崩盘,烂尾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比路边的椰树还密集。
那个年轻人,就是如今被商界大佬调侃“心眼比筛子还密”的潘石屹。
“说白了,人家早就封神了。”我回他。
——“不是说房子永远涨吗?现在怎么办?”
——“涨个屁,人家三十年前就看透剧本了,咱们现在才反应过来。”
1.桔子换情报,筛子心眼初露锋芒
那会儿,全民都在喊“下海捞金”,潘石屹却像只机警的狐狸,反其道而行之。
他翻到的内部数据有多夸张?人均工地数比人均椰子树还多,银行贷款余额是全省财政收入的4倍。
他后来回忆:“看完我就一个念头——再不走,连骨灰都留不下。”
于是,他带着几百万现金跑了,留下一群目瞪口呆的同行。
那一年,他26岁,第一次让商界见识到什么叫“鬼精”。
2. 北京的弄潮儿,也会急刹车
时间跳到2018年,楼市又疯了。
恒大、碧桂园拿地像买菜,地王频上热搜。
SOHO中国却悄悄甩出公告:京沪核心资产,全卖!
媒体笑他老糊涂:“错失几个亿!”
潘石屹咧嘴:“你看啊,酒杯底下全是裂缝,谁最后喝谁进医院。”
果然,三道红线一夜落地,万亿债雷连环炸。
他揣着500亿现金,飞去曼哈顿看日落。
同行这才反应过来:胆小?人家是提前拔了插头!
3. 三条铁证,剧本早已写死
我把他私下饭局的话,揉碎了说给你听:
①房价和工资,早就分道扬镳。
北京均价破十万,月薪中位数才一万二,得攒50年。
“这不叫资产,叫科幻。”他弹了弹烟灰。
②房子比人多。
全国6.6亿栋建筑,城镇人均42平,超过欧盟水平。
人口增速却创60年新低,空房比空窗期还寂寞。
③政策风向变了。
“房住不炒”写进十四五,房地产税试点扩围,融资阀门焊死。
还幻想大涨?想得美。
4.未来三年,他押这三出戏
第一幕:止跌?做梦吧
核心城市或许能横盘,三四线继续裸泳。
库存30个月起步,降价海报贴满保安亭,依旧无人问津。
第二幕:“鹤岗化”蔓延
别笑东北,江浙小县城也有挂5万一套的别墅。
人口净流出、产业零增长,房子=砖头余额宝,取不出来。
第三幕:日本剧本重演
1990年东京房价跌掉70%,偏远地区白送。
我们部分三四线杠杆更高,真可能“负资产”——
卖不掉,还要交物业费、修缮费、利息,养房比养娃还烧钱。
5.普通人两条活路,现在就跑
①甩掉垃圾资产
非核心城市、非地铁口、非好学区的老破小,能卖就别犹豫。
“割肉疼,但截肢能活。”潘石屹原话。
②握紧现金流
未来36个月,现金比房产证香。
留足18个月生活费,保住工作,别加杠杆。
潮水退完,兜里有钱才能捡真正的漏。
——“金句时间”——
“房子再也不是印钞机,只是砖头做的储蓄罐,砸开还可能倒贴手续费。”
——“再来一句”——
“在泡沫里游泳,退潮前不上岸,裸泳都算体面,裸奔才是结局。”
这场楼市大戏,潘石屹早已看透剧本。他像个精明的棋手,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鼓点上。而大多数人,还在泡沫里迷茫地扑腾。
表弟又发来消息:“哥,那套房子,我降了5万,有人约看房了。”
我盯着屏幕,突然想起潘石屹那句:“酒杯底下全是裂缝,谁最后喝谁进医院。”
或许,这场戏的终局,早已写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