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持续下行,普通人还能不能买房?当别人告诉你房子是消费品的时候,别人一个抄底下去,拿走了你多少年的劳动力价值。送你8个字:普通人要做到防守为主,兼顾进攻。
最近,有一位北京的读者咨询,当下有两套两居室的房子,想要卖掉一套两居室,置换一套三居室,问当下是否可以出手?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和大家讲解一下,普通人当下到底还能不能买房,应该如何考虑?
当下,有不少刚需的朋友,结婚也好,置换改善也好,需求还是在的,只是纠结于当下的经济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决策。接下来,我分几个维度来讲这个问题。
第一个,要学会算账。普通人其实不太会算账,尤其是和做投资的人相比。当下有两套两居室的房子,想要卖掉一套两居室置换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很明显属于改善型需求。两个房间住着不舒服,既然是改善型需求,两室变成三室,三室肯定是比两室要贵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加钱。那么加钱有两种加法,一种是把存款拿出来,一种是去贷款,也就是加杠杆。
我们之前和大家讲过,社会扩表的过程当中,负债多的人群抢走了别人的劳动力价值;缩表的过程当中,存有现金的人群则会抢走负债人群的劳动力价值。而现在的环境显然还在缩表,通俗地来讲,你置换三居室的房子之后,房价是有可能接着下行的,那么你就会遇到亏损。从这一点上来讲,这个房子是不能买的。
那为什么纠结呢?对于一些经济上还不错的家庭,会觉得当下的房子确实要便宜很多,在这个时候置换能够省不少钱,万一涨上去,到时候置换的成本会更高。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房价是否会进一步下行,下探的空间还有多少?如果进一步下行,自己能否承受?这个时候要学会识别底部,底部很重要。如何识别底部呢?我在之前的视频当中有讲过,这里就不多讲了。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从投资的逻辑出发,什么是最重要的?是确定性。也就是说,你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确定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一个投资成功了,能够获得1000万的回报,但是如果失败了,你就会破产,失败的概率可能只有1%,那么这个投资你做还是不做?
答案是不做,因为你无法承受失败带来的后果,虽然失败的概率很低。对于一个专业的投资人来讲,他宁愿找一个收益比较低,但是确定性强的事情来做。
说到这里,你就知道股票市场为啥那么多人赚不到钱,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大部分人其实是在赌博,而不是在投资。那么回到两室换三室这件事情上来,如何做决策确定性才强呢?
那就是不必纠结当下是否是底部,我们需要确认的是,房价是否重回上升通道。一旦房价重回上升通道,你买的时候肯定会比现在多付一些钱,但是确定性强,未来接着上涨的概率更大。
反之,如果寻找准确的底部,一旦找错了就很容易亏损。确认重回上升通道比找底部要简单得多,这就是我在之前内容当中说的,跟踪数据就容易确认是否重回上升通道,类似一个V字形的走势。找到底部固然赚得多,但是风险极大;但如果在右侧买入,就不太容易亏损。
第二个,上面和大家说的是算账,但是人生短短数十年,如果一直是在算账,那日子也没啥意思。我们赚钱也好,投资也好,工作也罢,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学会用极限思维考虑这件事情。
假设你改善型需求很强,人到中年两室住着太憋屈,小孩子大了需要三个房间,这种就属于刚需。如果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你每天住在两室里面心情也不好,那这个时候考虑的就不是置换之后能不能升值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多少钱能够买你开心,而这个“多少钱”就需要你用极限思维计算出来。
什么叫做极限呢?拿出你的计算器,如果房价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来个30%的下行,你是否能够扛得住,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能够接受,那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现金流能力,包括未来的现金流能力。
如果当下的现金存款足够置换,不需要贷款,并且未来现金流稳定性较强,那么你跟着内心的想法走就可以。当然,贷款也是可以的,只不过贷款和现金流之间的比例要控制好,不要让自己陷入被动。
第三个,有些读者可能会说,你举的例子都是北京、上海,我们小城市或者三四线城市应该怎么做决策呢?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是不一样的,除了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和部分新一线城市,其他地方的房产,保留自住(比如一套或者两套,自己住一套,老人住一套),其他一律处理掉。
对于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我的态度是比较一刀切的,但大家要分清楚自住和投资。我一直强调的是,一到两套的房子对于很多人来讲都属于刚需,也可以说是消费,这不是投资。无论是房产税还是折旧等逻辑,都不能够完全套用在刚需上面,因为刚需是有使用价值的,不是纯粹的投资价值。
比如说两套房子,一套让老人住,一套自己住,这样的使用价值是非常高的,甚至会影响家庭和谐,你不要用折旧逻辑去算,对吧?甚至房产税都不一定能够用得上,因为两套的面积不一定能够达到房产税的标准。
这个时候,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当下的两套刚需房是不是资产,是不是消费?当然是资产,当然也是消费。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对于普通人来讲,有些时候,你的消费就是你的资产。
既然是你的资产,那么在你消费的时候,是不是要用投资的视角去考虑一些问题,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保住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我上次说的,一个大的变成两套小的,既解决家庭需要,还能够提升资产价值。
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一个社会口径上来,叫做“未来的房子要回归消费属性,是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从小到大,所有的认知、所有的思考,基本上都是别人给到的。上小学的时候,别人告诉你地球是圆的,所以你知道地球是圆的;如果别人告诉你地球是方的,你会跟他着急。有人说“现金达不到多少钱,没有资格做投资”,这句话显然是别人告诉你的,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看了我上面的分析,即便是自住需求,即便是消费需求,是不是也要结合投资视角去做决策才行?只有当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资产少,不能够做投资,所以从来不去学习,别人让你加杠杆,你就很听话地加杠杆消费;别人让你轻负债,你就很听话地清负债,逻辑完全是别人的。
所以,人家才能够在各个节点上来卡位你,要么是锁定你未来长期的劳动力价值(比如过去房价一路高涨,让你背上30年的房贷),要么就是在当下转移走你的劳动力价值(比如当下房子持续下行,别人出手抄底,就抢走了你过去几十年的劳动力价值)。因为你不具备投资思维,就很容易被别人收割。
普通人要做的是防守兼顾进攻。过去的房子是投资品,是谁告诉你的?是别人告诉你的,所以你拼命加杠杆。现在的房子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是谁告诉你的?还是别人告诉你的,然后很多人马上就觉得房子不是资产。
你不知道的是,当别人告诉你房子是消费品的时候,有多少人在蠢蠢欲动等着抄底,一个底抄下去,拿走了别人多少年的劳动力价值。这和美元潮汐是一个道理,先把资产价格打下来,然后进来收割。
最后做个总结:普通人要具备基础的投资知识,要分清楚哪些东西是别人告诉你的,哪些东西是适合你自己的。还是那句话,刚需、自住、自我消费都要和核心资产增值(包括使用价值等)放在一起综合考虑。
这一套逻辑,越是专家越无法告诉你,越是有钱人越是无法告诉你,因为他们的资源、环境和你是不一样的。对于他们来讲,能产生现金流的才是资产。他们的思维逻辑你可以参考,但是不一定适合你。你要学会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条件,总结出自己的决策逻辑和打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