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投降,这是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无数人为此欢欣雀跃。不过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接下来国内的路该怎么走?
和平是大多数人的期望,但蒋介石却还是想要用武力来解决两党问题。为了找一个开战的借口,老蒋邀请毛主席到重庆进行谈判,在他看来,主席肯定是不敢以身犯险,这样就能将帽子扣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但是,毛主席没有畏惧毅然飞往了重庆,此举被很多人称之为“弥天大勇”。
蒋介石非常惊讶,不过人既然来了,谈还是要谈的,当时双方商议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军队的缩减撤改。
![]()
在抗日战争时期,双方为了更好地打击侵略者,都在努力扩充人数,到谈判之时规模已经相当庞大。若不是战时,再维持这样的基数会影响正常的发展建设。所以,缩减部队就是展现和平的一大诚意。
从中调停的美国大使赫尔利提议可让国军与红军按照五比一的比例进行缩减。毛主席更为大度,表示按六比一,甚至七比一都可以。不过谈到最后,还是敲定了五比一。
1946年初,由美国代表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合作成立的军事调处执行部签署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军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其中要求国军部队缩编为90个师,共军部队缩编为18个师,其余部队人员一律复员。
只是呢,很多时候条约文件签订后并非一劳永逸,国共两党都清楚地意识到战争基本上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执行方案上,都有一些应对之策。
![]()
国军这边当时除了正规军编制以外,还有许多类似游击队的挺进队,再加上接收的伪军、军事机关等等,陆军人数就达到了惊人的524万左右。
先不说这些人能起到什么作用,光是军饷就能把国民政府吃穷,所以即便不谈判,蒋介石也有意要裁军。
但他裁的基本上都是非中央军的“杂牌”,很快有上百万武装力量被消减,一些部队更是直接被撤销番号。
士兵可以遣散,但军官可不好安排,弄不好容易聚众闹事。于是国军就想了个缓冲的办法,借受训为名,让亢余出来的军官进入军官总队。当时共有300多名国军中将、少将被编入了12个军官总队里。
![]()
至于中央军嫡系,老蒋的裁军政策就要灵活多了,在陈诚的主导下,主力军改编成了整编师,下辖2-3个旅,一个旅下基本配备两个团,但还多了个补充团。
通过这种方式,部队中的老弱兵员被淘汰,新加入的都是青年精锐,实力并没有减弱。像第5军、18军、74军等王牌,进行整编的同时还在更换装备,有了大量美械后,部队的机械化、火力强度、战斗力都得到大大提高。
总之,这个裁军既可以增强嫡系,又能够削弱“杂牌”,在蒋介石看来实属一大好事。不过呢,几家欢喜几家愁,那些被裁去的人员日子过得就很惨,后来还出现了数百军官在中山陵集体哭陵事件。
老蒋虽然搞出过一个军官总队来安置军官,但在他看来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情况稳定下来后,就哪凉快哪待着去。
![]()
那些军官只受训半年左右,总队就解散了,他们只能自谋生路。但是这些人大部分上了年纪,常年都在军中,哪有什么手段技能在外生存呢?像军官张清泉没有工作,迫于无奈,只能将20多岁的小老婆卖给商贩换取钱财;
中将奚泽早年变卖家产捐献数万银元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一路也立下赫赫功劳,抗战时期担任过集团军参谋长,但因为与蒋介石有矛盾,照样成了编外人员,没有收入来源后,妻子不堪压力投河自尽;
黄埔一期生陈天民担任过190师少将副师长,多次与日寇血战,但是也被撤编,他家里五个孩子要养,吃了上顿没下顿,他自己又是肺病晚期,想拿出钱来买药都困难,悲愤之下他吃了安眠药自尽。
是不是很奇怪为何黄埔学生这种嫡系人员也有如此遭遇?这就要说到国民党复杂的派系了。
![]()
国军不仅分中央军和“杂牌”,中央军里都分陈诚土木系、汤恩伯士官系、胡宗南少壮系;再细分还可以分为徐庭瑶、杜聿明第5军系,关麟征、张耀明52军系,俞济时、王耀武74军系等等,彼此之间纠葛甚多。
主导改编之事的是陈诚,自然会多照顾土木系一些,至于其他人那就完全看运气了,有时候为了平息“杂牌”的愤怒,陈诚也会撤去几个其他系的黄埔将领来做样子,陈天民就是这种情况。
种种事件让那些编余军官异常愤怒,眼看没了前途,他们便约好去中山陵向先总理哭诉。1947年5月5日上午,在黄埔一期生、陆军中将黄鹤的带领下,约400名军官到达中山陵博爱坊举行哭陵仪式。
当时有很多记者到场,闹得沸沸扬扬,蒋介石只好将年老的军官调到地方担任文职,年轻的送入陆军大学再次深造,事情才渐渐平息下去。
![]()
我党这边对于整编也下发了政策,1946年3月,中央向各大解放区指示:第一期于三个月内精简三分之一,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除东北及热河外,其他地区如数复员。
此时广大民众都渴望和平,所以中央必须传递这个信息。但谁都明白蒋介石的屠刀已经举起,落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完全按照要求来执行。
刘伯承1946年6月2日就有说过:此次整军是减去亢员,紧缩机关,充实战斗部队,以打完适合练兵的组织......经过练兵,部队人数微略减少,不过战斗力更强。晋察鲁豫部队在整编时,也的确只是复员了老弱。
华中裁军时,粟裕也保存了主力,并以裁军为名整合部队,由于叶飞已北上山东,便以第一师主力王、陶纵队整编为1、6师,同时裁去了一部分人后,粟裕还在继续招兵。
山东原先抽调了大量兵力前去支援东北,所以这次整编时趁机将地方武装合并升级,填补主力;中原撤销了一个旅;陕甘宁只裁减了两个旅部,下属部队也是充实合并到其他部队。
![]()
总的来说,大部分解放区都还很有警惕性,偏偏晋察冀是个例外。
晋察冀在抗战刚结束时拥有32万武装人员,首府张家口是我党那时拥有的唯一一座省会城市,是最强大也是被中央寄予了厚望的根据地。
然而在此次整编过后,晋察冀9个纵队缩编成了4个,仅剩20万左右的兵力,超出的人数无论精壮还是老弱通通撤编。正如时任张家口卫戍司令员的郑维山所说:如数复员三分之一,伤了元气。
聂荣臻对前景的乐观实在超出想象,下面很多干部都反应不要那么实诚,可是决定权在聂帅手上。3纵司令员杨成武的回忆录中提及:
军区拟将晋察冀野战军每个纵队裁减一个旅时,我提出了不同建议,给(晋察冀)中央局和聂司令员写过一个很长的报告,建议不要裁减。当时郭天民和李志民也都同意我的意见,并且在我写的报告上签了名。结果,还是每个纵队裁减了1个旅,裁减下来的人一部分到了各军区成了独立旅骨干,另一部分复员了。
![]()
冀热辽军区司令李运昌也写信给聂荣臻,直言老蒋没有诚信,这样裁军将来会出大问题,但聂帅没理。
郭天民纵队和刘道生纵队被合并为2纵,麾下原有的五个旅要缩编为两个旅。郭天民向聂帅反应,得到的回复却是执行裁减军队命令。郭天民比较有主见,认为这样会很危险,与刘道生商议过后,私自多留下了一万多人。
正是这超出规定的一万多人,在后来的张家口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掩护机关转移的任务。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也就是说国共双方的裁军复员政策只实行了三个月,而晋察冀完成得太快、太猛,致使士气不足、兵力不足,前期接连吃了好几个败仗,张家口战役被傅作义偷袭,首府丢失,各部更是无比失落。
在总结会议上,郭天民说得非常露骨:军区有三大决策失误,一是盲目乐观,战争准备不足;二是盲目裁军,堪称自废武功;三是盲目轻敌,对傅作义的威胁视而不见。因而遭到撤职,后来去配合刘邓作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