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孟良崮山头火光冲天,张灵甫率整编74师陷入重围。西有黄百韬援军苦战不进,东有李天霞部驻守青驼寺,距离最近,却迟迟不动。
整个74师在山上被围五天,始终不见李天霞动真格。不是没人催,不是没人命令,而是始终推脱不动。这场“该出手时不出手”的救援,到底憋了多大的一口气?
![]()
距离最近,却没第一时间上路
1947年5月,山东中部战线突然绷紧。整编74师南向突进,孟良崮一带火光骤起。83师就在青驼寺方向,距离不远,命令明晰,任务明确,是侧翼协同部队之一。
![]()
5月10日,命令下达。目标:坦埠。部署:74师为主力、25师与83师为翼。这份部署清晰写着协同路线,写着推进方向,写着掩护任务,写着“随主攻同步行动”。
5月11日清晨,74师起步。垛庄出发,南向推进,连夺阵地。马牧池、杨家寨方向一路推进。进速极快。战线被拉长。友军没跟上。
这一天,83师还在青驼寺附近布势。阵地位置对侧翼至关重要。山势起伏,通路狭窄,水网密布。通信靠电台,调度靠通报,前线靠情报判断。战场没混乱,但节奏被拉得极紧。
![]()
12日夜,局势变线。华野突然掉头,由原计划攻击其他方向,转向合围74师。并不是偶然,是战场判断,是机动速度,是抓住行军间隙的机会。一夜完成部署。三面靠近,封口逼紧。
13日拂晓,孟良崮周边几处节点被夺。天马山、白埠、磊石山相继失守。通路正在一点点被关死。74师意识到危险,准备撤回垛庄,却发现那里也已失去。
74师于是上山。山高,路险,无水。高地固守有利,但补给极难。指挥频繁转移。通联受影响。战线变成环形。从追击变成固守,节奏立刻反转。
![]()
此刻的青驼寺。83师阵位未动太多。前沿观察报告在送、电话线在铺、电报在接。命令来了:向西北,靠近74师,进行掩护与接应。
时间明确。任务明确。方向明确。通道尚存。可动路径尚在。这是救援窗口。也是关键时间点。
但83师未立即快速推进。没有突然突进,没有连续冲锋,没有长驱直入。只是缓慢调整、有限探路。
阻击部队并不算多。阻面主力是华野第2纵,辅以第8纵一部。人数不占优势。地形有利于守方,但援军如果连续冲击,有一定突破可能。现场作战记录显示,当时多次尝试进攻,但进展不大。
![]()
此时距离74师还不算远。路径虽窄,火力虽强,但窗口仍在。如果这时撕开一点缺口,哪怕只是局部支援、哪怕只是迫敌分兵、哪怕只是为突围创造一条盼头,战局都可能延长。
但83师没有全速推进。推进速度慢。多次停顿。未能向前线压迫。没有形成持续压力。官方战后文件用一句话形容:“前进亦不及十公里”。
这不是不动,是慢。不是没接命令,是推迟节奏。不是没出兵,是分段投入。不是没接触敌人,是接触有限。
而山上时间在失去。弹药靠人工背,水靠抢,伤员无处转移。阵地越来越小。每一小时都在掉战力。每晚都在消耗精神。每一次夜战都拉扯体力。
![]()
李天霞看见局势。电文在桌上。命令在手里。但脚步没加速。
不是没有救援行动。是未抢时间。不是没有攻势。是攻势不足。不是没去。是去得太慢。
![]()
兵力确实短,但也不是不能打
李天霞不是没动。83师动过。但怎么动,怎么配,怎么看,都不像是“全力救援”。
这时候的83师,是个编制不完整的整编师。正常整编师该是三旅九团,像74师是三旅六团,83师只有两旅四团打底。之前苏中战役里损兵折将,又补入一个刚重建的44旅,凑了七个团。
![]()
但这七个团并不都能用。19旅的56团、57团打过仗,元气未复,57团还被派给了张灵甫,跟着一起被困在孟良崮上,全军覆灭。
63旅两个团被华野六纵压在原地,根本抽不动。44旅下的130团在青驼寺前战斗中被打掉,131团留守临沂,只有132团能动。
这么一算,李天霞手上能动的,就剩132团和56团。一个是战斗力不足的残团,一个是刚补完编的新团。
![]()
不是不想打,是没力气打。这是很多人理解李天霞“救援不力”的第一层理由。
可真要这么算,国军不会给“严惩不贷”的评语。官方档案明确记载:“5月13日至16日,83师与第7军轮番进攻,始终未突破华野第2纵阻援线。”直到蒋介石下死命令,才于16日下午攻入桃花山。而这时,张灵甫已死,74师已灭。
再怎么没兵,也不该慢三天才打到十公里外的山头。前线炮火连天,后方部队缓慢前推,这个节奏不是“无力”能解释的。
![]()
命令清晰,行动打折
74师刚被合围,83师就接到了明确调动命令。青驼寺距孟良崮直线不足十五公里,按部署,李天霞应迅速穿越留田、桃花山,协同第七军与25师合力突围。但几天过去,83师推进始终缓慢。军事电文记录中甚至出现“按兵不动”“推进甚缓”等措辞。
从13日至16日,整整三天,83师的推进距离尚不足十公里。14日张灵甫已彻底被压上山头,15日外围华野已封死全部通道。此时,李天霞部队仍徘徊在沂水一线未能越过。负责阻击的,仅是华野第2纵队配合部分第8纵兵力,总兵力不满三个团,却成功将83师数个团拦在原地。
![]()
阻击激烈,但突破并非完全不可能。黄百韬的25师就在几公里外,同样面对主力封锁,但依然能数次发起冲锋,几次接近主围区域。相比之下,83师连一线推进都显得迟滞。
关键时刻,电令催促频繁。徐州“剿总”连续三道急电命令83师“以全力突进”,蒋介石更在16日上午亲发“限当日下午必须抵达张灵甫阵地附近”的命令。压力之下,李天霞这才命令部队强攻桃花山。
但这一日,已太迟。同日早上,74师被分割攻陷,张灵甫自戕。至傍晚,华野全面清缴战场,整编74师基本被全歼。83师攻下桃花山后,面对的已是无战可打的空地。
![]()
电令记录里有一句话:“前进亦不及十公里”。对国军而言,这是对83师最直接也是最沉重的评价。战后军方对李天霞“赴援不力”定性明确,随后被责令撤职查办,整编军军长任命也就此取消。
从军令层面看,李天霞未能完成任何一项有效协同。从作战效果看,83师几乎未给74师提供实质性支援。从指挥态度看,行动消极且判断保守。不是不参与,而是选择性不作为,留力、观望、延迟几乎贯穿整个过程。
![]()
旧怨未解,张灵甫告他两次
这场“迟缓的救援”背后,藏着一桩不为人知的积怨。
时间回到几个月前。李天霞曾是74军骨干老将,抗战末期便已任旅长、代理军长。张灵甫那时不过团长,受其指挥。抗战胜利后整编调整,74军被拆为两个整编师,74师归张灵甫,83师归李天霞。
![]()
按当时部署,蒋介石原计划将两个师合编为一个整编军,李天霞出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均支持此人,军政系统内早已定下调令,连兵员编制都开始准备。但最终,这个职务没落到李天霞头上,而是因为一个举报,被彻底搅黄。
事情出在1947年3月。当时83师与74师共同推进蒙阴方向。行至界碑附近,李天霞判断有敌伏击,命张灵甫部暂停前进。后查无敌情,张灵甫将此事上报。报告直接送达徐州“剿总”,被蒋介石得知。
此事虽无后果,但蒋介石震怒,认为军中轻信虚警,影响全局。李天霞遭记过处分,职务调整为“革职留任”,原本将指挥74师的权力被收回,转交黄百韬统一调度。整编军军长之位随之作废,李天霞不再可能统领整军。
![]()
打击不可谓不大,背后操盘者正是张灵甫。更令李天霞无法接受的是,整件事起因不过是一次战术警戒,一次正常误判。张灵甫却紧咬不放,直送电报高层,撼动了自己多年经营的权力布局。
孟良崮战役爆发前,蒋介石曾再次考虑重启整编军计划,将83、74两师合编,仍由李天霞统领。但张灵甫再度致电反对。此番反对之后,蒋再次搁置编军事宜。两次关键节点,张灵甫两次“击中要害”。
![]()
在这种背景下,孟良崮合围爆发,李天霞接到的不是普通求援电文,而是来自那个曾两度令自己失职、断前程的对手。
所以,不是没动,而是不肯快;不是不肯快,而是咽不下那口气。这场救援,从开始那一刻,已注定打不出全力。
直到16日命令再压下,李天霞才真正命令强攻。但战机已失,山头已破,再多兵力也换不回张灵甫的电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