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
湖北省2025“遇见长江”
文学周重点活动
“湖北文学之夜”现场
公布“荆山楚水・荆风楚韵
——笔尖上的湖北”主题征文奖项情况
巴东作家谭新芝
创作的散文《巴东的冬天》
获一等奖
![]()
谭新芝(左二)领奖
此次活动由湖北省作协、湖北大学联合主办,以“青春江河·文耀荆楚”为主题,分为“江天激浪”“沃土生华”“星河弄潮”三大篇章,通过音诗乐舞、情景演绎、影像灯光等多元艺术形式,融合科技与艺术,呈现了一场文学与青春交相辉映的视听盛宴。《巴东的冬天》以节目形式呈现,深情的朗诵与精彩的互动,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
活动共征集作品1842篇,经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8名、优秀奖49名。
《巴东的冬天》是一篇兼具深情与厚度的文化散文,聚焦鄂西小城巴东冬季的独特风貌与人间烟火。文章以地理与历史开篇,将巴东置于壮丽的三峡画卷与悠久的巴文化脉络中,全文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峡江冬景长卷,既有山河走雪的壮阔,也有浮生未歇的细腻。它不仅是对一个季节的记叙,更是对故乡风物、传统文化与生命韧性的深情礼赞。
一起来欣赏获奖散文
巴东的冬天
谭新芝
![]()
山河走雪,浮生未歇。
风从巫峡口吹过来,巴东的冬天姗姗而来。
巴东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秦岭之南、长江三峡西陵峡和巫峡之间,北纬30°秘境深处。境内武陵山、巫山、大巴山“三山”盘踞,长江、清江“两江”交纵,素有“川鄂咽喉、楚西门户”之称。在新石器时代巴东已有人类繁衍生息,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巴东县,因在古巴东郡之东而得名。
这片沃土,不仅生长南方小土豆,也生长文化。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廪君带领着巴人从武落钟离山走出,沿着清江,一路向东,创造了今日辉煌灿烂的巴文化。
巴东的冬天以茶店为分水岭,茶店以上且行且寒,茶店以下渐行渐暖。
茶店以上属高山,属穷乡僻壤,也叫后乡。
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祖辈们甚至一辈子没走出大山,与高山云涧、飞禽走兽为伴。常年吃不完的食物运不出山,就地取材腌制了腊肉、香肠、火腿、泡菜、辣椒酱等各种腌菜。
时光煮雨,秋去冬来。
深山白雪皑皑,雪掩窗栏。晶莹剔透的凌钩子像洁白的水晶小柱子,一排排挂在房檐上。河水一改夏日的火辣,袅袅娜娜,美目俏笑,一路蹦蹦跳跳,弄花香,掬水月,入江河,最后安静地睡了。
一夜醒来,山坡白了,田野白了,树林也白了。
巴东冬天的盛景在绿葱坡。滑雪场空前火爆,冰雪之夜文艺演出、篝火晚会、趣味冰雪运动等多姿多彩的体验项目层出不穷,民宿供不应求,农家乐每日高朋满座。
巴东人冬天是要烤火的。烤火炉是巴东冬天的灵魂。
火炉连着烟囱,炊烟顺着墙壁通过屋顶排出,房间暖和又干净。火炉附带转盘,匹配大小不同的火盖,炒菜煲汤则根据火候需要更换不同的火盖。烤火炉侧面还备有一个专门烤食物的小盒子。窗外寒风呼啸,一家人围炉而坐,在家长里短的闲聊中,小盒子里面的洋芋红薯早已烤得焦黄。归乡的游子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柴火炉上烧一堆洋芋、红苕,再蘸上家家户户标配的稀辣椒,夹几片泡辣椒酸白菜放在洋芋上,吃下去滚烫滚烫的,那是出走半生依旧眷恋的老家味道。一般烤火房的角落处都会挖个地窖,把吃不完的红苕洋芋放进去,盖上木板,上面是火坑,热乎乎的不易烂掉。火钩在火炉底部轻轻一掏,炭灰麻溜地滚了出来,火苗顺着烟囱明晃晃地烧了起来。无论多冷的冬天,关上门穿件毛衣都会出汗。
立冬后,乡下开始挨家挨户杀年猪,吃杀猪饭也是巴东冬天的盛事。刨汤是杀猪饭的标配。在柴火上舀一勺化猪油,趁锅里烟熏火燎最激烈时,抓一把泡菜坛子里的泡辣椒泡萝卜放进去,一锅味美香鲜的麻辣汤瞬间出炉,把从猪身上削下来的瘦肉、腰花、猪肝、猪心、血花切成片,用料酒浸泡后加淀粉,再拍几瓣生姜大蒜,滴几滴生抽蚝油,最后放一勺鸡精提鲜。待锅里沸腾,把搅拌好的肉片下到锅里,煮开后就可以开吃。边吃边下高山的小土豆、打过霜的大白菜,一个个吃得浑身来汗。接下来几天就腌腊肉炕腊肉,冬天去到巴东农村,家家户户挂着成串的腊肉、红辣椒、墙边堆起成堆的柴火。
立冬后,赶在下雪前,把田里的青菜用口袋系上或者挖坑埋起来,过年时再刨出来吃,嫩生生的,咬一口就会上瘾。
冬天,巴东人喜欢去绿葱坡滑雪。上高山开车要挂链条,轮子在冰上打着寒颤。第一次来巴东的客人大多会被惊艳到。老司机都清楚不能带急刹,全靠脚下硬功夫。
从高山下来,过了茶店就到了巴东县城,冬天又是另一番风景。
“城在山上,水在城中,山中有水,水中有城”说的就是巴东县城。
县城叫信陵镇,冬天是不下雪的,有的只是穿城而过的寒风。雪花稀稀拉拉地在巫峡口上歇歇脚,打个喷嚏转身就溜走了。一年四季,城里盼雪比盼过年还难,偶尔稀客般地飘几朵,哪里舍得多呆几个时辰。雪花穿着白色的衣裙,肤如凝脂,步步莲花,左飘飘,右飘飘,始终在上空徘徊。
巴东县城是恩施州唯一靠江边的县城。因为江风温差大的缘故,早晚还得穿厚一点的衣服。早上过了十点,太阳直刷刷地铺展开来。茶余饭后,一群人搬来小板凳,晒太阳、嗑瓜子、聊八卦,顺手去路边摘几个巴东椪柑,暖洋洋坐在椅子上打起瞌睡来。闲不住的男人们,三五结伴,去江边钓鱼。鱼儿也怕冷,早谋个好去处躲了起来,偶尔钓一条上来,钓上来的都是几个小不点儿。到了中午,外面的羽绒服便要脱下来,穿件毛衣或者厚衬衫就够了。过了四点多钟,太阳渐渐落山,江风跑出来撑场子,晒太阳的人儿进屋烤火去了。
巴东县城没有暖气,取暖用火炉。江北一带温度高一点,用一般电取暖器就够暖和了。把取暖器放在一张方桌下面,再搭上一块方形围布,脚伸进桌腿下面去,掀开围布搭在膝盖上,暖气直往上冒,全身顿时热乎乎的。到了饭点桌上煮起火锅,一桌人喝酒围炉取暖,热汤汤的腊肉味老远闻着都流口水。也有少许不怕冷的冬泳爱好者,赤着身子在长江里游泳。冬风拂面,江水泛起藏青色,波澜不惊,柔柔滑滑地抚摸着他们的每一寸肌肤。
巴东儿女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巴东男人是被长江的浪打敦实的。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枯水季节,船只最容易搁浅,这也是过去纤夫一年中最苦的日子,仅上身裹了件棉袄,赤裸着下身在水中拉船。在冰水中一泡就是大半天,他们像壁虎一般,一步一步向前爬行,峡江沿途岩石上刻满了他们的伤口。这些触目惊心的裂口,记载了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三峡纤夫文化。因为他们的执着与坚守,欢快的峡江号子从巴东这个不知名的小县城唱到了首都北京。
巴东县城最初只有老城一条街,叫扁担街。冬天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各种小商小贩涌上街头,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条街的人每天碰面。吃饭时端个饭碗出去,从东家吃到西家。一条街就是一家人,越挤越近,越吃越亲。冬天更是喜事旺季。一家有喜事整条街忙活。喜事是整条街的喜事,碗是整条街的碗,椅子是整条街的椅子,人是整条街的人。吃饭结束,大家忙着把桌子抹干净又开启打牌模式、喝茶、嗑花生瓜子、聊大转拐的寡妇偷走了头道桥下的背脚子,孩子们在青石巷子深处放着鞭炮,百步梯爬得浑身带劲,压不住的肝胆豪气往外冒。一条街从入冬开始轮流坐席,这样吃吃喝喝,一直吃到过年还不过瘾。
如果说扁担街是老城人的魂,老码头就是整个恩施人的脉搏。
当年全州只有唯一的209国道穿过巴东县城,恩施七个县去宜昌武汉方向必须经过巴东。七县为此不得不在巴东设立物资转运站、办事处以方便物资的储备、转运,随后又衍生出州直驻巴东十几个二级单位,俗称“二级站”。
1973年,当年的省委书记张体学为了解决恩施州的交通运输瓶颈,特意组建恩施地区航运公司来解决运输困难。六十年代的巴东水路运输相当落后,只有一个县航运公司,船舶多以木质为主,1969年才在万户沱打造了第一条木制机动船,命名为“巴东204”。
七十年代前的巴东只有一个码头、一条1905年英国人全铆钉制造的老客运趸船,宜昌至巴东的客轮民邮号一天一班。最初是蒸汽船,下水稍快点儿,上水如遇扎雾到巴东要走两天,春运期间还得用当年的货轮登陆艇拖一只铁驳用以转运旅客。
客人冬天到巴东后需在旅社住一晚,次日天没亮去排队买船票,担心买不到票直接在港务局售票处席地而坐,等到天亮买票。当时客船载客量太大,在巫山上游几乎满载,到巴东后要想买到四等舱以上的船票很难,真正一票难求。巴东到武汉若不扎雾需两天一夜,散席十块钱,凭票抵押可领一张草席、枕头和一床薄被单,到目的地后再交回换船票下船。冬天轮船晚点是常态,且晚点无具体时间,直到雾散了才能走,客人在候船室一等半夜,船不来不敢走远。晚上候船室的宽木板凳上横七竖八地睡着等船的人,没坐的地方就靠着行李箱睡觉。大部分客人连散舱都挤不上,散舱到处是裹着被子坐着睡觉的人,走路时不仔细看还能踩到人。
巴东到恩施的客车票也是一票难求。当年巴东至恩施每天只有一班客车,轮船到巴东港时一般在中午左右,到巴东后需要在县城住一晚上,半夜冷飕飕地去排队买车票,帽子把头罩着只露出一双眼睛,有的在车站售票厅就地打铺等待售票,有熟人的还可以帮忙提前站队买好车船票,春运时期若遇大雪封山,只能在巴东等几天,有的甚至要在巴东过完年了才能回家。巴东的冬天因为这些客人的到来更加热闹了。当年只有四家公家旅社,买车票的住在车站街的人民旅社,买船票住葵花街的工农兵旅社,中间的山城旅社和红旗旅社多为外地驻巴东的采购人员长期居住。那时还没有私人旅社,春运期间人满为患,冬天的老码头天天是盛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老城老码头在七十年代中期才逐步完善,先后增加了县航运公司陈家码头、路家码头、州航运公司和长江水运的范家码头、黄果树县航运公司轮渡码头、城隍庙的三峡水运公司码头、二道桥的汽渡码头。
船在冬天凌晨四点左右到巴东港。旅客一咕噜爬起来忙着拖行李下船忙着找人下货。货从趸船上请背夫背到岸上,再请车拖走。街道太窄,县城只有麻木车通行,进趟货回来也是三五九转,仿佛脱了层皮。
三峡移民巴东第一次搬迁,上船的码头改到石油油库的王家滩码头。赶船的从三道桥走下去,路上没有路灯,黑灯瞎火,打着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下走。冬天稍不留神就会摔个大跟头,生怕误了船,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爬起来继续赶路。
巴东迁城后,长江大桥贯穿江南江北。巴东的变化翻天覆地。巫峡口、无源洞、神农溪、巴人河景区、绿葱坡滑雪场各大旅游景区热闹非凡,争先恐后地为巴东的冬天锦上添花。大人们忙着办过年货,小孩子围着火炉吃火锅、玩游戏,老人们忙着刷抖音,收红包、发红包。从腊八节到过小年,《千年巴东一夜回》实景剧每晚上演,该剧融入巴东寇准文化、非遗文化、巴东民俗文化、清廉文化等,游客在欢笑与感动中,读懂了巴东千年古镇文化和独领风骚的峡江风情。一个热气腾腾的冬天在欢歌笑语中度过。
元宵节后,春风敲门进城,巴东又拧出一片新绿。
| 来源 : 大美巴东行
|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