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于8月22日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10月17日,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赵姝丽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宣布,标志着长春成为继沈阳之后,东北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同声音:“基本上每个省都有一个都市圈,太多了大可不必。”随着长春都市圈的获批,我国“国家级都市圈”已增至18个。
当长春都市圈正式跻身“国家级”行列的消息传来,网络空间随即泛起疑虑的涟漪:“每人发颗糖”的调侃,道出了公众对都市圈泛滥的隐忧。当第十八顶“国家级”桂冠落定北国春城,我们不得不思考:都市圈建设究竟是区域发展的精准导航,还是又一场政策资源的均质化分发?
细察这十八个国家级都市圈的分布图景,从成渝的西南腹地到关中的千年古都,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粤港澳的开放前沿,确实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这种空间布局容易让人产生“政策糖果”人人有份的观感。
然而,区域协调发展绝非简单的资源均分,都市圈战略的生命力在于其精准施策的本质,每个获批都市圈都承载着独特的战略使命,沈阳都市圈肩负东北振兴的探路重任,成都都市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点,南京都市圈探索跨省域协同新路。而今长春都市圈的加入,正是要在老工业基地转型、中俄经贸合作、黑土地保护等关键领域开辟新径。
长春都市圈的获批,绝非“雨露均沾”的行政分配,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哈长城市群的关键支点,为我国“工业摇篮”注入新动能。一汽的整车制造、长光卫星的航天信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创新研发,这些雄厚基础若能通过都市圈建设实现要素优化配置,产生的协同效应将远超地理空间的简单叠加。从更深层看,在东北亚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长春都市圈有望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节点,其战略意义不容小觑。
面对都市圈数量增长,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有多少”,而是“怎样建”。衡量都市圈成功与否的标准,绝非数量的多寡,而是其能否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能否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同质竞争。一些地方将都市圈视为政策优惠的“提款机”,重规划编制而轻实质改革,这种倾向值得警惕,都市圈建设需要的是制度创新的勇气,而非争抢名分的浮躁。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成功,靠的不是数量扩张,而是功能整合与产业协同。我国都市圈建设同样需要这样的战略定力,既要有合理布局的广度,更要有改革攻坚的深度。当都市圈能够真正实现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服务同享时,“政策糖果”的质疑自然会烟消云散。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每个都市圈都应是独特的拼图而非相同的复制,长春都市圈的获批,既是对东北振兴的再加码,也是对都市圈建设质量的新考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