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沿线有9座都城,你能想象吗?可是山海经就这么告诉我们了。除此之外,山海经里还有三大都城,以及一些卫星都城。
先介绍黄河九都。其中有一个都城是重点。在《海内南经》,有这样的句子: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
意思是说,在昆仑墟的南面部分的房子,有一片方圆300里的氾林。(氾林之南)是从极渊,深度有300仞,这里是冰夷长久的都城。冰夷长着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出行。
恒,在上段翻译解释成长久,但也可以解释成经常的意思。如果解释成经常,就是说冰雨是经常住在这里,但也有时候不住在这里。当他不住在这里的时候,是住在哪里呢?
![]()
在山海经的另一部分告诉了我们: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
意思是说,再往东20里有一座山叫和山,山上没有草木,但是有很多玉石。这里其实是黄河的九都。这座山的外形有5个曲折,有9条河从这里发源,9条河合起来向北流注于黄河,河水里有很多青玉。
因为山海经的语句非常简洁,省略的地方比较多,所以对这里的九都有多种解释。有的解释为有9个都城在这里,也有的解释为第9个都城,因为原文说到这里是9条河的发源地,所以也有人认为每一条河就是一座都城。综合起来分析,一般不会把河流当做都城的,而且既然作为都城,也不可能9座都城建在一个地方,因此应该是第9座都城。
![]()
冰夷,是黄河河伯,也就是主管黄河的神。一般认为神是虚构的,但是这里说得有鼻子有眼,除了上文讲道的人面之外,山海经还有地方介绍他是人面蛇身。他依靠两条龙出行,在山海经里依靠两条龙出行的神地位都非常高。而他的恒都所在的位置,就是今天的青铜峡,因为分析起来篇幅比较长,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有讲到过,所以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只是强迫大家相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以黄河河神的地位也非常崇高。而黄河是线形的,黄河河伯要经常视察这条河,所以沿河建了很多住所,这是情理之中。只不过因为神的地位很高,所以把他的住所称作都,这点大家也能理解。根据当时的条件,也许这些被称作都的建筑其实非常简陋。但我们只知道和山这里的是第9座都城,至于再往东还有没有,恒都再往西还有没有,我们都不知道,因为山海经没有讲那么详细。但这已经足够告诉我们那时代的都城非常多了,黄河沿岸至少就有9座。
![]()
在山海经里,还有另外的都城。其中一座被称作“帝之下都”,一般理解为天帝在地面的都城,但这种理解是错的。因为山海经理的帝除了帝俊之外,其他都是生活在地面的。帝俊也有一段时间是生活在地面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地面帝王的下都。这同时也就告诉我们,当时的帝王还有上都,可能还有中都。不过在山海经里没有显示出来。
对于这一座下都,山海经是这样介绍的: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意思是说再往西南400里,这里有一座昆仑丘,这里其实就是帝王的下都,有一个名叫陆吾的神在这里管理。
![]()
所以那时候的昆仑丘就是一座都城。那时候,指的是舜时代,因为这一部分出自西山经,是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写作的,而大禹治水是舜时代的事情。但这一座都城并不是舜的,按照禹的习惯,他只把尧单独称帝,提舜的时候是称作帝舜。所以昆仑丘是尧的下都,不过这时候尧已经死了,所以只有一个神在看管。
按照山海经的体例,凡是有“维”“实维”这样字眼的都是提示所讲的内容非常重要。所以昆仑丘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从上下文来看,附近还有空中花园,还有西王母所在的玉山,整个一条线都是非常重要的。
前文讲了,山海经并没有告诉我们中都和上都在哪里,其他资料告诉我们,尧的都城在蒲坂,这可能指的是中都或者正都。但是山海经还告诉我们尧另外一座都城,那就是密都,在今天河南省的青腰山上。之所以很密,是因为这里是尧的后宫所居住的地方。山海经的原文比较多,我在这里就不直接引用了,只是介绍一下,“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尧之所以把后宫放在这里,是因为“是山也,宜女子”。而“宜女子”的原因,是因为这座山出产一种草,能够让女人变得更美,出产一种鸟,女人吃了之后容易怀孕。
![]()
所以我经常开个玩笑,《史记》说尧把他的9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给了舜,能够一下子给出11个儿女,说明尧的儿女数量是11的很多倍,而他之所以有那么多后代,就是因为把后宫放在了青腰山。
但这些都只介绍了尧的辅助地位的都城,没有介绍他的正都。山海经虽然有许许多多的都城,但一个正都都没有出现。连那高耸入云的昆仑虚,也只是又一个“帝之下都”。这部分记载在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翻译一下。海内的昆仑虚墟在西北方向,这里是帝王的下都。昆仑墟方圆800里,高万仞,顶上有一颗木禾,有四丈高,五个人才能合围那么大。昆仑虚的面上有九眼井,用玉石建了栏杆,边上还有9道门,这些门由一个叫开明兽的神守着。这里是百神所处的地方。
![]()
这里特别说明海内昆仑虚,是为了跟《五藏山经》所讲到的昆仑丘相区别。当然,内涵还不止这点,不过为了节约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讲了。这里的“海内”,并不是指的大海之内,而是指的海内经所写的年代,也就是夏朝时候。所以这里清楚直接告诉我们,昆仑虚是夏朝的下都。
山海经依然没有告诉我们海内的上都到底在哪里,也就是夏朝的正都到底在哪里,但这一点都已经足够震撼了。对于找不到夏朝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这里有着清晰的方向指引。
其实山海经还从一个侧面给我们介绍了更多的都城,也就是当时的部落首领所在的城市。之所以说是侧面,是因为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都城,但出现了很多“野”。《说文解字》告诉我们:野,郊外也。就是说城市的郊外被称作野。所以出现的比如天穆之野、大乐之野、大荒之野等等,事实上给我们介绍了附近有城市,而且是都城。不过这些都城比上面提到的那些都城的地位都要低一等。
![]()
山海经2万多字,就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多的都城,这说明在当时的城市还是比较多的。当然那时候的城市跟今天的城市相比,远远没有今天的现代化,也没有今天这么大的规模。但这也告诉我们,考古发掘出土的二里头、石峁等城市遗迹并不稀奇,在当时的中华大地,这样的城市到处都是。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凡是出现的都城都往夏朝都城方面去想,更可能是当时诸侯的都城,也就是部落都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