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郑州繁华的“城市一环”内,一段7公里长的夯土城墙静卧于现代都市之中。层层夯土,如城市的年轮,清晰记录着商、周、汉、唐、宋、明、清直至现代的城市印记。每一层,都是文明的积淀;每一寸,都是历史的延续。这里是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是中国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开国之都"亳",也是郑州被称为"商都"的源头。
![]()
这座历经3600余年而城址不移、人脉不断的古都,以其独特的"层积式"文明演进模式,在世界城市史上书写着不朽传奇。而今,当我们漫步在商城遗址公园,手指轻触那些斑驳的夯土层时,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从商汤的亳都,到西周的管国,再到今天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故事,正是一部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生动史诗。
![]()
历史的层积
从商都亳城到近代郑州
在郑州中心城区的地下,埋藏着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规模宏大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这里就是《尚书》记载的"汤始居亳"的亳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的早期都城。站在城东路与东里路交叉口的城墙剖面前,那些层层叠叠的夯土,不仅记录着建筑的痕迹,更见证着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关键历程。郑州商城的发现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至青铜文明繁盛时期,实证了商代早期的历史,填补了夏商王朝交替期的考古空白。其三重城垣的格局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先河,奠定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基本范式。
![]()
(郑州商城遗址遗存分布图)
西周初年,周武王在此设立管国,封其弟管叔鲜为诸侯。这一历史事件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标志着新兴的周王朝对商代核心统治区域的继承与改造。周人选择在商代旧都设立封国,印证了这片土地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从管国、管城到今天的管城回族区,"管"这个地名穿越时空延续至今,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这种地名上的延续,背后是文明血脉的不曾断绝,是城市记忆的永恒留存。
从秦汉的管城县到隋唐的郑州,这片土地的城市功能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尽管行政建制屡经变更,但城市的核心区域始终没有离开商代内城的范围。唐宋时期,郑州作为连接长安与开封的重要枢纽,其交通地位日益凸显。夕阳楼、开元寺等建筑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见证着郑州从区域性政治中心向交通商贸城市转型的过程。这种城市功能的自然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延续性与适应性。
![]()
(《乾隆郑州志》城图)
明清时期的郑州老城,为我们保存了完整的古代城市空间样本。四门不对的独特格局,"十字形"的街巷骨架,以及城隍庙、文庙等公共建筑的布局,都延续着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智慧。这些历史空间肌理与早商的城垣遗址形成了"双城"叠压的独特景观——下层是商代的三重城垣格局,上层是明清的街巷网络。这种时空叠压的城市形态,是世界城市史上难得的活态遗产,让我们能够直观地阅读一部立体的城市发展史。
![]()
(《民国郑县志》城图)
二十世纪初铁路的开通,为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铁路枢纽的选址带动城市向西发展,形成了新旧并存的独特城市结构。老城与新城、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共同书写着城市发展的新篇章。这种包容性的城市发展道路,正是中华文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当代的重生
亳都新象与城市更新
近年来,管城回族区以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为牵引,坚持“显轮廓、重肌理、建节点、带全局”,统筹推进标志性文物展示、文化内涵挖掘、老城有机更新,拓展延伸文旅游径和消费场景,构建形成了“一环一园六街六片区”空间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展示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
2023年,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开创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生活融合的新模式。这里不再是冰冷的考古现场,而是充满生机的城市公共空间。东城垣遗址通过数字化投影实现"一眼千年"的时空对话,商都遗址博物院用VR技术复原考古场景,让参观者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魅力。这种"活态保护"的理念,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为全球大遗址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
![]()
紧邻商代遗址西南城垣的阜民里,这条寓意"物阜民丰"的百年里巷,经历了从集中连片棚户区到文旅融合示范区的华丽转身。项目总占地面积61.3亩,在坚守百年街巷格局与近代郑州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构建起"文化+、旅游+、商业+、城市+"的产业生态。如今的阜民里,老建筑焕发新生命,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对话,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融,百年里巷已成为展示郑州城市更新的生动窗口。
![]()
2025年10月开街的亳都·新象,作为商代王城遗址核心板块的重要更新项目,以开街首日10万人流量的惊艳表现,成为郑州最具活力的文化地标。这片曾经沉寂的历史街区,在保留传统街巷肌理的基础上,项目植入了策展型零售、潮流买手店、沉浸式剧场等新兴业态。古老的城墙下,时尚首店鳞次栉比;传统的院落里,创意工作室悄然生长,人们在这里寻找着历史与潮流的共鸣。
![]()
在管城,悠久的古都文脉从未成为城市前行的桎梏,反而化作驱动未来的源头活水;城市更新也超越了物理空间的修补重建,升华为以‘文脉延续’为导向的有机再生。
文明的传承
古今对话中的城市未来
在管城,文明传承的生动画卷每日都在上演。在城隍庙和文庙,人们延续着祭拜祈福的传统风俗,香火缭绕中传承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
在商城遗址公园,孩子们在奔跑嬉戏,不经意间与3600年的历史对话。
![]()
在顺城街、管城街上,老管城人坐在美食店铺前,一碗羊汤、一个烧饼,品味的是时光沉淀的人间至味。
![]()
而在阜民里、亳都新象,年轻人用镜头记录着古老街巷的新生,在文创市集、艺术展览中创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表达。商都文化节的举办、商都文化研究的深入、商都文化品牌的打造,都在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古老的传统在延续,当代的创意在萌发,不同世代的人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共同编织着文明传承的锦绣画卷。
![]()
当我们在商代城垣下漫步,在亳都新象中流连,在阜民里感受时代脉动,我们正在参与一场跨越3600年的文明接力。从商汤的亳都,到西周的管国,从汉唐的郑州,到今天的国家中心城市,这片土地上的文明火炬一直在传递,从未熄灭。
如今的管城, 在守正创新中续写这座千年商都的时代华章,让中华文明的火炬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传承。当繁星点亮城市的夜空,古老的城墙在灯光映照下显现出朦胧的轮廓,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那是不息的文明脉搏,也是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足音。
来源:管城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