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讯在成都龙泉驿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座千年古镇——洛带。相传,三国时蜀太子刘禅在镇上玩耍,为捉鲤鱼而不慎将玉带掉入一口八角井中而得名“落带”。另传,此地有一“天落之水状如玉带”之河,故称“落带”,后逐渐简化约定俗成为“洛带”。 清初,大量客家人从广东、福建等地迁居四川,部分人在龙泉驿扎根,绵延发展300余年,逐渐形成了成都唯一、中国西部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客家古镇——洛带古镇。
![]()
洛带古镇历史底蕴深厚,汉时成街,三国兴市,“一街七巷子”格局千年未变。“一街”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石板镶嵌。古镇以正街为主干,向两侧分出长短不一、经营特色和功用不尽相同的七条巷子,其名称按从东向西的顺序为:柴市巷、凤仪巷、北巷子、江西巷、糠市巷、槐树巷、马槽堰巷。
![]()
![]()
洛带正街顺洛水流向,长1200米,宽8米。以江西会馆巷为界,东为上街,西是下街。上街地处山麓,呈微斜街面,与翻过龙泉山来的商道相接,所以上街是主要的商业区。从山上商道下来的挑夫、行商的“外来货”与当地土特产交易,主要在上街。下街多为坐商所经营的百货店、当铺、钱庄、饭馆、茶社,以及收税所等官方机构。
![]()
柴市巷是上街的老街巷,长70米、宽3米,青石板、木板门见证了古镇的沧桑岁月,巷子通往柴市坝,因此得名柴市巷。柴市坝接近山麓,原是一个大空坝,旧时这里主要是木材交易市场,便于樵夫、农民与镇上居民进行烧柴和木料交易。市场的交易品种除了木材,还有棉花、番薯、蔬菜、水果、木炭以及东山里的种猪等。上世纪70年代,还在坝四周建大棚,为交易者避雨、避烈日。此坝今已不存,但柴市巷犹在,只是巷内已无商业经营。
![]()
![]()
凤仪巷因五凤楼(凤仪阁)得名,是老街通往七十二院的一条捷径。此巷北端西,原有凤梧书院(今为洛带镇小学),又有传说称刘备皇后曾在洛带建有行宫“凤仪楼”,故此处地名多有“凤”、“凤仪”之称,以图吉祥。此巷长200米,宽3-8米,从今洛带公园大门口向南达上街字库处,再延伸至今土楼东北角。其长度是柴市巷的两倍余,街面也略宽。此巷多木器商铺和饮食小店,至今也热闹繁荣。
![]()
北巷子长247米,宽6-8米,是上街通往北面的老巷子,巷子也因此得名。洛带饮食店主聚集在此巷。这里卖的饭,都是甑子蒸的白米饭。店主先用勺舀饭于碗中,饭与碗平,然后再用一小碗在甑中舀满倒扣在中碗上,成一半圆形,方递给食客。百姓称此为“冒儿头”。正因为洛带镇北巷子的甑子饭煮得好,饭店的“冒儿头”大都便宜又实惠,很受食客青睐,经来往客商传扬,久而久之就有了甑子场的称谓。现在的北巷子陆续入驻了杂货铺、手工店、小酒馆,新业态迅速受到了年轻游客的青睐。
![]()
江西巷位于洛带上下街分道处,因靠近江西会馆而得名,巷子长127米,宽约6米。未有成洛公路前,此巷是前往龙泉驿区的主要通道,因此商业十分繁荣,历久不衰。巷子口外的空坝,是交易棉花、土纱、矮机土布、水果等的市场。
![]()
糠市巷长74米,宽4米,是正街下街通往糠市的一小巷,故而得名。糠市主要卖米糠、苕糠等猪饲料。洛带镇上的居民,有的人户也种地也经商并养猪,故在这里买卖猪饲料的人多,生意也特别兴隆。
![]()
![]()
槐树巷是正街下街一条宽3.8米,长100米的巷子,因当年巷头巷尾有几株大槐树,故习称为槐树巷。此巷通向买卖大米的市场,米市场又称米市坝,在今艺术粮仓所在地。旧时洛带米市,是东山一带最大的米市场,每逢二、五、八赶场日,该巷也是热闹之地。
![]()
马槽堰巷是正街分出的最后一个小巷, 长53米,宽3.5米,因从下街通往一个像马槽样的堰塘而得名。上下街巷流下来的溪沟水注入堰塘里,街上人家洗需水多的家什就拿到这里来洗。该巷的主要功能除了经营小商店、买卖小日用商品外,就是供来往洗生活用具的人通行。
![]()
洛带古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更是四川客家文化的活化石,被誉为"西部客家第一镇"。2024年,洛带镇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并获评“千年古镇”称号。古镇的街巷、会馆、土楼,乃至一碗甑子饭、一块青石板,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客家人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走进洛带,便是走进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旅程,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客家风情,吸引着无数探寻者。
(来源:龙泉驿民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