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新闻网)
转自:邯郸新闻网
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植根于儒家思想沃土,以《王宗岳拳论》为理论指导,以“舍己从人”为逻辑起点,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为逻辑终点,从宏观上建构起“心、气、形”的理论架构。特别是其在动静观的辨析,“气”的理论阐释,“中庸”思想的引入,“起、承、转、合”的植入,阴阳相济的技术实操等方面为武氏太极拳搭建起最基本的拳术理论。
为了实现“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格斗思想,武氏太极拳先贤提出了一整套以训练“知己”“知彼”为核心的全新训练理念和实践操作方法。通过“身法”的修炼,塑造“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劲整”,实现“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的“知己”;通过“从人”“依人”“粘人”“由人”的练习以求得“知彼”。达到“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劲之长短毫发无差”。再通过“擎起彼身”“拿人劲整”的训练,形成“落空之妙”。最终实现“斯其根自断”“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的技击效果。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武氏太极拳将“知己知彼”作为指导技术修炼的核心思想。武禹襄首先提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李亦畬也明确提出:“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并进一步阐释道:“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因此,武氏太极拳的修炼应从“知己”“知彼”两个维度来展开,注重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练法严密而审慎。
![]()
武氏太极拳名家姚继祖先生(左)在演练推手。
“知己”的修炼
武禹襄遵循“克己高于制敌,治身先于应变”的思想,通过盘习拳架、塑造身法、苦耗桩功、精研懒扎衣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来修炼“知己”,以期形成“外部的手,足,肘,膝,肩,胯的上下相随,与内部的神,意,气上下运行,内外相合”,形成“周身上下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统一运动”的状态,“即周身一家”。
(一)盘习拳架
习练武氏太极拳套路俗称“盘架子”“跑架子”,是武氏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法,贯穿整个练功实践过程。“架子”有高架、低架之分,盘架时每一式从预动到定势完成的过程中,要做到“神有所主(守),意有所指,气有所注,劲有所去”。武氏太极拳要求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
“架子”是初学太极拳者首先要掌握的内容。“盘架子”可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训练阶段。第一,要做到外形姿势规范合度、线路清楚、方向正确形成外三合。在此基础上以外动引动内气运行,引动内在的神、意、气随着外部肢体运动,使精神、意念与肢体协调配合,即拳论中讲的“周身一家”。第二,要在外形肢体自然顺遂、合度后,每一动要以心为令,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气收敛入骨,实现以内动带动外形,是“练气”“练神”的过程;最后的高级阶段也离不开“架子”的练习,全身宛如充气气球,一收无不收,一放无不放,周身一家,内外合一,无内无外,一举一动自然达到支撑八面、浑然一体之境界。
拳架精熟主要表现在“神意”和“气势”上,通常拳架的练习要做到姿势正确,身法合度,知阴阳,懂开合,形成神、意、气、劲的协调配合。
“神”要做到“内固精神”,追求“神聚”不散,要能够“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
“意”,练拳架过程要贯穿“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以神导意,以意行气,气至力生。神似帅,意似将,气似兵,神意为气之领导,气是力之生母。无神意领导,则气无所从,气无所从,必至散漫,气势散漫,则力无生母,力无生母,则力不坚整,身易散乱”。因此,“意”在武氏太极拳修炼中有重要作用,同时“意”也是自然而然协调“神”“意”“气”“劲”四者之间关系的媒介。
“气”,武氏太极拳在练“气”方面,主要是通过气“敛入脊骨”的练习,达到“气贴背”。同时遵循“意气须分开,又须一致”的原则,以求“养气”,要练到气贯周身,全身宛如气球,浑圆一体,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状态。
特别指出,此处所说的“气”,非外形,非呼吸之气。练拳时的呼吸之气要力求自然。这里的“气”是指意念导引下的内气,是一种拳势的呼吸。武禹襄拳论中还讲到“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这是为了指明不要过于追求气的肢体感受,不要用气来统帅肢体,更不能产生驽气,那样就会形成“滞”。
“劲”,武氏太极拳在劲的方面是通过“松沉劲”“抽丝劲”“贯串劲”“开合劲”的练习最终形成“周身一家”“一身备五弓”的“整劲”。拳论对劲的指导语有“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劲在内表现为抽丝,在外表现为缠丝。吸时,劲由四稍运归丹田,在上肢表现为肩抽肘,肘抽手,在下肢为胯抽膝,膝抽足,身体有微微向内抽缩之意,气由四肢向躯干核心聚合,蓄劲时为静合,为吸,为阴。呼时,劲由丹田运至四梢,在上肢表现为肩催肘,肘催手,在下肢为胯催膝,膝催足,劲由躯干上下打开向四肢发散,发劲时为动开,为呼,为阳。
(二)塑造身法
拳架基本熟练以后,武氏太极拳修炼以身法为主旨内容,视身法为武氏太极拳的行拳标准和习拳规范。
武禹襄深知身法是太极拳练习的根本。古代弓马骑射和士子执笔均注重身法要求,遂依此规定了太极拳的“身法十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松肩、沉肘、腾挪、闪战。
郝月如又提出了“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在武禹襄要求的基础上把身法增加到十三条。并对每条身法做了具体的注解。并在《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中指出:“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次则步法虚实分清”,指明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身法修炼应放在首要的位置。
郝少如要求“身法须一一求对,并要加以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同时要求把身法学习放在修炼武氏太极拳的第二阶段,指出须“在练熟拳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身法的练习”,并进一步阐明:“因为身法是内形的基础,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一环,所以身法是修炼武氏太极拳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法则。”
姚继祖论《身法》诗文写道:“虚领顶劲竖起脊,气沉丹田立定根,手脚相随腰腿整,腰脊为主领全身。”他指出:“顶悬脊竖则体正,手脚相随则势圆,提顶吊裆而松肩沉肘则沉着松静,含胸拔背而裹裆护肫,则周旋健捷。”表述身法若不正确“轻则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重则可导致生理伤害,遗害终生。”
钟振山先生在讲述身法时提出了“间架结构”的概念,指出将十三种身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各条身法从全身上下、前后、左右三个不同维度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浑圆的球体结构。这种球体“间架结构”可使力量在身体中更有效地传递。同时还提炼出“上顶下踩,左右打开,前催后抽”的实践操作法则。
良好身法的塑造,一是可提高身体核心部分的稳定性,重点是指提高人体肩、胯、肘、膝等关节之间和脊柱及骨盆等部位的稳定性;二是增强身体的控制力、平衡力,保持身体正确的姿态,维持重心平稳;三是有效传递上下肢力量。
(三)修习桩功
树无根则枯,楼无基则倾。若脚下无根,则如无根浮萍,随波逐流,有根是一切功夫之源。通过桩功的练习可去掉周身拘滞之力,体悟松柔沉坠的感觉。桩功是练习内劲、蓄养能量、培养根基最有效的方法。站桩的过程中运用放松的方法,意气的延伸,达到骨骨之间分开缝隙,骨肉分开,肌肉放松,肌筋膜对拉,全身的支撑性结构变为“张拉结构”,培养出空松圆活的“太极态”。
桩功有定步桩和活步桩之分。定步桩是使太极拳步法稳实,根基稳固。活步桩是在打稳定步桩根基的基础上,增加步法的灵活性。当定步桩练到脚步稳固,周身一家时,就可以进行活步桩的练习,改变只站定步桩,步法欠灵活的缺陷。定步桩是活步桩的基础,活步桩又是定步桩的继续。
定步桩是体验静中有动,使脚下生根最好的办法。方式有太极桩和虚实桩两种。
太极桩又称混圆桩或三圆桩(虎口抱圆、两臂抱圆、后背圆撑),是培养内功的重要桩法,站此桩能端正姿势,放松身体,培养元气,稳固根基,增强体质,使形神合一。
虚实桩又称懒扎衣桩,是培养内劲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桩除端正姿势,稳定身体重心外,还可以增强两手劲力,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听劲感应能力和把握虚实分清的能力,培养武氏太极拳基本间架,同时又能贮劲蓄力,增长功力。虚实桩有低架和高架之分,先练低架再练高架。
活步桩通常采用进步懒扎衣、退步手挥琵琶进行活桩训练。活步桩是在保持定步桩身势不变的前提下,步幅由小变大,由慢变快,循序渐进,两脚前进或后退的迈步,变化随心所欲,一步一桩。直至迈步轻灵敏捷、稳固,腾挪闪战,上下相随。在活步桩的过程中要体会重心在腰的带动下进、退、顾、盼、定。
(四)精研懒扎衣
懒扎衣是武氏太极拳的基础性、典型性动作,被作为武氏太极拳的“母势”,是整个套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势,有万法皆出“懒扎衣”之说。永年广府流传着“卖拳不卖懒扎衣”之说,一代宗师郝为真曾说:“我练了一辈子拳,就学会了一个懒扎衣”,足见武氏太极拳的精髓尽在懒扎衣之中。
懒扎衣的练习是在拳术套路熟练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研招式的一种练习方法。武氏太极拳套路和推手的动作多以懒扎衣为原型演化而来。
通过专门懒扎衣的练习,不仅可以把各条身法练到身上,还可以掌握“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太极拳的劲法,同时还能训练出“进、退、顾、盼、定”五行步法。因懒扎衣能完整地体现武氏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和技击特点,武氏太极拳传人在教授拳架和讲授拳理时,多以懒扎衣为例进行讲解,足见懒扎衣包含内容之丰富。做懒扎衣时如手举高了就成为白鹅亮翅、玉女穿梭、对心掌;手落低了就成为搂膝拗步、倒辇猴,重心后坐即成为手挥琵琶;推手中的两人双搭手动作也是懒扎衣。
![]()
武氏太极拳传人李建民在邯郸市开元小学授课。
“知彼”的修炼
“以劲击劲”是武氏太极拳独特的劲力发放方式,是打开武氏太极拳技击之谜的窍要和门径,是武氏太极拳实施技击的独特之处。“以劲击劲”实现了用最短的距离实施最有效的打击,解决了以手慢打手快,柔弱胜刚强等实际问题。
武氏太极拳通过日常活步三步半推手的练习,修炼在动态中明确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快慢,实现由“心知”到“身知”。通过“粘、连、黏、随”等方法求得高超的听劲功夫,清晰把握对方的劲路结构,明晰对方的劲根、劲源,以达到“知彼”的功夫。其间要遵循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不丢不顶的技击原则,从而为“接定彼劲”建立通路,实现“接劲打劲”“以劲击劲”的技击实战。
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有这样的描述:“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运劲如百炼刚,何坚不摧,形如抟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李亦畬也在《五字诀》中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同时明确了:“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郝月如在《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也说:“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并以弓弩为喻,形象地指出“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先贤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武氏太极拳打手时的身体状态,明确了用劲发力的方法,指明了打手要做到蓄发同生,开合同时,阴阳相济。打手的过程武禹襄提炼为“敷、盖、对、吞”四字不传密诀,李亦畬总结为“擎、引、松、放”四字撒放密诀,下面文字试从接劲、拿劲、换劲、放劲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接劲
武氏太极拳在打手中提出了接劲这一术语,武禹襄拳论中“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讲的即是接劲。首先要用意在自己的周围预设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去接对方的来力,然后迅速地空掉,接劲要用神意去接,用皮毛去接,把对方的来力接到皮里膜外,自己的骨要松空掉,如若对方的力触及到骨则产生顶,若皮毛没有接触则为丢。关键全在实腿,实腿犹如一根柱子一般插入地下,要腰腿松沉形成稳固的支撑力去承接对方的来力。接劲时一定要顺遂,必须明确的是接劲而非截劲、堵劲。
(二)拿劲
在技击中太极拳与其他拳术的显著区别是突出“粘”“黏”与“制人”,太极拳的黏制是在己身形成整劲的状态时,在动态的运动过程中,把对方看作一个整体或用自己的技术把对方拿成一个整体,并对其重心实施精准、持续的控制,精确的打击。控制好自己的重心使其平稳,特别是控制点劲力的掌控要随人所动,这时一定要做到“心静”,如若一旦由己,对方则立即恢复平衡,制人的状态随即消失。发人的时机也随之消失。
实施拿劲的同时也是己身蓄劲的过程,在上为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在下为由脚跟向上抽提于腰间,配合裹裆与顶降,使上下相合,上下相随。形成主宰于腰,处处顺随,无不得力之势。
用身法拿人劲路也是制人、粘人的过程,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擒拿关节。即武禹襄《四字密诀》中讲:“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这种功夫必须是在依人、随人、由人、顺人的基础上练出知彼的功夫,才能拿得住对方的劲根,以致达到攻其一点制其全身的状态,使对方有提上拔高之感,产生漂浮之态,出现断根的效果,犹如空中的风筝,也犹如把对方定住,使其牵一发而动全身。
![]()
武氏太极拳名家钟振山先生在武禹襄故居演练武氏十三剑。
(三)换劲
姚继祖先生曾言“腰腿换劲应万端”,换劲是用腰腿,而非手脚乱动,身子乱摆,即手、脚和身体的动度非常之小,同时要用腰胯的旋转来配合随人。若想实现虚实转换时,首先要在自己的身体中预设一个上下贯通的“意轴”,通过“意轴”的转换带动外界的能量和全身“劲意”向内收聚,“注于腰间”,达到虚与蓄;当蓄劲蓄到最足时,蓄劲与放劲两者贯通,首尾相接,阴阳转化,实现换劲。在换劲过程中对方会产生“空”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是由于身体犹如一个球体在随“意轴”不断旋转,球体在收聚、旋转的同时慢慢收缩,轴也慢慢由粗变细,这样在己身就形成了一个漩涡,同时在敌我之间也就出现了一个空间,使对方的反抗之力失去着力点,产生落空的状态。此时出现的空间和对方形成的落空状态为实施发放创造了机会,即拳论说的“重里现轻勿稍留”。
换劲的关键在腰胯,腰胯被视为劲力形成与转换的核心区。作为上下肢连接纽带的腰胯不仅可以平衡人体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有效传递上下肢力量,还是身体用劲发力的重要动力源。腰胯的稳固支撑和力的始动直接影响到发力的效率和整体性。
腰胯实现劲力的运与输过程,如同吊车的起吊过程。拳谚有“运劲如抽丝”。吊车伸缩架中的钢丝在发动机的带动下回抽起吊,形象阐释了武氏太极拳中运用腰胯的抽换实现劲力运输过程。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提出“命意源头在腰隙”,并强调“变转虚实须留意”。其要义在于,利用腰胯的虚实转换配合尾闾前送,做到擎起彼身借彼力,错开劲头放空来力,在阴阳相济,顺制合一,化发合一基础上,为实现“引进落空”与“借力打人”创造机会。
(四)放劲
放劲时遵循“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的力量传递顺序。放劲是由内向外发散的力,是积聚到身体的核心部位腰胯的能量突然向四肢和周围空间散放,犹如炸弹爆炸一般。放劲时要把对方看作一个整体,不是向对方的接触点放劲,也不是打对方的四肢和躯干,而是通过接触点衔接起的通路把对方看作一个整体来打。放劲的方向极为关键,向对方的劲根放劲,即以武禹襄《四字密诀》中两次提到的“彼来处”与“准头”为方向和目标。发劲的过程犹如网球的扣杀,足球的凌空抽射一样,要发似放箭势虽止,而劲乃前贯。
最终,臻于武氏太极拳所追求的“人为我制,我不为人所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运用之妙,达到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借力打人的技击效果。
(作者为武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武术七段,体育教育学博士,副教授,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教师)
2025年度邯郸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邯郸太极拳溯源及历史贡献(课题号:TJ2025249)
李建民
来源:邯郸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