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一桩陈年的合作纠纷,万科将万达及王健林告上法庭。
企查查信息显示,海南万骏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因合同纠纷起诉王健林、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案件将于2025年11月3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
“二万”这次闹上法庭,说到底是两种赚钱方式玩不到一块儿去了。
当初合作时,万科玩的是“快进快出”——拿地、盖楼、卖房,资金快速回笼,像开快餐店,追求翻台率。万达恰恰相反,做的是“慢工出细活”——先建商业综合体把人流带旺,让周边地价升值,再慢慢收获,像熬老火汤,讲究火候。
这两种节奏要在同一个项目里配合,难度极大。市场好的时候还能将就,等市场一变脸,矛盾就藏不住了:万科要赶紧撤资保命,万达的项目却还需要长期投入,根本快不起来。
到了2021年6月,万科出于种种原因,决定提前终止合作。万达已返还万科52.4亿元资金,而双方就投资款的善后存在分歧,并由此引发了财务纠纷。
当时,万科要求万达再退还本金及利息共13.8亿元;而万达称已偿还52.4亿元本息,万科享受了土地成本优惠,而该优惠是建立在万达前期巨量投资基础上的,因此,万达不认同再支付给万科13.8亿,仅同意再支付8到10亿元。
表面看是万科旗下公司入股,成了项目股东,但业内都懂,这很可能是笔“明股实债”——名义上是投资,实际上像放贷,要求固定回报和到期还本。
为什么这么操作?因为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那些年,这是种心照不宣的融资游戏:房企能规避负债指标,出资方则能锁定可观收益。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行业入冬,当初这笔钱到底是风险共担的“真入股”,还是保本保息的“假投资”?如果是债,万达还钱天经地义;如果是股,万科就要共担损失。这笔在行业烈火烹油时留下的糊涂账,到了寒冬就成了扯不清的烂账。
“长春国际影都”这个项目本身,就是行业转折的一个缩影。2019年签约时,万达还想象着再造一个千平方公里的文旅巨无霸,这是他们最熟悉的打法——用宏大规划拉动区域价值。结果疫情来了,文旅行业逻辑彻底改变,重资产项目从摇钱树变成了吞金兽。
紧接着2021年“三道红线”压顶,连最稳健的万科都坐不住了。意识到这个项目可能变成无底洞后,他们果断选择割肉离场——在生存面前,昔日的战略合作显得无比脆弱。
如今两家对簿公堂,早已不是简单的13.8亿利息之争,而是两个巨头在流动性危机中的生死挣扎。
万达这边,王健林从去年就开始“割肉求生”,卖万达广场、卖,能卖的都卖了。但珠海万达商管上市失败,触发了数百亿回购条款,这个窟窿怎么都填不满。曾经讲得动人的“轻资产”故事,在资本市场遇冷后,瞬间变成了沉重的债务大山。
万达电影
万科同样不好过。面对近900亿的资金缺口和接连被下调的信用评级,每一笔钱都关乎生存。这个时候新管理层重启诉讼,既是为了追回救命钱,也是在向市场传递信号:我们会用尽一切办法自救,绝不放过任何可能挽回的损失。
这场官司,实际上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强强联合”,在行业寒冬中变成了“负负得重”。它告诉我们:那个靠高杠杆、大规模扩张就能通吃的时代已经彻底终结。
当潮水退去,无论是快周转还是慢培育,所有模式都要重新审视。
万科的“快”和万达的“慢”,曾经各自成就了商业传奇,却在同一个项目中撞得粉碎。
这场诉讼就像行业大洗牌中的一个例证——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大家都在为过去的狂欢付出代价。
而新时代的生存法则,还在艰难的摸索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