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实际是由氏族为核心发展形成的国家,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建立者为大禹,亦又说是启,定都阳城、斟鄩、安邑等地。
据传是河南嵩山一带和伊河、洛河流域为活动中心区。夏是黄河中游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联盟,由十多个姒姓部落所组成,夏后氏在这些部落中居于领导地位。尧、舜时期逐步强大,鲧治水失败被杀。鲧子禹,继承父业,并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得到众多部落首领的支持拥护,成为诸夏族最高领导者,并逐步建立了夏族王权。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子启,这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
据记载夏朝是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传世文献是夏朝史料的核心来源,主要包括先秦至汉代的古籍:
《史记·夏本纪》:系统记载了夏朝世系、大禹治水、启建世袭制及桀亡国等事件,是研究夏朝的基础史料。12
《尚书》:收录夏商周文书,如《禹贡》描述大禹治水与九州划分,佐证夏朝政治结构。
《竹书纪年》:记载夏桀被流放至南巢(今安徽巢湖)等细节,与考古发现部分吻合。
其他典籍:《左传》《国语》提及夏后氏世系;西周青铜器“遂公盨”铭文记载大禹治水,间接证实夏朝记忆
![]()
考古发现为夏朝史料提供实物支撑,关键遗址包括:
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
年代约公元前1750—前1530年,对应夏代晚期,出土宫殿基址、青铜礼器及玉器,显示早期国家形态。17
铜铃形制与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相似,暗示夏文化影响范围。
新砦遗址(河南新密):
位于黄台岗附近,水系与《水经注》记载一致,可能为夏启之居,填补夏早期空白。
夏商断代工程:综合考古与天文数据,推定夏朝存续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
甲骨文与金文佐证
商周文字资料间接印证夏朝:
甲骨文中的“西邑”:商王频繁祭祀“西邑”,结合清华简“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推断“西邑”即夏都二里头。
杞国与鄫国记载:
甲骨文多次提及杞侯(如武丁时期),周代杞国为姒姓后裔,孔子曾赴杞问夏礼,证实夏后氏传承。
甲骨文“土方”被考证为夏遗民势力,与文献中“禹敷下土方”呼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