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
这本是记录业务量的内部通报,但其洋溢的“庆功”氛围,却让观者感到刺眼与不适,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评论道:“这好比打棺材的盼人多死。”话虽刺耳,却尖锐地揭示了此事背后一个核心的伦理困境:当医疗机构将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成功,异化为门诊量和手术台数的冰冷KPI(关键绩效指标)时,其价值导向已然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诚然,在现代医院管理中,业务量是衡量运营状况的重要参考数据之一。门诊量与手术量的稳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医院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与社会认可度的提升。然而,这组数据的背后,关联的是一个个被病痛折磨的个体与焦虑不安的家庭。每一次门诊的问询,每一台手术的实施,其初衷与终点都应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信任,简单地量化为一张张可供炫耀的“成绩单”,并以“喜报”这种充满商业营销色彩的形式公之于众,无疑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亵渎。这仿佛让人看到,医院的喜悦并非建立在患者康复的笑容上,而是建立在不断涌入的“客源”数字上,其情其景,难免令人心生寒意。
网友将其类比为“打棺材者盼人多死”,虽显极端,但其内在逻辑却直指同一伦理悖论:一个行业或机构的核心利益,是否应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与不幸之上?棺材铺的生意兴隆,确与死亡人数相关;而医院若将“住院人数增长”作为核心庆贺目标,则在无形中模糊了其“救死扶伤”的天职与“追求业务增长”的商业诉求之间的界限。这种价值混淆是危险的,它可能在无形中催生一系列扭曲的行为:例如,过度医疗、小病大治、延长住院周期、诱导不必要的手术等。当医生的奖金与手术台数、床位周转率紧密挂钩时,谁能保证那份“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不会在数据的压力下变质?
这一事件也深刻反映了当前部分医疗机构在市场化浪潮中所面临的价值迷失。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医院需要生存、要发展,追求合理的经营效益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将企业那套纯粹的“业绩为王”的KPI考核模式,生硬地套用在承载着社会公益与生命希望的医疗事业上,便可能导致目标的异化。医院的“成功”,更应体现在危重病例成功救治率的提升、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缩短、医疗费用的有效控制、患者满意度与就医体验的改善上。这些指标或许不如“门诊7577人”那般直观震撼,却更能贴近医学的本质与人民的健康福祉。
因此,这则“喜报”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医疗体系改革进程中需要警惕和反思的问题。它警示我们,医疗领域的评价体系必须坚守人文伦理的底线,绝不能滑向唯数据论、唯经济效益论的深渊。医院的“喜”,应喜在医疗技术的突破,喜在疑难杂症的攻克,喜在患者康复出院时的如释重负,喜在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改善。
归根结底,医学是一门充满人道主义光辉的科学。它的温度,体现在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上,而非对一串串冰冷数字的追逐。我们期待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能以此为鉴,重新校准自身的价值坐标,让“喜报”回归其应有的内涵,那是对医术仁心的礼赞,而非对“生意兴隆”的庆贺。唯有如此,医院才能真正成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温暖港湾,而非一个渴望“人满为患”的冰冷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