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山东沂州有个叫李三宝的年轻人,祖上三代都是走街串巷的铃医。这三宝二十出头,生得眉清目秀,却是个没笼头的野马,整日里游手好闲。他爹李老郎中在世时,他没少挨训斥:“三宝啊三宝,咱家这祝由术传了五代,到你这就断了香火不成?”
三宝总不以为然:“爹,这都什么年头了,还信那套画符念咒的把戏?您那祝由术要真灵验,咱家还能穷得叮当响?”
李老郎中气得吹胡子瞪眼,却也拿他没法子。
这年冬天,李老郎中染了风寒,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把三宝叫到床前,颤巍巍地从枕下摸出本泛黄的古籍,封面上写着《祝由十三科》四个大字。“儿啊,这是咱家祖传的宝贝,你定要好生保管...”话未说完,老人就咽了气。
三宝草草办完丧事,对着那本破书直发愁。翻开一看,里头尽是些符咒口诀,治病的法子千奇百怪:什么“化水法”、“止血咒”、“安神符”,甚至还有“驱狐辟邪术”。三宝越看越觉得荒唐,随手将书塞进药箱底层,依旧过着他那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却说这天,三宝晃到邻村,看见一户张姓人家正办白事,哭声震天。一打听,才知道是这家的独子得了怪病,浑身浮肿,请了多少郎中都治不好,今早刚断了气。
![]()
三宝心里一动,凑上前去看热闹。只见那死者面色青紫,四肢肿胀得厉害,但仔细观察,喉间似乎还有微弱起伏。
“且慢!人还没死透!”三宝突然喊道。众人皆惊,死者父母更是扑上来抓住他:“先生若能救活我儿,倾家荡产也要报答!”三宝其实并无把握,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忽然想起药箱里那本《祝由十三科》中似乎有“还魂法”,便硬着头皮说:“且让我试试,但需准备一间静室,谁也不许打扰。”
主家连忙照办。三宝关上门,手忙脚乱地翻出古书,果然找到“还魂招魂术”一篇。照着书上所说,他取碗清水,画符念咒,又将符水洒在死者面上。
说来也怪,不过一炷香功夫,那张家儿子居然真的悠悠转醒,还喊了声“娘”!
门外的人闻声涌入,见死者复生,无不称奇。张家老小跪地就拜,称三宝是华佗再世。
三宝自己也是又惊又疑,表面却故作高深:“此乃祖传秘术,不足为外人道也。”
张家奉上白银五十两,三宝推辞不过,只得收下。自此,李三宝神医之名不胫而走。
却说城南有个王员外,家财万贯,却为独生女的怪病愁白了头。王小姐年方二八,不知怎的忽然变得痴痴傻傻,整日胡言乱语,见了男的就扑上去喊相公。请了多少名医,药吃了不少,却不见好转。
王员外听说李三宝的奇能,连忙派人请到府上。
三宝一看王小姐情况,心里直打鼓——这分明是失心疯,哪是那么容易治的?但看着白花花的赏银,他又舍不得推辞。翻遍《祝由十三科》,终于找到“驱邪安神篇”。书中说此症多为狐精作祟,需用桃木剑、狗血等物做法驱邪。三宝依样画葫芦,在王小姐闺房内设下法坛。谁知法事做到一半,那王小姐突然力大无穷,一把将他推倒在地,尖声笑道:“哪儿来的毛头小子,也敢管老娘的闲事!”
这声音分明是个中年妇人的嗓音,吓得在场众人魂飞魄散。三宝连滚带爬逃出王府,赏银没拿着,还丢尽了脸面。夜里,他对着那本《祝由十三科》发愁:“这书时灵时不灵,莫非是我没学到家?”正烦恼间,忽听窗外有人轻笑:“小郎中,照本宣科岂能治好病?”
三宝一惊,推窗看去,只见月下站着个白发老翁,手持药葫芦,笑眯眯地望着他。
![]()
“老先生是何人?为何深夜到此?”
老翁笑道:“老夫姓徐,是个游方郎中。白日见你在王府驱邪,倒是有趣得紧。”
三宝面红耳赤:“让老先生见笑了。”
徐郎中摆手道:“非也非也。祝由术乃上古秘传,岂是画几张符、念几句咒那么简单?须得望闻问切,辨证施治。那王小姐之病,表面似邪祟附体,实则是情志不遂,郁结于心。你不同青红皂白就做法驱邪,岂有不败之理?”
三宝如醍醐灌顶,连忙请教:“还请老先生指点。”
徐郎中道:“祝由术讲究‘心诚则灵’。医者须有仁心,洞悉病源,方能对症施术。我观察你多日,见你天资不差,只是缺乏指引。若你愿意,老夫可指点一二。”三宝大喜,当即拜师。从此跟着徐郎中四处行医,不仅学习祝由秘术,更钻研医理药性。徐郎中教他:“祝由术看似玄妙,实则也是医道一脉。譬如那止血咒,须得配合金疮药;安神符,需辅以安心丸。医者父母心,首要便是辨明病因,对症下药。”
半年下来,三宝医术大进,也不再一味依赖符咒,而是学会了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这天,师徒二人行至临沂地界,听说知县大人的老夫人患了头痛症,日夜不得安宁。请了无数大夫,均不见效。徐郎中带着三宝前去诊视。只见老夫人卧病在床,面色苍白,双手抱头呻吟不已。徐郎中仔细望闻问切后,将三宝拉到一旁:“此病非比寻常,似是中了蛊毒。你来看,老夫人眼底有青纹,舌苔泛黑,脉象滑数而乱,这都是中蛊的征兆。”
三宝仔细观察,果然如此:“师父高明!那该如何救治?”徐郎中道:“需用祝由术中的‘解蛊法’,但须找到下蛊之人,取其一缕头发烧灰入药,方能根除。”师徒二人悄悄调查,发现是知县的一个小妾因妒生恨,从苗人那里求得蛊毒,暗中下在老夫人饮食中。证据确凿,知县大怒,将小妾治罪。取得头发后,徐郎中让三宝主刀解蛊。三宝屏气凝神,画符念咒,将符水与头发灰给老夫人服下。不过半个时辰,老夫人呕出数条黑虫,头痛立止。
知县感激不尽,赠银百两。三宝却只取十两,余者尽数分给当地穷人。
徐郎中欣慰道:“徒儿,你已得祝由术真传——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转眼又到年关,徐郎中辞别三宝:“老夫云游四方,今日一别,或有重逢之日。你已学成,当好自为之。”三宝含泪拜别恩师,自此在沂州开了间医馆,取名“祝由堂”。他不分贫富贵贱,有求必应。遇上穷苦人家,不仅分文不取,还倒贴药费。
这年冬天,沂州大寒,冻死饿死者无数。三宝倾尽家财购买米粮药材,开设粥棚,救治百姓。
一夜,三宝正在为病患诊治,忽闻门外喧哗。出门一看,竟是一队官兵押着个白发老翁——正是徐郎中!
![]()
原来徐郎中是前朝御医之后,因家族卷入一桩宫廷秘案,被朝廷通缉多年。
三宝不顾危险,上前求情:“官爷,徐郎中乃是良医,救过无数性命,还请高抬贵手。”官兵头目冷笑:“朝廷钦犯,岂能轻饶?尔等若再阻拦,同罪论处!”正当危急时刻,忽然街那头锣鼓喧天,一顶八抬大轿停在医馆前。原来是知县大人陪着一位朝廷大员前来。那大员下轿,众人皆惊——竟是当年被三宝救活的张家儿子!他如今科举高中,官至巡抚。
张巡抚认出三宝,急忙上前行礼:“恩公别来无恙!当年若非恩公相救,哪有张某今日?”三宝赶忙将徐郎中之事相告。张巡抚查看案卷后,道:“此案已有新证,徐家确是蒙冤。本官即刻上奏朝廷,为徐家平反。”
不出半月,圣旨下达,徐家冤案得雪。徐郎中老泪纵横,对三宝道:“老夫漂泊半生,今日终得清白,全仗徒儿相助。”三宝笑道:“师父当年教诲,医者仁心。徒儿只是遵循师训而已。”
从此,徐郎中留在祝由堂,师徒二人携手行医,救治百姓无数。他们的故事在沂州一带传为佳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