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风雨兼程,半世纪春华秋实。
从1956年自主研制国内首台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破冰之举”,到1975年计算机科学系的“擎旗而立”,复旦计算机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星空中刻下熠熠生辉的“复旦坐标”。
回望复旦计算机系建系的50年,从初创时在理化四楼埋头钻研到今天拥有六个本科专业、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从中国系列计算机的策源地到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2.0……半个世纪的代码与梦想,在复旦计算机交织成璀璨的星河。
10月18日上午,复旦大学计算机建系五十周年大会在相辉堂举行。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致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潘焱,复旦大学副校长、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院长汪源源,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原计算机系系主任施伯乐,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原计算机系系主任吴立德,复旦大学离休干部、计算机系退休教师罗文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柴洪峰,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学民等出席仪式。
![]()
会上,“菁领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正式启动。计算机“101计划”上海工作组成立。先进金融图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数智港航校企联合实验室两所校企联合实验室、上海开放计算系统研究院、复旦大学先进计算系统研究院实体研究机构揭牌,一系列新举措,将为复旦大学计算学科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
![]()
拓荒:从“第一台”到“第一系”
01
复旦计算机的基因里
始终镌刻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复旦计算机学科的起步
可追溯至1956年——
中国自主研制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
这台今天看来有些笨重的机器
犹如一颗火种
点燃了中国计算科学的黎明
发出一个民族科技自强的宣言
![]()
![]()
此后,一系列“第一”接踵而至
1964年的国内第一批
数字电子计算机“602型”
1971年的我国第一个
高级语言编译系统“ALGOL-60编译器”
“那时候,我们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
老一辈计算机人回忆道
没有现成的技术,没有成熟的教材
只有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
![]()
1975年10月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正式成立
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之一
也是复旦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科系
这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复旦人用近二十年的学术积累
为建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跨越:从“单学科”到“大平台”
02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
计算机科学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此后的每一个十年
计算机科学系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1979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
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三年制硕士研究生
1984年,邓小平同志听取
计算机科学系鲍振东老师
关于中文信息处理系统的汇报
当小平同志看到两位小朋友
用高级语言编程、输入、打印时
意味深长地说: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1986年,批准设立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点
1995年,设立上海市首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这一时期
何永保、施伯乐、吴立德、张根度等
前辈学者
在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神经网络等领域
开荒拓土
为后续学科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复旦计算机系迎来跨越式发展
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并被列入 985 计划重点支持
两年后,成立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
2008年,整合校内计算机学科力量
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2011年,获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成立复旦大学国家保密学院
2017年,获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授予
2019年,上海市区块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2023年,成立密码学院、网络安全学院
不仅要解决今天的问题
更要思考明天的需求
这种前瞻性思维
让复旦计算机系
在多个关键节点把握住了发展方向
![]()
2025年4月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扬帆启航
以原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为班底
整合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
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
旨在打造全球一流的
计算与智能领域研究型学院
构建从“0”到“1”的“复旦版”核心能力
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注入原生动力
深耕:顶天立地,敢为人先
03
五十年来
复旦计算机学科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复旦担当”
构建起强大的科研矩阵
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
![]()
近5年,累计获得近50项科技奖项
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等
在计算机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
发表论文近700篇
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70项
![]()
与华为、字节跳动、江南造船集团等
共建2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
从原型系统开发到产业化应用
构建起产学研用的完整创新链
更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创新、能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走进新时代的复旦计算机
创新活力处处涌动
标志性成果层出不穷
彰显“复旦智慧”的硬核实力
![]()
复旦计算机人
打造的智能计算平台CFFF 2.0
是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之一
以先进的公共云模式提供超千卡并行智能计算
有力支撑了千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任务
成为国内首个覆盖
“教-学-研”全链条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
由邬江兴院士团队研制的机载晶圆智算系统
成功打造了首个晶圆级网络互联系统等系列样机
在先进计算架构上实现原创突破
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了“复旦方案”
![]()
邱锡鹏教授团队开发的MOSS
作为国内首个类ChatGPT大语言模型
已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开源大模型之一
正让世界听到中国人工智能的强音
![]()
漆远教授团队打造的伏羲气象大模型
以全球15天逐小时预报3秒完成的惊人速度
重新定义着气象预测的精度
![]()
柴洪峰院士团队构建的金融风控体系
成果入选 “2023国家金融信息化十件大事”
为守护国家金融安全筑起智能防线
从纸带穿孔到千卡并行
变的是技术
不变的是
复旦计算机人“从0到1”的闯劲
茁壮:三院士领衔六大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直达未来
04
如今的复旦计算机
已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50年来,始终致力于
面向国家和产业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构建“六系两平台”的学科体系
六个本科专业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信息安全、信息与计算科学
4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200余名在职教职工
包括3位院士、17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和19位国家级青年人才
构建起一支学科结构合理、
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生从大二开始
就有机会进入院士团队参与前沿研究
学科实力持续跃升:
国内学科评估表现突出
QS 2025计算机学科排名全球第39、大陆第5
Nature 2024 AI领域排名大陆第5
![]()
![]()
2025年,创新学院全面升级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起“立交桥”式本研融通培养路径
面向2025级新生
推出计算机拔尖班和人工智能班
两个本博融通培养项目
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
保密技术、软件工程
四个本硕融通培养项目
为不同志向的学子量身定制成长路径
学生可根据兴趣
在“学术创新”与“工程卓越”
两条路径间自由选择
![]()
“大二下学期,我轮转了三个实验室
最后在自然语言处理方向
找到了真正的热情”
一位计算机科学拔尖班的学生分享道
这种项目制的培养
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心”
更值得一提的
学院联合全校开设
41个“X+AI”双学士学位项目
并与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推出
“AI-生物学”本博融通培养项目
让跨界成为新常态
“我们希望学生关注真正的兴趣
而非仅仅追逐分数。”
近年来,复旦计算机
更看重学生的学术潜力、竞赛表现和开源贡献
强化实践育人、打造“新工科”文化
这些在生动的育人场景里有着一一呈现
![]()
在白泽战队的实验室里
学生们为网络安全竞赛挑灯夜战
在“码上修好”志愿服务中
同学们用专业知识服务校园
在“步青讲坛”上
学术大师与年轻学子畅谈前沿科技……
近年来,青年学子
在国内外专业赛事中屡创佳绩
在网络安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
舞台上争金夺银
累计荣获国家级及以上奖项10项
“大平台、好团队、真问题、跨学科
这是我们总结出的新工科发展规律”
五十年来
两万余名校友从这里走向世界
把个人的奋斗融入社会和国家发展
成为学术界、产业界和各行各业的领军者与中坚力量
汇聚成一张纵横全球的
“复旦计算人”网络
展望:智启新篇,计序辉煌
05
五十载砥砺前行,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黄浦江畔的初心萌芽
到世界舞台的智算浪潮
复旦计算机始终
以代码为诗、以算法为笔
用半个世纪的汗水浇灌出今天的累累硕果
![]()
站在新起点
新一代复旦计算机人
正以敢闯敢试的锐气突破技术瓶颈
以脚踏实地的定力深耕科研沃土
下一个五十年
且看这支科技创新的“复旦力量”
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
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