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从十九世纪初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足足有半个世纪的时间,而俾斯麦发动的三场统一战争,从1864年对丹麦战争到1870年对法国战争,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只用了短短的五六年时间。
![]()
一个持续了半个世纪的体系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之内被改变,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没有心理准备,包括德国自己。
英国肯定要提防德国,因为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现在工业实力在英国之上。英国这种传统的殖民国家因为殖民地非常广大,不需要改良技术,继续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老技术就可以维持丰厚的利润,而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会的德国趁机超越了英国。这种情况之下,欧洲的平衡被德国崛起打破。有一点非常肯定,英国要联合其他国家限制德国。
![]()
法国更不用说了,因为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虏,国内又爆发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跟德国可以说是世仇。一方面德国已经影响到法国维持对中欧的霸权。另外一方面,德国得到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跟法国可以说不共戴天。在这种情况之下,法国和英国的欧洲大陆战略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重合,就是遏制德国。
奥地利在1866年被普鲁士打败之后,被排挤出德意志联邦,德意志地区不再把奥地利当自己人,奥地利和匈牙利成立了奥匈帝国。1867年的奥匈帝国虽然是一个大帝国,民族问题特别严重,而且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新建立的国家,在二十世纪初点燃了一战的战火。
![]()
奥匈帝国建立后,跟俄国在巴尔干的民族冲突逐渐激化。此时的匈帝国仅就国土面积而言,是欧洲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但国力是比较孱弱,还被普鲁士蹂躏之后还没有恢复。
俄国对德国的崛起是既感到欣慰,同时又感到恐惧。因为传统来说中欧的地区霸主是法国,法国对俄国往往会形成威胁,因为俄国是东欧的霸主。事实上,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像拿破仑远征俄国。现在崛起的德国就能替俄国挡住法国的锋芒。以前普鲁士虽然很强,但它不是一个大国。
![]()
如果德国也出现一位拿破仑,俄国怎么办呢?所以俄国对德国的心情非常复杂,既帮他挡住了法国的威胁,同时又有可能威胁到他,而且事实上后来也确实威胁到了俄国。
德国崛起后,心态也无可奈何。如果我们看欧洲的版图,就知道德国为什么会无奈。德国西边是传统强国法国和英国。德国东部是一个对他既警惕又利用的传统强国俄国。1848年革命,俄国还充当过欧洲的宪兵,号称是欧洲的主人。虽然国力已经达不到当年,但是作为地区强国还是没有问题。
南部是孱弱不堪,为自己马首是瞻,关键时刻恐怕帮不上忙的奥地利。再往南部还有一个影响力和权力基本不入流的穷人帝国主义意大利。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德国意大利是盟友关系,虽然都是为了收复自己的土地。这就是当时地处四战之地的德国面临的状况。
![]()
俾斯麦也非常清楚可以马上打天下,但是马上不能治天下。也就是说可以用战争手段来统一德国打出这片江山,但要让德国在欧洲发展生存下去就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手段。毛主席曾经说过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要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这一点俾斯麦吃的非常透,可惜后来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没有吃透这一点,当然这是后话。俾斯曼认为要让德国在恶劣的地缘环境生存下去,必须要把德国搞的朋友满天下,至少不能是仇人满天下,至少自身实力必须要在所有仇人之上。
于是俾斯麦开始构思怎么能把盟友遍布欧洲。前面谈到各个大国的心态,法国、英国绝对仇视,俄国既利用又提防,而南部以自己马首是瞻但实力那么弱。
![]()
俾斯麦先把眼光投向俄国,他的思路是先把俄国搞定,再往西方看。西方因为有两个国家,而德国跟俄国的冲突没有跟英法那么大。可是跟俄国一接触发现俄国根本不可能做他的朋友,其实俾斯麦先往东看,再往西看的思路,后来被希特勒给借鉴了,而且不得不说希特勒做的比俾斯麦要好很多,但此时的俾斯麦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跟俄国搞在一起。
因为在俄国的国策里有一条叫支持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独立。我们知道俄国的民族主体以斯拉夫人为主,他想支持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尤其是东正教的斯拉夫人独立成为一个国家。这个国策其实一直到现在俄国都没有改变。这种情况下,土耳其在近东地区的利益就受到损失。
![]()
前面的文章讲过英法甚至为了土耳其,不惜跟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这个时候跟那个时候情况一样,俄国要在巴尔干扩张势力,英法自然不同意,近东的国家更不会同意,因为有克里米亚战争的前车之鉴,俄国也不敢做的太过。
1878年英国、法国、俄国等,包括一些近东小国在柏林开会,本来商讨协调近东地区的冲突。但一开会就发现俄国把会议当做一个观察德国的机会。也就是说俄国想借会议观察德国是不是能作为自己的朋友。可问题是德国不知道俄国怎么想的,不可能为了一个态度不明显的国家得罪英法。
![]()
所以德国在会议上没有支持俄国,这让俄国非常气愤。因为在俄国看来德国有理由支持俄国。因为在普鲁士进行统一德国战争时,对丹麦、奥地利、法国作战,俄国一直都是保持中立。如果德国跟法国作战或者跟奥地利作战,俄国从背后插一刀,哪还有德国的今天,所以俄国也感到很委屈。
所以两个国家都觉得自己对得起对方,还都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考虑,而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所以两个国家搞不到一块儿,俾斯麦没有想到构建大陆同盟体系的第一步就遇到一个坑。
![]()
事到如今也只好转变策略,只能就近寻找盟友奥匈帝国,因为奥匈帝国离德国非常近,而且在普法战争之后,俄国德国崛起并没有进一步蚕食奥匈帝国,更何况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之中,普鲁士几乎打到维也纳,也没有签订非常苛刻的条约。再加上奥匈跟俄国在近东的利益激化,这是奥匈帝国绝对不能容忍的,因为他认为自己是近东的霸主。
我们看欧洲地图就会发现在多瑙河一带,两个国家矛盾非常严重。所以在1879年俾斯曼拉拢奥匈帝国签订德奥同盟条约。这个条约是典型的集体安全条约,而且针对俄国非常明显。就是俄国进攻两个中的任何一个都是进攻两个国家。
![]()
万万没想到此时俄国发态度生转变,按道理来说,两国成立针对俄国的安全同盟,双方的关系应该已经恶化到不能再恶化。但这时候英国和俄国在远东和近东的矛盾同时激化。而这一激化迫使俄国特别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盟友对抗英国。于是谁也没有想到,在德奥成立安全同盟的条件下,俄国突然向德国伸出橄榄枝,表示应该恢复三皇同盟的传统。
1815年维也纳体系成立之初,欧洲协调机制里有个三皇同盟条约,就是普奥俄。这时候大家改头换面,但还是三个权力中心。于是1881年德国奥地利和俄国签订了三皇同盟条约。这对于俾斯麦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
![]()
天缘凑巧,这时候法国突然出兵突尼斯,突尼斯位于地中海沿岸,在意大利的正对面。从地缘的角度看,法国进攻突尼斯威胁到意大利,而意大利对法国本来就有一种畏惧心态。如果不是普法战争,意大利可能完全没有机会从法国那里收复自己的领土,现在法国又从南边包围意大利,意大利需要一个靠山对抗法国。
俾斯麦见缝插针,在1882年拉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到1882年为止,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核心,往东边有俄国,往西南有意大利,两个三角形排开。但这里有一个隐患,奥匈帝国跟俄国结盟是看在德国的面子上,而且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在俾斯麦的威逼之下,跟德国俄国结盟不代表双方在近东利益冲突消失,甚至随着结盟之后交流更多,利益冲突反而还会上升。
![]()
俾斯麦心里也明白这一点,两权相害取其轻,就是在关键时刻奥匈帝国和俄国只能要一个。其实奥匈帝国在俾斯麦的心里面比俄国的地位要高。原因很简单,因为奥匈帝国容易控制。我们曾经多次强调过一个问题,就是在无政府的自助条件之下,双方又各自不知道对方的真正意图,这情况下肯定谁好控制,就更倾向于谁。
奥匈帝国对德国来说是最好控制的,一来国力没有俄国强,二来地理上比俄国更加靠近德国。为了取悦奥匈帝国,在俾斯麦的推动之下,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分别和英国在1887年签订两次地中海条约。
![]()
此时俾斯麦建立的大陆同盟体系非常完整,而且就在1887年签订两次地中海条约,俾斯曼又和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其实也就是三皇同盟的续约,继续往下维持住关系。三皇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条约,再加上奥地利和意大利对英国的两次地中海条约,俄国跟德国之间又有三方同盟的再保险条约,这就完整构成了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德国到处都是朋友。我说不上话,盟友也能说上话,比如唯独没有和德国交好的就是法国,而且俾斯曼也从来就没有想过争取法国。俾斯麦作为政治家,非常清楚德国和法国的仇绝对解不开。既然解不开,那干脆就把你得罪到死,我们就是死敌,这也是俾斯麦的魄力所在。
![]()
他非常明白哪些人可以拉拢,而哪些人是不能拉拢,哪些人可以变成自己的朋友,哪些人无论如何都是你的仇敌,把敌我关系搞得非常清楚。这也是他能够构建起来庞大体系的原因。从一个到处都是敌人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到处都是朋友的国家。
不得不说,俾斯麦确实是一个外交和政治的天才,可惜天才往往都是招人嫉妒的,而且天才的下场一般都不太好,俾斯麦也没有例外。原因嫉妒他的人地位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因为俾斯麦他要处理很多国家关系,他要把德国变成高效且经济和工业能力维持在其他国家之上的大型帝国,权力必须集中在自己手里。这种权力全都集中就形成大权独揽,独断专行的风格。
![]()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皇帝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能睡得踏实吗?1890年威廉二世逼迫俾斯麦下台。因为整个欧洲只知道俾斯麦不知道威廉二世,不管遇到内政和外交问题,所有人先问首相大人怎么看。
其实从俾斯麦下野那一刻,德国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因为威廉二世非常讨厌俾斯麦的外交路线,德国是欧洲第一强国,看谁不顺就把谁灭掉。英法国力不如我,在全世界占有那么多殖民地,而德国的国力远在你们之上,却被憋在中欧小牢笼里。
德国北面虽然有出海口,但问题在于只要一出海,就要面对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英国,威廉二世用新路线取代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新路线就是世界政策,就是要征服全世界,而俾斯麦辛苦半生经营起来的大陆同盟体系,随着他的下野也全部付诸东流。
![]()
这一切都被一个国家看在眼里,有一双眼睛冷冷的盯着德国的任何一点变化,这个国家就是英国。从俾斯麦开始构建这个体系开始,到俾斯麦下台,威廉二世上台推行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实行另外一套国策。
英国非常清楚看到了它的每一个细节,以及每一次变化的动机。英国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国力被德国超越,德国现在成一个工业国家,能不需要殖民地吗?他只要需要殖民地,英国又是殖民地最多的,所以英德之间早晚必有一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