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筑AI艺术创作高地,培育智能艺术生态

智创引擎——AIGC艺术共域现场
Intelligent Creation Engine – AIGC Art Co-Domain Live
10月17日,第19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本届文博会由杭州市政府、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参加开幕式并讲话。韩绪在讲话中谈到,本届文博会以“创意杭州·联通世界”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的文化创意力量,构建了一个文明互鉴、产业共赢的国际舞台,是一场兼具人文魅力、科技活力与产业动力的文化盛会。
![]()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在开幕式上讲话
作为文博会的主办方之一,中国美术学院的本届主题是“智创引擎—AIGC艺术共域现场”。该展览以“构筑数字艺术创作高地,培育未来艺术生态”为宗旨,深度探索AIGC技术的创造性应用。通过“AI+电影”“AI+教育”“AI+游戏”及“AI+视传”四大核心板块,系统性地呈现人机协作在艺术领域的无限潜能,引导观众超越传统观赏边界,亲身感受人工智能作为“新引擎”如何驱动艺术创作的未来图景。
杭州文博会作为重要文创平台,始终致力于推动产业创新与交流。本届文博会通过“五新”举措,促进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助力杭州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为公众带来一场多元沉浸的文化盛宴。
![]()

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共同发起创建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经过18年的积累和沉淀,杭州文博会已成为杭州展现文化创意引领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样板, 被业内誉为国内四大综合性文化会展活动之一。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本届杭州文博会以“向新力”为口号,重点聚焦“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以及文化“新三样”出海、文化消费等赛道,着力呈现一场兼具人文魅力、思想张力、科技活力、产业动力、生活引力的文化盛会。
“智创引擎——AIGC艺术共域现场”(中国美术学院馆)是一场以前瞻视野探索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及垂类行业产业深度融合的共域实践。展览在AIGC浪潮的推动下以前沿数字创作为引擎,系统呈现“专业/行业+AI”协作如何重构艺术表达的边界,揭示智能时代“AI+电影”“AI+教育”“AI+游戏”“AI+视传”四大核心板块在“共域”中演变、迭代与进化的无限潜能。
展览构建了一个思想碰撞与感知革新的“共域现场”,技术在此不仅是工具,更是美学触达的媒介与灵感的协作者。展览将引导观众将突破传统观赏边界,亲身融入从叙事逻辑、知识结构到交互体验与视觉风格的全方位变革,感知AIGC作为“新引擎”如何驱动艺术内容从混沌中涌现,塑造出未来世界的无垠图景。


展览现场
![]()
展览地图
展览视频
展览板块
AI+电影
AI+教育
AI+游戏
AI+文化
AI+电影:生成全景
AI+Movies: Generated World of Images
召集人:程斌
“AI + 电影”以影像为核心议题,探讨算法如何重构叙事与感知,深入探索AIGC技术如何从剧本创作、视觉预演到动态生成,全方位颠覆传统电影工业的流水线。算法作为影像美学的“共创者”,生成超越想象的奇幻场景、构建非线性的叙事网络,甚至塑造出拥有复杂背景的虚拟角色。通过一系列实验短片与沉浸影像,呈现由文本、图像到视频大模型所驱动的动态影像艺术,揭示一个由数据流淌而成、每帧皆可独一无二的“AI电影”未来。
一万道彩虹AIGC影展
![]()
“一万道彩虹” 由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发起,以鼓励行业创作者为核心目标的长期共创活动。该活动以AIGC为主线,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促进国内外AIGC创作者、学者和爱好者的深度互动与合作。
作为一个中长期推进的AIGC共创项目,“一万道彩虹”不仅仅是创作的舞台,更是一个汇集国内最活跃AIGC社群的平台。活动融合了学术、艺术、技术与创意,为AI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和深度交流机会。通过该项目,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希望推动AIGC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激发更多创作者运用AI工具进行创意表达,共同创造未来的艺术形式。
影片集锦
“一万道彩虹”共创计划2025年度以“一万道彩虹”和“世界文明互鉴”为两大核心命题,呼唤全球AIGC创作者以影像为桥,以智能为笔,绘制一场跨越文化、时空与认知边界的彩虹之约。目前初评评选工作已结束,通过初评的作品将入围“一万道彩虹”AIGC影展。
![]()
初评入围名单
全景沉浸影像空间:《寻·窟》
寻窟团队自2022年启动“寻窟”工程,致力于以全景沉浸式电影叙事重构洞窟造像艺术与历史记忆。该项目基于自研AI辅助影像重建系统与空间实时渲染框架,使数字遗产的再现不止于“孪生”,而是进入“超现实”与“超感知”的沉浸体验。
![]()
全景沉浸影像作品《寻·窟》荣获 2025 Cannes World Film Festival 戛纳世界电影节月度金奖、Hollywood Short Film Festival 好莱坞短片节荣誉奖,并入围官方虚拟短片单元展映
《寻·窟》是一部关于造像艺术的全沉浸中篇电影项目。项目由《龙门曌相》《莫高窟尘劫》《栖霞山火》三个单元影片构成。观众将通过每一个头盔内的洞窟入口,下坠到“地心”,考古那些封存于四个朝代的“洞天平行世界”——亲历石窟造像者的瞬息艺术时刻。通过工匠等亲历者第一视角,带领观众直接切入洞天世界,从清末藏经的失落传说到北周造像的毁败危机再介入盛唐巨像的诞生之谜,千年古刹、丝绸古道,都通过这些造像者的视角,瞬息万象向你袭来……在“地心”的世界观下,揭开一个个距今已经久远的历史传说,打开那些已无法触达的时空,“昔日如同异邦”。


寻窟·栖霞山火
作者:钱伊依、袁艺湲、陈钧韬、何佳霖、蒋佳宏、俞子恒、马清扬、黎季方、黄孜睿、颜丹
北周灭佛,寺毁僧散。一位本无信仰的匠人,因方丈临终所托,携凿潜入栖霞山腹。在无人知晓的秘境中,他以血汗开凿出一座隐秘的千佛洞天。这不是信仰的朝圣,而是平凡之人对文明的守护。观者将跟随他躲过官兵的追查,在昏暗的岩穴中点灯凿石,见证一个普通人如何以一己之力,在时代的烈火中,为信仰留下最后的火种。


寻窟·莫高窟历劫
作者:陈钧韬、钱伊依、袁艺湲、黄钠墉、徐嘉宏、冯天柏、王芃、丁桂杰、黄孜睿、吴奕磊、徐孜睿
1900年,道士王圆箓推开莫高窟第17窟的封门,万卷经文书画重现于世,也掀开中国文化史上最纠葛的一页。你将以第一视角走进他的两难抉择:是任洞窟坍塌,还是卖经修窟?是守护还是流失?黄沙漫天,驼铃远去,你将直面文明存续中的灼心之问——在衰微的世道里,所谓功过,是否只有后人才有资格评判?

寻窟·龙门曌相
作者:袁艺湲、陈钧韬、钱伊依、周易、袁瑾妍、熊馨雨、张文嘉、黎季方、丁桂杰、陈柳、何佳霖
盛唐洛阳,龙门山崖间凿声回响。女匠奉旨雕凿“如朕容颜”的巨佛,却在皇权与信仰的夹缝中藏入沉默的反叛——佛的眉眼不再独属天子,而是凝刻了众生百相。你将以匠人之手触摸冰冷岩壁,在凿痕与光影之间,亲历一尊佛像如何成为权力、艺术与平民信仰的交汇之地。石屑飞溅间,盛世的辉煌与个体的坚持,皆在此刻苏醒。
重返北方:电子轨道的虚拟考古
《重返北方:电子轨道的虚拟考古》是一个6Dof的交互式叙事作品。发达的铁路网络曾经重塑了中国北方城市的历史与视觉文化,反讽的是,轨道在连接这些城镇的同时也在将其隔离——在真实历史时空与虚拟算法世界两个层面。《重返北方》试图诗意地创造一种乐观的未来考古景观:电子轨道连接了数据孤岛,成为分布式虚拟叙事空间。我们收集了石家庄、郑州、徐州、沈阳等中国北方城市的数千个图片及视频——这些图像源自私人档案、公共媒体、社交网络等,并使用高斯溅射(3DGS)、照相重建与深度学习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数字场景。碎片化空间蒙太奇创造了独特的体验,观众可以沉浸式探索虚构的城市历史。

作者:邴寅、张昊晴、朱芮瑶、黄孜睿、卢晨、王思韵、袁瑾妍、程靖舒、李雨陶
《分体拟像》
《分体拟像》是一件沉浸式多模态交互艺术装置,旨在探讨在算法治理与预测性控制所构筑的社会结构中,人类的主体性如何被逐步侵蚀、重塑,直至最终消解。

作者:李喆、吕川平、邓鸿斌
AI + 游戏:自发叙事与创造觉醒
AI+Games: Narrative Alienation and Sensory Awakening
召集人:帖志超
“AI + 游戏”致力于探索游戏AI作为核心驱动力,为游戏领域带来的范式革新。在这里,技术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构建动态世界、塑造智能角色与生成无限剧情的关键引擎。观众将亲身体验由AI驱动的下一代游戏演示:从极具艺术感的独立作品到展现工业巅峰水准的大型项目,它们共同演示了算法如何实时响应玩家行为,创造出独特风格的关卡、敌人与叙事分支。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游戏的复玩性与沉浸感,更标志着游戏从“设计师预设的固定故事”向“玩家与AI共同书写的开放史诗”的转变,邀您一同踏入这个人机共创的交互叙事新纪元。
《溯光行》
《溯光行》是一款基于UE5引擎开发的俯视角3D动作冒险游戏,融合了战斗、探索与解谜元素,计划在PC、主机和移动平台发布。《溯光行》是夏鸣游艺工作室的首款作品,开发始于2022年。2022年秋,游戏发布了首个PV,获得了超过55万次的B站观看量,并成功登上热搜。游戏入选虚幻官方Epic Mega Grants独立游戏计划,并在2023年荣获腾讯GWB独立游戏大赛银奖。游戏项目将于2025年11月正式上线运营。

风格化美术

游戏实机展示
作者:赵家辉、叶冠云、章书宜、郁佳欣、张袁芳、章迪、何腾超、吴华睿、杨雨欣、王熙川
《山海归墟》
《山海归墟》是一款以中华上古奇书《山海经》为蓝本,融合了解谜、跑酷、射击、载具驾驶与建造等多元玩法的单机开放世界动作角色扮演游戏(ARPG)。项目旨在通过次世代的视听语言与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深度挖掘与现代化演绎《山海经》这一超级文化IP,打造一款既承载厚重文化底蕴、又具备顶级工业水准的3A级游戏作品,以满足全球市场对高品质东方奇幻内容的迫切需求。

游戏实机展示
作者:吕川平、王浩臣、张俐、张文嘉、何韬、冯天柏、潘茜茜、张良、邓鸿斌、刘德正、胡婉泽、叶茗、周易、王新舜、陈钧韬、吴奕磊、袁艺湲、钱伊依
《独行濮旅》
宋朝年间,有一座颖水而生的东方古镇每年都会举办祭典祈福第二年的风调雨顺。一个小孩被好奇心驱使,悄悄溜进了祭典的花船里,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待他醒来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而奇异的地方…...
主角从花船上同行的花妖口中得知,这个陌生的世界讨厌人类,主角需要一边隐藏自己的气息,一边去往最上层觐见河神,说清来龙去脉让河神帮助自己回到原来的世界,于是主角展开了全新的冒险旅途。

作者:汤坤仪、刘诗卉、程子璇、黄绘朵、田凯文、曾祥鑫
《摇木罗生》
《摇木罗生》是一款动作类解谜游戏。主角作为外来入侵星体所溅射出的“露水”,在受到本土能源树液“灵泽”的净化后,不仅能够感知到入侵机械体的指引,同时又具备治疗机械病的能力。凭借这些独特的天赋,他在前行路上通过处理各种前人遗留的机关,逐渐解开这个世界封尘的记忆。游戏中,玩家将跟随主角的视角,在异星征战的土地上体验错综复杂的势力博弈与一众将领们的百态人生:仁义、忠义、谋略、偏执……一场冒险如诗如歌般徐徐展开。

作者:张鸿康、牛和心、钟越、阮俊杰、李林铠
《魄照千幡》
《魄照千幡》是一款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探索解密类游戏。整体世界观基于“中元节”民俗文化构建,以傩文化为表现形式,试图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中国人“虽隔不离”的生命哲学。游戏中,玩家穿梭于“生死”两界,通过技能破解谜题,经历一系列冒险后回到了“故乡”。
![]()
作者:张鸿康、牛和心、钟越、阮俊杰、李林铠
AI+视传:良渚文化与乡村美学复兴的视觉对话
AI + Rural Aesthetics: A Visual Dialogue Between Liangzhu Culture and the Revival of Rural Aesthetics
召集人:王弋
本次展览深入探讨良渚遗址的历史文化,展示古代文明如何影响现代乡村文化的复兴过程。通过结合“文化传承”与“乡土美学”,展览将自然与人文元素融合,利用海报作为载体展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汇。展览视觉通过良渚文化符号的截取与转译,凸显良渚文化的在地气息,通过现代的图形语言呈现良渚遗址的文化历史图像,深化中华文化的展示。海报艺术装置和创新展陈形式,通过百余幅精选海报构建空间矩阵,提升文化传播效能。展览聚焦“遗产叙事与乡村活化”,探索如何通过符号转译与图像表达,赋能乡村振兴,描绘未来乡村的美学新境。通过跨文化设计研究,重构五千年文明符号,推动以良渚为代表的中国乡村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视觉转译,开启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海报展示
作者:刘皓宇、鲍圆洋、屈愉昊、侯颖轩、陆昱霏、洪雨鸣、任晓煜、彭洋、赖明芳、李欣宇、刘晓萌、刘亭君、李秋霖、林晓瑜、邵钰婷、李一冉、王辰雨泽、魏宇琪、叶雨舟
AI+CDSA:《记忆共存——在时间的交汇点》
Memory Coexistence: Where Time Converge
召集人:阮悦来
“记忆共存”艺术展脱胎于“城市数字表皮艺术节”(City Digital Skin Art Festival,简称 CDSA)多年实践。该艺术节展长期倡导“数字化公共艺术作为大众参与式集体事件”的愿景,曾在亚洲与欧洲的多个城市落地。2025 年,CDSA 艺术节将继续参与米兰数字周这一传统:于10月1日至5日把数字艺术作品投射到米兰中央火车站公共城市LED屏幕,而“记忆共存”则把这一研究转向MEET美术馆空间,让公共场域与机构场域展开对话。
展览将从10月1日至10月31日在MEET的多个展厅呈现中国艺术家和国际艺术家作品,与MEET的展陈空间融合;展览由四个章节组成:感觉与身体的记忆;自然的智能记忆;历史与文化记忆构建;集体情绪,旨在探讨“记忆、身份与未来在数字时代的共生”。此次展览已被意大利本地媒体视为本届Milano Digital Week(米兰数字周 / 意大利数字周)最具文化分量、最具艺术创新性的板块之一;它不仅是艺术展览,更承载起 “文化策略 / 媒体枢纽 / 公共参与” 的多重角色。
![]()

作者:中国美术学院、意大利米兰数字艺术周Digital Week、CDSA国际媒体艺术创意大赛
AI + 教育:重构与知识共域
AI+Educati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erception and the Futur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召集人:于朕 杨树
“AI + 教育”展区关注智能认知与学习结构的再造,聚焦于AIGC作为创造性教育伙伴的巨大潜力。超越工具论视角,深入探讨AIGC如何系统性重构数字娱乐、智能展演及虚拟制片等前沿领域的创作范式与知识体系。通过对AIGC在策划、生成、调优全流程中的核心原理与实践案例的解析,本展区不仅传授技术应用,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前瞻性视野,使其成为能够驾驭并定义未来人机协作规则的新型创意人才。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名师名课”
《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2025年浙江省一流课程课程
负责人:于朕
由中国美术学院联合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共同建设的2025年浙江省一流课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名师名课”《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课程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以“技术赋能+艺术重构”双轨模式展开教学。课程从生成式AI、大模型算法、空间计算等核心技术原理入手,系统解析AI在数字艺术领域的底层逻辑;结合Unity、Unreal引擎等开发工具,贯穿数据采集、智能生成、3D建模到交互呈现的全流程实践。通过元宇宙场景构建、AI影视预演、程序化游戏开发等前沿项目,学生将深入理解AIGC艺术创作范式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场景。课程还探讨AI如何重构数字娱乐、智能展演、虚拟制片等领域的创作边界,从算法调优到艺术表达,构建完整的“技术+艺术”知识体系,助力学生掌握跨维度创意生产能力的核心方法。

课程目录
第一讲《数字艺术本体论》(中国美术学院,于朕授课)
第二讲《人工智能技术:数字艺术进化的新范式》(浙江大学,张克俊授课)
第三讲《人工智能技术:数字艺术进化的新范式2》(浙江大学,张克俊授课)
第四讲《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融合》(中国美术学院,武子杨授课)
第五讲《AI文本生成-从Transformer架构到DeepSeek应用》(浙江传媒学院,张随雨授课)
第六讲《创意编程》(中国美术学院,俞同舟授课)
第七讲《AI图像生成:当算法遇见创造力》(中国美术学院,胡晓琛授课)
第八讲《AI-3D建模:从算法到创意》(中国美术学院,胡晓琛授课)
第九讲《AI-内容识别:数字世界的智能钥匙》(中国美术学院,胡晓琛授课)
第十讲《AIGC之智能体》(中国美术学院,陈天翼授课)
第十一讲《多模态大模型》(中国美术学院,陈天翼授课)
第十二讲《虚幻引擎和大模型》(中国美术学院,陈天翼授课)
第十三讲《数字展演》(中国美术学院,于朕授课)
第十四讲《解密人工智能与游戏设计》(浙江传媒学院,张帆授课)
第十五讲《元宇宙开发》(中国美术学院,于朕授课)
第十六讲《AI生成技术创意应用:AI设计与绘画/AI数字人》(浙江传媒学院,张随雨授课)



部分课程展示
授课教师: 于朕、张克俊、张帆、胡晓琛、陈天翼、张随雨、俞同舟、武子杨、张赟、邓晃煌
国美微专业:《人工智能艺术原理》
负责人:杨树
在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携手推出的《智能艺术与设计》微专业中,杨树老师主讲的《人工智能艺术原理》课程开启了一场纵贯数十亿年的宏大叙事。从40亿年前“复制式智能”的诞生,历经各阶段的演化,至6500万年前迎来以“心智”和初级自我意识为标志的第五次跨越;再到10万年前的语言与5200年前的文字,分别触发了第六、第七次智能革命,共同构筑了“智能”“艺术”“原理”与“人工”的认知基石。课程最终落脚于“美育代宗教”的崇高理念,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通过审美实践实现人性的完善与精神的超越,为整个微专业奠定融合科技史观与人文精神的坚实框架。
![]()
作者: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
总策划
余旭红 韩绪
策展人
王弋 于朕
执行策展
袁艺湲 刘皓宇
视觉团队
Seven S Studio ( 屈愉昊、侯颖轩、吴洋、常鹏涛)王浩臣 刘德正
策展团队
何佳霖 周易 张俐 黎季方 丁桂杰 何韬 王新舜
志愿者团队
杜语晨 王斌 俞海琦 吕川平 李喆 邓鸿斌 谢舒慧 周婧
主办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
承办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游戏与动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支持单位
WaytoAGI
ComfyCommunitySummit
故事接龙StoryStorm
野神殿
离谱村
实验编程
麦乐园MAILAND
悠船
Demo inn Shanghai
Mixlab
D&A lab
参展艺术家/团体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杨树、陈林鼎、五味、任智民、魏筝、刘皓宇、鲍圆洋、屈愉昊、侯颖轩、陆昱霏、洪雨鸣、任晓煜、彭洋、赖明芳、李欣宇、刘晓萌、刘白钰、匡慧、吉宇微、罗颖、陈雨、曹懿喆、张旭佳、丁一、事故唠怪、FARHIGH、周霖霏、王浩臣、周婧、马钶、王思韵、王昊、骆敏、虞亦宸、杨欣竹、陈若瑄、程钰、吕川平、张俐、张文嘉、何韬、火石AIGC、何力群、冯天柏、潘茜茜、张良、刘芳秀、姜艳雯、邓鸿斌、刘德正、李云哲、良色、胡婉泽、叶茗、陈钧韬、坏图像、冯逸飞、张紫萱、吴奕磊、袁瑾妍、程靖舒、李雨陶、吴页新、谭景之、陈鹏帆、刘鑫宇、周婧、袁艺湲、钱伊依、赵家辉、叶冠云、章书宜、郁佳欣、张袁芳、章迪、何腾超、吴华睿、周易、王新舜、杨雨欣、王熙川、李喆、袁瑾妍、熊馨雨、黎季方、李英豪、陈哲、白杨、丁桂杰、陈柳、何佳霖、黄钠墉、徐嘉宏、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王芃、黄孜睿、徐孜睿、范师琦、张荣宇、叶君豪、蒋佳宏、俞子恒、马清扬、颜丹、邴寅、张昊晴、朱芮瑶、卢晨、刘亭君、李秋霖、林晓瑜、邵钰婷、李一冉、王辰雨泽、魏宇琪、叶雨舟、等登等噔、孔德飞、邵子晗、任智民、许晴、李游、郁馨芸、崔爱晖、任玄奇、侯星亦、汪之萱、王祯、张怡、张雯、洪喆恒、卢泳如、杨旦扬、金涛、陈健睿、陈煜、南墙Rylee、陈鹏帆、金哲新、宋天悦、王欣月、胡镱瀚
来 源|视觉传播学院
编 辑|戴佳杰
责 编|王怡航
审 核|方 舟 于 朕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