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为祖国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也格外关心和支持中山大学的发展。自1973年首次访问中山大学以来,情谊绵延超过半个世纪,为中大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还自称是“中山大学的半个校友”。
今天的推送,让我们一起了解杨振宁先生与中山大学的故事,一起送别这位探索未知、心系家国的不朽传奇!
![]()
“我的老师在中大”
杨振宁与中山大学的情谊始于多年前的师生渊源。1973年,当得知他在西南联大时期的微积分老师姜立夫教授正在中山大学工作,杨振宁便专程来到康乐园探望。时隔多年重逢,师生二人相谈甚欢。
![]()
![]()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姜立夫雕像
一周后,杨振宁再次访问中大,不仅拜访姜立夫,还参观了物理系实验室。当时实验室中的激光器均由师生亲手制作,杨振宁对此深表赞赏,并感慨道:“在美国,现在的年青人都不动手做事情,都想买现成的。”这两次访问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成为他与中大情谊的开端。
![]()
杨振宁(右)与姜立夫在中大校园的合影
对于中大物理教学,杨振宁始终饱含关心与寄望。1974年,杨振宁第三次来访中大,面对中大物理系的教学仪器,再次表示了肯定:“你们是自己动手做的,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办法收获就很厉害。”回美国后,杨振宁充满感情地回忆:“我在参观中大的光学实验室时看见很多房间都堆满激光仪器、线路、玻璃管……那些仪器也并不精致。但是我看得很清楚,在这个有机的环境下,将会有一群激光科学家涌现出来。”
![]()
![]()
![]()
杨振宁(左二)参观中大物理系
在关心中大物理教学外,杨振宁对师道的尊重也贯穿始终。1978年,杨振宁原计划再次拜访姜立夫教授,不料却从中大李华钟教授处得知,姜立夫教授已经去世。杨振宁不仅立即致信请李华钟代为慰问师母,不久后更亲自安排时间当面探望了姜立夫教授的夫人,以行动诠释“为学莫重于尊师”的传统。这份始于师生之间的情谊,也推动了他对中大物理学发展的持续关注与支持,成为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佳话。
![]()
杨振宁致李华钟的亲笔信
“我也可以说是中山大学的半个校友吧”
中山大学物理系一直以理论物理研究著称, 是京外地区最活跃的研究单位和重要研究基地之一,在基本粒子和引力波领域给杨振宁留下了深刻印象。自第一次访问中大后,杨振宁就与中大物理系保持着频繁的学术联系。在杨振宁的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山大学的李华钟、郭硕鸿教授在经典规范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杨振宁还专程访问了中大研究组,称赞他们的工作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
杨振宁(右一)在中大访问
1980年,由中山大学承办的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举行,这场会议成为中国粒子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会议汇聚了海内外百余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等知名学者济济一堂,是一场物理学界的盛会。杨振宁积极参与会议,为筹备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包括推荐学者名单、转交邀请信件、筹措经费等,为会议顺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
![]()
杨振宁(前排中)参会
会议之外,杨振宁还在中大进行了多项活动。报告会后,他在李华钟、高兆兰等陪同下参观了中大引力物理实验室。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后,与会的科学家们仍长期保持书信往来。后来,李华钟、冼鼎昌编辑了收录这些物理学家诗词往来作品的《粒子诗钞》,杨振宁亦有作诗供稿唱和。
![]()
杨振宁(左二)参观中大实验室
![]()
李华钟誊抄的《粒子诗钞》手稿
杨振宁还与周培源、钱三强等科学家到校作学术报告。报告会吸引了大量师生,引起了一阵校园学术热潮,一座难求。
![]()
杨振宁作报告
在这股学术热潮中,中大物理系和电子系学生曾联名致信杨振宁,希望得到其指导。而杨振宁亦亲笔回信,承诺到访时详谈。两年后,杨振宁如约而至,与中大物理系本科生座谈,并开展了两场学术讲座。
![]()
![]()
杨振宁亲笔信
在学术往来中,杨振宁与中大的情谊日益深厚。1983年,杨振宁出席中山大学香港校友会晚宴,并受聘为该会名誉顾问。在宴会上,杨振宁风趣地说:“既然已经和中山大学有这么多的联系,我也可以说是中山大学的半个校友吧。我想,假如我下一次再来参加你们的聚会的时候,也许我可以名正言顺地说,我是一个正式的中山大学校友。”
![]()
![]()
2003年,庆祝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及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大会来宾合影
同年,杨振宁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推动在香港成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并亲自担任董事会主席,筹集资金支持中山大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基金会资助了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数学、理论物理等诸多基础学科,支持了中山大学近百项研究项目,并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80年代,学校科研经费十分缺乏,基金会的资助可谓是雪中送炭。
此后,杨振宁和多位海外科学家频繁访问中大,交流理论物理国际动态,多次作学术报告和演讲,有力推动了中大物理研究和教育的发展。
“在我心中,第一位是清华,第二位就是中大”
进入二十一世纪,杨振宁与中山大学的联系愈发紧密。2003年9月,他在广州参加庆祝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及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的庆典。庆典上,杨振宁坦言,他在广州度过了一段愉快时光。
![]()
杨振宁在二十周年庆典上讲话
后来,当时任中山大学校长的黄达人教授就治校方略向他请教时,杨振宁动情地表示:“在我心中,第一位的高校就是清华,那是我童年成长的地方。第二位就是中大。”
![]()
![]()
杨振宁先生(右)与黄达人校长
![]()
2003年9月,广州鸣泉居,杨振宁先生(右)与黄达人校长
杨振宁还曾前往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参观访问。在与同学们亲切合影后,他亲手种下了一棵玉兰树,并参观了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
![]()
![]()
2000年10月22日,杨振宁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与师生种下纪念树。
![]()
杨振宁博士手植树前,师生今日自发献花纪念
在珠海校区图书馆,杨振宁为珠海校区题词:“很高兴看到贵校区美丽的环境。”他还鼓励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将来报效祖国。
此外,在杨振宁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于2007年将存款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36万元,以及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冼为坚堂”及楼内所有设备无偿捐赠给中山大学。与此同时,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冼为坚先生也个人捐赠500万元港币,在中山大学设立“冼为坚奖学金”,用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
![]()
冼为坚堂
![]()
2007年捐赠仪式上,时任校长黄达人向基金会董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赠送纪念品
杨振宁对青年学子关怀有加。2009年11月20日,在参加第十届“芙兰”物理节暨粤港大学生学术文化交流营开幕式后,他来到中山大学巴黎高师班与同学们亲切座谈,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与人生历程。面对同学们的踊跃提问,他都予以耐心、详尽的解答,其充沛的精力、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思路给在场学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座谈结束后,杨振宁先生还欣然题词“选择研究方向是成功的要素”,以此勉励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学生。
![]()
杨振宁与高师班学生
在杨振宁的倡导和持续关怀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成立三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支持基础研究项目,为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提供助力,对中山大学基础学科学术研究及国内外学术交流贡献卓著。中山大学首届“杨振宁物理学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罗鑫,如今已成长为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和国家级人才,继续为物理学研究贡献力量。
![]()
2009年,杨振宁出席在中山大学举行的“芙兰”物理节暨粤港大学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动。
![]()
杨振宁(左)为罗鑫颁奖
如今,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的冼为坚堂,矗立着一座杨振宁铜像,生动展现了他的风采,纪念着他与中山大学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
![]()
冼为坚堂杨振宁雕像
![]()
在中山大学校史馆,有一面墙专门展示杨振宁先生与中山大学之间的渊源。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
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
千古篇章
中大永远不会忘记
杨振宁先生作出的巨大贡献
永远珍视和怀念
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来源:中山大学物理学院 中山大学校史馆 珠海特区报
文案: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卢绮玲、廖茂君
摄影: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张朗瑞、温璐瑶
排版:廖茂君
一读:张妍
初审:刘俊鹏 邱清萌
审核:孙耀斌 陈融融
审核发布:黄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