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曾是世界闻名的“鹌鹑大王”,凭借饲料登顶首富。
如今,刘永好已深陷千亿债务泥潭,每天高达500万的利息如影随形,成了“首负”的代名词。
这位叱咤商海三十年的传奇人物,究竟是如何从巅峰跌落谷底?
![]()
专找时代的缝隙
在四川的商业江湖里,刘永好这个名字,就等同于“首富”的代名词,并且一坐就是三十年。
但江湖风云变幻,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这位74岁老将的传奇时,新晋首富已经换了人。
![]()
他叫叫刘汉元,一个同样响亮的名字,但他和刘永好并无半点血缘关系。
曾经的“首富”刘永好,已经悄然变成了“首负”。他亲手打造的集团,如今背负着近千亿的债务,光是每天睁开眼,就要烧掉大约500万的利息钱。
![]()
1951年,那还是个一切都很匮乏的年代,而他就在此时,出生于一个七口之家,全靠父亲每月38元的微薄工资度日。
![]()
贫穷,是那一代人最深刻的集体记忆。从一所技术学校毕业后,他端上了人民教师的铁饭碗,安稳,却也一眼就能望到头。
有一次,他的二哥在街边摆摊修家电,没多久就赚了300块。这个数字,相当于刘永好十个月的工资总和。
![]()
巨大的冲击力让他意识到,体制外的世界,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机会。
于是,他按捺不住,和三位兄长凑了一千块钱,变卖了家里的手表、自行车,准备大干一场。
![]()
他们最初的选择是办电子厂,结果一顶“资本主义”的帽子就扣了下来,还没开始就宣告结束。后面想去银行贷款,更是门都没有。
![]()
碰壁之后,他们学聪明了。既然城里此路不通,那就去广阔的农村。他们原想种菜,却发现土地无法集中,这个计划也只好作罢。
直到1982年,四兄弟在自家的阳台上,开启了真正的事业起点,那就是养鹌鹑。
![]()
他们成立了“育新良种场”,那个年代的养殖全凭经验,效率低下。
刘永好却用上了更高效的养殖技术,他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计算机辅助计算,来优化饲料配方和育种方案。
很快,他们就研发出了高产的良种鹌鹑。
![]()
到1986年,年产量达到15万只,小小的鹌鹑蛋,甚至远销到了国外。这一年,兄弟四人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0万。
但刘永好并未沉醉,他很快发现,鹌鹑市场太小,一旦大家都涌进来,利润迅速下滑。一次南下广东的经历,再次点燃了他的商业嗅觉。
![]()
他看到,当地养猪户们争相抢购一种昂贵的进口猪饲料,而国产饲料则无人问津。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赤裸裸地摆在眼前。
他当机立断,将鹌鹑事业赚来的钱,投入到了一个全新的赛道。
1986年9月,投入数百万元,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等机构,中国第一款国产乳猪全价颗粒饲料——“希望牌1号”就此诞生。
![]()
它的优势简单粗暴:质量比肩进口货,价格却低了30%。市场瞬间被引爆。
仅仅三个月,“希望牌”饲料在成都的销量就超过了行业巨头正大集团,产量从1990年的每年5000吨,两年后飙升至25万吨。
![]()
1992年,希望集团成立,成为中国首家私营企业集团。
三年后,为了规避风险,兄弟们和平分家,刘永好执掌新希望集团。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的个人身家达到12亿,首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坐稳了四川首富的宝座。
![]()
把周期当成了风口
从养鹌鹑到做饲料,刘永好的成功路径清晰可见,发现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缺口,然后利用技术或成本优势,迅速填补它,成为王者。
2018年8月,非洲猪瘟席卷全国,生猪存栏量断崖式下跌,猪肉价格从每斤8元一路狂飙到40元。
![]()
巨大的利润空间,在刘永好眼中,仿佛是当年饲料市场的翻版。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启动了那套熟悉的“大投入、快扩张”模式。
公司豪掷89亿元新建9个大型项目,甚至把猪场开到了菲律宾。新希望的生猪出栏量,从2019年的355万头,一路猛增到2023年的1400万头。
![]()
他忘了,或者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不同:饲料是技术驱动型产品,一旦建立优势,护城河很深。而养猪,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商品,价格由供需关系主导,谁都无法控制。
![]()
为了支撑这场豪赌,新希望的资金杠杆被拉到了极致。
其中扩张的资金中,高达80%都来自银行贷款。尽管公司对外声称大部分负债属于应付账款等周转性债务,公司的长期借款从2020年之前的不足50亿,激增至2021年的327亿。
![]()
总负债规模,最终定格在了千亿级别。他将整个企业的命运,与变幻莫测的猪周期,深度捆绑在了一起。
当猪价重回高点时,他将是最大的赢家。可一旦周期逆转,后果不堪设想。
危局
市场没有给他太多幻想的时间,随着大量资本涌入养猪业,过剩的产能在2021年集中释放。猪价应声而落,跌回了十几二十元的水平。
![]()
对于新希望而言,这不只是市场寒冬,而是一场灾难。战略上的误判,叠加运营上的失控,共同将企业推入了亏损的深渊。
刘永好为他的猪场投入了重金,建设了大量配备空气过滤、自动喂料的智能化猪场。本意是想通过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结果却事与愿违。
![]()
在2023年,新希望的养殖成本高达每公斤17.5元。而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牧原股份的成本控制在15元,温氏股份则是16.6元。
在猪价低迷的周期里,高出同行一两块钱的成本,意味着每一次出栏,都在承受更严重的亏损。
![]()
庞大的规模,此刻非但没有形成优势,反而成了拖垮自身的巨大包袱。资产规模从640亿扩张到1367亿,产能翻了四倍,但精细化的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显然没能跟上。
![]()
曾经的“饲料大王”,在新的战场上,竟然在最核心的成本控制环节,成了追赶者。
2021年,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巨亏,单年亏掉96亿元。三年下来,累计亏损金额更是高达135亿元。
![]()
那把曾经让他所向披靡的利刃,因为过度依赖,终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战场上,狠狠地伤了自己。
结语
回看刘永好跌宕起伏的商业生涯,就像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前半部分写满了如何抓住机会,后半部分则写满了路径依赖的代价。
![]()
如今,74岁的刘永好依旧活跃在第一线,没有选择退隐。
他正努力推动着公司的“瘦身增肌”计划,积极与海南农垦集团等外部力量合作,试图带领这艘负重前行的巨轮,驶出风暴区。
#烽火瞭望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