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9年,76岁的李勣在病榻上突然睁眼,对弟弟李弼说出最后一句话:“违我言者,同于戮尸!”他绝不会想到,15年后,这句诅咒会应验在自己身上。武则天下令掘开他的陵墓,将他的尸骨曝于荒野。而这一切,竟始于49年前那个改变他命运的决定。
![]()
一、一次贬官
649年,李世民病重。他艰难地握住太子李治的手:“朕要贬李勣去叠州。若他即刻上路,你日后可重用;若他迟疑......立即处决。”
李治不解:“李勣战功赫赫,为何......”
李世民看着这个生性柔弱的儿子,说:“他三征高 句 丽,势如破竹;3个月歼灭东 突厥,他居功至伟。可你对他,没有半点恩情。”
李治此时才明白,父亲是想将恩情留给了他。
只不过,此时的李勣也许早就料到了李世民的这一招。
他得到贬官旨意后,竟然没有回府告别妻儿,而是直接打马西去。
但就是这个决定,救了他的命。
他有此决定,还要感谢当年的瓦岗寨。
要不是瓦岗寨的刀光剑影,他怎么会明白,即使再怎么会打仗,但不会揣度,终只会死得不明不白。
其实,在唐史上的记载,李勣都是为人谦和的,但其实他年轻时是个暴脾气。
![]()
二、从“无赖贼”到“纯臣”
《旧唐书》中记载他是:“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七八上阵杀人;二十岁便为天下大将。”
而在瓦岗寨时,李勣还不叫这个名字,他还是徐世勣。
那么是什么事情让他从一个莽撞的“无赖贼”变成了人人称颂的大将?
大业十三年,李密设宴邀请翟让,表面上是庆贺大捷,实则暗藏杀机。
酒过三巡,李密取出一张良弓,笑着递给翟让:“此弓乃缴获所得,请兄长试之。”
翟让不疑有他,接过弓用力拉满。
就在这一瞬间,李密事先埋伏的刀斧手从帐后冲出,一刀砍向翟让脖颈。
鲜血喷溅在酒案上,染红了尚未饮尽的酒盏。
帐内顿时大乱。徐世勣见势不妙,拔腿就往帐外跑。
可刚掀开帐帘,迎面就撞上李密的亲兵。
刀光闪过,他的脖子被砍中,鲜血瞬间浸透了衣襟。
李密见状,急忙喝止手下,亲自将徐世勣扶到后帐包扎。看着他苍白的脸色,李密叹息道:“今日之事,实非得已。”
徐世勣闭目不答。他心知肚明,这一刀之后,瓦岗军再也不是从前的瓦岗军了。
![]()
伤愈后,徐世勣被派去镇守黎阳粮仓。
显然这是李密对他的不信任,但黎阳之地囤积着瓦岗军大半粮草,是各方势力垂涎之地。
后来李密投唐,单雄信降了王世充,瓦岗旧部分崩离析。
年仅二十余岁的徐世勣,手握重兵和粮草,完全有能力割据一方。
可他做出了令人费解的决定。
他竟然命副将郭孝恪带着黎阳的户口册、兵马簿,先去见李密,再由李密转献李渊。
郭孝恪非常不解,如果李勣亲自去送,那就是大功劳一件。
但徐世勣却说:“这里的民众、土地,皆是魏公所有。我若直接献唐,是以魏公所得邀功,我会感到羞耻。”
魏公指的就是李密。
果然,李渊得知原委后,感动不已:“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当即赐姓李氏,名为李世勣。
不得不说,徐世勣用这一招显示出自己的忠诚,这也是乱世中枭雄最看重的。
而李密因为为人反复后来又叛唐,最后在熊耳山被盛彦师所杀。
归唐之后,李勣也充分显示出了军事才能。
他跟着李世民打王世充、灭窦建德,战功赫赫。
但真正让他封神的,是630年那场大战。
![]()
三、阴山之战
当时东 突厥屡犯边境,李勣任通漠道行军大总管,他率领大军深入突厥腹地,与李靖形成夹击之势。
这场战役,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
先是佯装粮草不继,诱使突厥主力深入;再派轻骑截断敌军退路;最后在阴山脚下布下天罗地网。
"报!突厥可汗率五万骑兵往西逃窜!"
"报!左翼发现敌军辎重部队!"
军帐中,李勣镇定自若。他指着地图上的白道口:"就在这里决战。"
唐军如潮水般冲击突厥阵线。李勣亲临前线,指挥若定。
从出征到彻底剿灭东 突厥,只用了3个多月。
这就是著名的“阴山之战”。
![]()
捷报传回长安,李世民非常高兴:“朕有李勣,胜过筑长城万 里!”
只不过,李勣能够取得这等战功,除了他本人的军事才能外,更多的是他会做人。
每次战胜,他都将功劳全部分给部下。缴获的金银财宝,他分文不取,全都赏赐给将士。
史书中记载:“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只不过,战场上的胜利替代不了他在朝中的位置。
他来自瓦岗,不属于关陇集团,和长孙无忌那帮人玩不到一块。
相传,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曾派人问他和李靖的态度。
史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们劝李世民先动手,另一种是他们没表态。
《资治通鉴》选了后一种。
因此李世民对这个战神是既用又防,一旦李勣有了赫赫战功,就会多番打 压。
也正因为此,李勣比谁都懂如何做好一个臣子。
而这一点,长孙无忌是不会懂的。
![]()
四、陛下家事
永徽六年,李治要废王皇后,立武则天的消息不胫而走。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坚决反对,他们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甚至以辞官相逼。
“皇后乃一国 之 母,岂能轻易废立!”
“武氏曾侍奉先帝,若立为后,将贻笑天下!”
李勣冷眼旁观这场纷争,次日,他竟然称病不上朝了。
随后,李治亲自登门探望,在病榻前,他再次问起废后之事。
李勣知道自己是躲不过了。
但他更知道,这不仅是皇后之争,更是皇权与关陇世族的较量。
支持皇帝,意味着与整个关陇集团为敌,支持长孙无忌,则可能失去皇帝的信任。
时至此时,李勣做出了选择。
他轻声道:"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这一句话,这句话看似中立,实则表明了态度。
言下之意就是皇权至高无上,大臣不应干涉皇帝家事。
不得不说,他的表态既维护了李治的权威,又助了武则天一臂之力。
毕竟当时的李勣战功赫赫,代表了军中的一部分的态度。
李治听后大喜,坚定了立武则天为后的决心。
后来,长孙无忌被 逼自尽,褚遂良贬死他乡,自此关陇集团就此失势。
而李勣,可以乘小车入宫。
这也算李治对他的投桃报李了。
从结果来看,李勣的选择是非常清醒又谨慎的。
但他谨慎了一辈子,心中始终有个最放心不下的人。
![]()
五、掘墓之祸
669年,李勣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个聪明过人的孙子徐 敬 业。
多年前,他曾带孙儿到终南山打猎。看着孙子矫健的身影,他忽然心生一计。
他对孙儿说:“敬业,你去林中把猎物赶出来。”
等孙儿进入密林深处,李勣竟然命人顺风放火。
一时间火借风势,瞬间蔓延开来,将整片树林变成火海。
林中的徐 敬 业暗自心惊。
但是他当机立断,拔刀杀了自己的坐骑,然后剖开马腹藏身其中。
大火烧了整整两个时辰。
李勣这才进山。
当他看到徐 敬 业满身血污地从马腹中爬出时,一时间他既惊且忧。
他对身边人说:“此儿太过机智,他日若生异心,必成大患。”
临终之前,他把弟弟李弼叫到跟前,一字一句地交代:
“第一,子孙若结交小人,立即处死;
第二,我死后薄葬,只需布衣朝服;
第三,照顾好家中老弱。”
最后,他盯着李弼的眼睛,厉声道:“违我言者,同于戮尸!”
可是,没想到15年后,这一切竟然都应在他自己身上。
684年,徐 敬 业在扬州起兵反武。
只不过,只有3个月,就兵败身死。
盛怒之下的武则天,下令削尽李家官爵,派人掘开他的陵墓。
当士兵们劈开棺木时,发现里面果然只有几匹石马和十余个木偶人像。
他一世忠臣,最后落得曝尸荒野,不得不说非常可惜。
到了神龙元年,唐中宗给他平 反,重新安葬。
只不过,李家早没了往日的荣光。
![]()
纵观李勣这一生,他从瓦岗到凌烟阁,从徐世勣到英国公,每一步都走得精准。
但最终,他还是算漏了一着,子孙的野心,比帝王的猜忌更致命。
他一句话,无形中助武则天登上后位,但万万没想到,15年后,却被她掘墓砍棺。
这是他怎么都料想不到的事情。
也许早在瓦岗时,他被称为“无赖贼”的那一刻,一切都已经注定。
资料来源:《旧唐书》《资治通鉴》《新唐书》《李勣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