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在多数人眼里,是毁灭、流血与灾难。但在俄罗斯人的历史记忆里,战争常常被当作一种“锻炼民族意志的学校”。彼得大帝时代如此,普京的时代,亦如是。普京对彼得大帝的仰慕是众所周知的,普京在上个月访问塔吉克斯坦后,对媒体说:今天的俄罗斯军人是在保卫彼得大帝的江山!
![]()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具侵略性与野心的统治者之一。他把战争当作国家成长的必经之路,从年轻时就相信“俄罗斯的边界要靠炮火去拓展”。普京继承了彼得的信仰。
一、彼得大帝:在战争中锻造民族
18世纪的俄罗斯贫穷落后,彼得大帝却敢向欧洲最强大的瑞典帝国开战。他没有充足的军费,也没有现代化武器,
却靠着“民族精神”撑起了一场21年的北方战争。历史学家索洛维约夫对此总结说得好:“强大的民族,不怕战争。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军械,而在于意志与团结。”
![]()
1700年至1721年的北方战争,他整整打了21年,几乎倾尽国力,只为争得波罗的海的一块出海口。他亲自穿上军装上战场,也逼农民为国而战,哪怕代价是无数生命与沉重税负。在彼得眼中,战争不仅是夺地,更是锻造民族意志的“钢铁熔炉”。他曾说:“宁可人民穷困,也要国家强大。”
![]()
然而,彼得的大国梦想也让俄罗斯从此陷入“以战养国”的循环。他的改革、工业化与海军建设几乎都围绕战争展开,使“战争成为国家机器运转的常态”。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俄罗斯政治文化——崇尚牺牲、崇尚强硬、把外部冲突视为民族复兴的手段。可以说,普京身上的好战气质,正是彼得大帝留下的“帝国基因”的延续。
彼得一世作为俄罗斯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人物,确实在其统治期间做了大量军事、行政、外交改革,也推动了俄国向外扩张的步伐。
二、普京:继承了彼得的信仰,却迷失了时代
![]()
三百年后,普京也高举着“复兴俄罗斯”的旗帜。
他是彼得大帝的“粉丝”,自称彼得大帝的精神继承者,引用那句名言:“彼得没有占领任何土地,只是收回属于俄罗斯的东西。”
普京在近期访问塔吉克斯坦后,对媒体说:今天的俄罗斯军人是在保卫彼得大帝的江山。普京继承了彼得的信仰。
然而,与彼得不同的是,普京时代的战争并没有带来现代化和开放,而是使国家陷入制裁与孤立的困境。战争消耗国力,强化恐惧与焦虑,而非激发创造力。彼得通过战争打开世界,而普京则让俄罗斯在孤立中闭合。
三、战争:民族的“试金石”还是“坟墓”?
索洛维约夫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分两层——
物质准备与道德准备。
前者靠财富与技术,后者靠信念与团结。
当年彼得通过战争让人民认识国家的力量;
如今普京通过战争让人民付出代价去维系幻象。
战争确实能让民族变强,但也能让民族付出太多。
关键在于——我们在战争中学会了什么?
四、历史是镜子,不是剧本
彼得时代,战争是通向进步的桥梁;
普京时代,战争成了隔绝未来的围墙。
经济学家哈耶克说:“人们怎样理解历史,就怎样选择政治。”
如果把战争当作成长的唯一途径,
那民族的强大终将沦为一种“苦难崇拜”。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不怕战争,
而在于能否在和平中保持团结与自尊。
结语
彼得让俄罗斯学会了坚强,
普京却让俄罗斯重温了痛苦。
强大的民族,当然不怕战争——
但更伟大的民族,懂得在和平中变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