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常说“炎黄子孙”,也总把“尧舜盛世”挂在嘴边,但这些刻在咱们文化基因里的名字,背后藏着一长串串联起上古中国的故事。
![]()
这些故事里的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至今还没完全被考古证实,但早就成了咱们认祖归宗、理解“最初中国”的根。
先说黄帝,他像是个“分水岭”式的人物。在他之前,上古的事儿缥缈得没个准头,说不出个完整脉络;从他开始,才有了能串起来的历史叙事。
而且黄帝这人也有意思,一半是神,一半是人——作为神,没人说得清他到底啥时候生的;但作为部落首领,传说他大概生活在四千七百年前,出生地就在黄河中游。
那时候天下有三大势力:黄帝的族群,东边沿海的东夷族,还有中原南边的炎帝部落。炎帝本来是这片土地上的老首领,可到了黄帝崛起的时候,炎帝部落已经不行了,部落间互相打架,这一代炎帝没本事收拾局面,脾气还变得暴躁,到处打人,把天下搅得鸡犬不宁。
眼看大伙没好日子过,黄帝带着自己的人出征了,跟炎帝在阪泉打了一仗。黄帝早早就做足了准备,那些被炎帝欺负过的小部落,也都跑来跟着他。
结果不用想,年轻有为的黄帝赢了。但他没为难炎帝和他的族人,反而跟炎帝部落结成了联盟,两族子孙后代还互相通婚——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刚摆平炎帝,东边又冒出个对手——东夷部落的首领蚩尤。蚩尤这人又猛又横,不服黄帝,凭着武力到处抢地盘,小部落被欺负得没办法,只能跑来找黄帝求救。
![]()
于是,中国上古最有名的“涿鹿之战”开打了。传说黄帝一开始连着输了九次,为啥偏偏是九次?老辈人说“九”是阳数里最大的,黄帝作为“五帝之首”,连着输九次,反倒是显出他非同一般的韧性——就像《周易》里说的“九五飞龙在天”,熬到最后才能成大事。
果然,在涿鹿之野的决战里,黄帝赢了,成了真正的天下共主。
当了首领的黄帝,没让人失望。他顺着四季的规律做事,跟大伙讲阴阳变化、生死道理,教大家种庄稼、养鸟兽;还叮嘱族人,不管是打渔还是砍树,都得有分寸,不能只顾着自己用——这种“取之有度”的想法,咱们中国人一直传到现在。
后来黄帝在涿鹿山下建了都城,还设了最早的官职,比如左右大监,专门盯着各个邦国,不让它们闹事。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族邦联合体”了,咱们老祖宗打那会儿就盼着天下安宁、有秩序。至于黄帝的离开,《史记》里就六个字:“黄帝崩,葬桥山”,简单得很;但民间传说里就浪漫多了——说他骑着龙飞上天了,临走前把家业传给了孙子颛顼。
颛顼这孩子,沉稳又机灵,不光会利用土地养东西,还懂点“通灵”的本事,知道五行相生相克,也会主持祭祀。
不管是日月照得到的地方,还是飞禽走兽、大小神灵,都服他。颛顼之后,帝位传给了侄子帝喾(也就是高新)。帝喾最厉害的是懂天象,他看着天气变化和庄稼生长的规律,把时节分成了二十四节气——咱们现在种地、过节,还靠着这个呢。不过颛顼和帝喾,更像“守成之君”,没太多惊天动地的事,倒像是在为后面的“大人物”铺路。
帝喾去世后,先把位子传给了长子,可长子本事一般,没多久,另一个儿子放勋继位了——放勋就是咱们家喻户晓的帝尧。
帝尧一出场就特别气派,总坐着四匹白马拉的红色车子。司马迁夸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说他有钱不骄傲,地位高也不摆架子,这话一点不夸张。
帝尧的本事真不小,他特别看重官员的实绩,在他的督促下,官员们都干得很出色,各个邦国也相处得和睦。
他接着帝喾的二十四节气,细化了农耕的步骤,教老百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锄地、啥时候收割、啥时候储藏;还把观天象这事做到了极致,根据日月出没、星星的位置,定了完整的历法,把一年定为366天,还加了个闰月,用来校正四季——这在当时可是件大事,老百姓种地再也不用瞎猜日子了。
在帝尧手里,天下一统,诸侯都归顺,老百姓日子过得明白透亮。他又勤俭又有手段,一边治理灾害、发展生产,一边关心大伙的疾苦,跟老百姓亲近;但该管的也不含糊,刑法用得有分寸,政权分工清清楚楚,整个社会欣欣向荣——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盛世”了,帝尧也成了儒家心里最理想的君主。
可再厉害的人,也得面对一件难事:把位子传给谁。之前黄帝、颛顼、帝喾,都把帝位传给了自家人,但帝尧琢磨着:自家人不一定有本事,要是传错了人,天下人就遭罪了。
于是他做了个前无古人的决定——把帝位传给舜,这就是后来人人称赞的“尧舜禅让”。舜先帮着帝尧处理政务二十年,又代行天子职权八年,直到帝尧去世,舜守了三年孝,才正式继位。
咱们总把“尧舜”并称,就是因为舜接了帝尧的班,把盛世接着往下办。他学着黄帝、帝尧的样子,在泰山举行了盛大的封禅仪式——泰山被认为是群山之巅,在这儿祭天,就是告诉大伙“君权天授”。
后来的皇帝们,也都学着舜的样子,到泰山封禅,算是对上天“交差”。
舜东巡的时候,还召见了东方的诸侯,帮他们校正节气、核对时间,统一了度量衡,把帝尧的事业又加固了一遍。他还定了五种国家礼仪:祭礼是拜神用的,凶礼是办灾祸事用的,宾礼是君王和诸侯打交道用的,军礼管打仗,嘉礼管喜庆事儿——这些礼仪,慢慢就成了规矩。
回到中原后,舜用一头牛当祭品,祭拜了祖庙,还定了个规矩:自己每五年出去巡一次,中间四年,诸侯们得按时来朝见。他还给公、侯、伯、子、男这些贵族,做了不同的礼服和信物,选个好日子发给他们,这样就把诸侯和贵族都管了起来。
咱们现在说中国是“九州”,这说法也跟舜有关。传说大禹治水后定了九州,舜又在这基础上加了幽州、并州、营州,变成了十二州——“九州”就成了咱们对古中国的称呼,也是舜最早定下的行政区划。
那时候舜管的地方,纵横五千里,不光自己辖区里太平,东南西北的外族也被安抚得好好的,所以史书里说“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
不过再辉煌的时代也有落幕的时候。据《史记》记载,舜南巡的时候,在苍梧之野去世了,葬在了江南的九疑山。
从黄帝到舜,这“五帝时代”,其实是咱们上古故事从“神”走向“人”的过程。一开始还带着神话色彩,慢慢就变成了有鼻子有眼的传说,再往后,就跟真实的历史接上了。
这些故事风吹雨打传了几千年,早就不是简单的传说了,而是咱们中国人对“从哪儿来”的回答,也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根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