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去年年终,张莉是部门里最风光的人。绩效评级S,薪资上调25%,从18,000元涨到22,500元。她当即换了新手机,给父母买了智能电视,还在朋友圈晒了“升职加薪”的九宫格。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终于“熬出头了”。
可仅仅半年后,她的工资条上赫然写着:基本工资调整为19,000元,绩效系数下调至0.8。到手收入比去年高峰时少了近4,000元。
更让她心惊的是,办公室里像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去年意气风发的“涨薪赢家”,今年却成了“静默降薪”的承受者。
这不是个案,而是一场悄然蔓延的职场现实:去年涨薪的人,今年正被悄悄降薪。
一、高光之后:从“加薪”到“回调”的转折
去年,许多企业为留住核心人才,开出高薪、大幅调薪。那时,市场情绪乐观,招聘竞争激烈,跳槽加薪30%并不罕见。
但进入2025年,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企业利润承压,成本控制成为首要任务。于是,一场“薪资回调”在无形中展开。
方式很隐蔽:不直接降薪(那会引发劳动纠纷),而是通过调整薪资结构、降低绩效系数、取消补贴、冻结奖金等方式,让实际收入逐步回落。
一位互联网公司HR透露:“去年给员工涨了薪,今年就拆分薪酬包,把一部分固定工资转为浮动绩效。名义上没降,但大家到手少了。”
这种“软性降薪”,让去年的“高光时刻”成了短暂的幻觉。
二、幸存者偏差:你以为的“胜利”,可能是“陷阱”
去年涨薪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是“被认可的强者”。但现实可能是:你只是上一轮博弈的幸存者,而非不可替代的核心。
企业调薪,从来不只是看个人表现,更是基于预算、行业、组织战略的综合决策。去年涨薪,可能是因为你所在的部门扩张、项目火热;今年降薪,则可能因为业务收缩、优先级调整。
一位金融从业者说:“去年我们部门做跨境并购,奖金发到手软。今年监管收紧,项目全停,绩效直接砍半。涨薪时没人提醒风险,降薪时也没人解释。”
更残酷的是,高薪员工往往成了“成本优化”的首选目标。企业裁员怕引发震荡,于是先对高薪者“结构性调整”,既控制成本,又避免舆论风波。
三、心理落差:从“膨胀”到“清醒”的代价
涨薪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增加,还有心理膨胀。
很多人在加薪后迅速提升了生活标准:换大房子、买新车、增加子女教育投入、频繁旅行。这些新支出一旦形成,就很难降下来。
可当收入悄悄回落,生活却无法“一键还原”。房贷、车贷、学费不会因为工资减少而打折。于是,许多人陷入“高支出、低收入”的窘境,不得不动用储蓄,甚至开始借贷。
一位去年涨薪30%的销售经理坦言:“我去年换了SUV,月供8,000,还报了孩子的马术课。现在收入降了,不敢辞职,也不敢跟公司谈,只能咬牙撑着。”
这种“薪资过山车”,带来的不仅是财务压力,更是心理冲击。昨天还是“人生赢家”,今天却要精打细算,这种落差让人难以接受。
四、真正的稳定:不是薪资数字,而是抗风险能力
这场“涨薪—降薪”的轮回,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职场中,没有永恒的高薪,只有持续的适应力。
真正稳定的,不是某个时期的薪资水平,而是你的抗风险能力:
你是否有副业或被动收入?
你的技能是否具备跨行业迁移性?
你的家庭财务是否留有缓冲空间?
你是否建立了个人品牌和人脉网络?
一位经历过三次“薪资回调”的职场老兵说:“我现在从不把年终奖和调薪当收入主力。我做知识付费、写行业报告、接顾问项目。公司可以调整我的工资,但没法拿走我的能力。”
五、从依赖系统,到掌控自己
过去,我们习惯于“依赖系统”:只要好好工作,公司就会涨薪、升职、给福利。但今天,这个系统正在变得不可预测。
企业不再承诺“终身雇佣”,个人也不应再幻想“稳定加薪”。真正的职业安全感,来自于“自我雇佣”的思维。
这意味着:
把公司当作“客户”,而非“主人”;
把工资当作“报酬”,而非“全部价值”;
把时间当作“资产”,而非“交换品”。
当你的价值不再完全依附于一家公司,你才能在薪资波动中保持从容。
结语:在变动中,构建自己的“反脆弱”系统
去年涨薪、今年降薪,这不仅是经济周期的缩影,更是对每个人的一次提醒:不要把偶然的奖励,当作永久的能力。
真正的清醒,是在高光时不膨胀,在低谷时不崩溃。是无论薪资如何变化,都能保持生活的节奏与内心的安定。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样的波动,不妨读一读何圣君的《低成本生活》。这本书不教你如何赚更多,而是告诉你如何在收入不确定的时代,用更低的成本,过更有质量的生活。
![]()
人民邮电出版社低成本生活:如何让你的人生省钱又省力 生活方式
¥29.9
精选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它提醒我们:幸福,不在于收入的高低,而在于支出的智慧与内心的丰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