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易书生
![]()
北京距离黄帝城并不远。
多年前与朋友两家相约一起到灵山骑马、看牦牛和白桦林,灵山的那种沧桑感,此前我只在看到赤峰的红山时感受过,而当地人说,山的那一面就是河北地界,也就是涿鹿。涿鹿之战就发生在那里。《史记》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华夏文明之初的那场惊世大战,至今恐怕早已沧海桑田,难有可观瞻的痕迹。刚起的念头也就这么放下了。
不久与朋友又聊到涿鹿。听朋友说,涿鹿还是值得一去的,那里有黄帝城,却是真实的上古遗迹。再次勾起了我前往瞻仰的欲望。按《史记》记载,涿鹿之战以后,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也就是说,涿鹿之阿有黄帝之邑。郭璞云:“邑,国都也。”既然已经起心动念,立即行动。遂在国庆节长假,全家出动,从京城出发,沿门头沟,过灵山,直向涿鹿县矾山镇,黄帝城就在那里,也就是涿鹿故城。
行前依例做了不少功课,一路上也费了不少口舌,给妻儿述说黄帝城与黄帝、炎帝、蚩尤,以强调此行的重要。我告诉他们:现在炎黄子孙祭祀黄帝有陕西黄陵、河南新郑、河北涿鹿三个主要的场所,以黄陵祭典规模最大,其次是新郑祭典,再就是涿鹿。
![]()
黄陵祭祀最初始于秦始皇六代前的老祖秦灵公,在今陕西宝鸡一带黄帝时所建吴阳武畴废址上建“吴阳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以皇帝身份祭祀黄帝陵的则是汉武帝,只是他祭祀的是上郡阳周县之南(即现在的陕西子长市一带)的黄帝冢,冢者,山顶或大坟也;至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开始在现在的陕西省黄陵县形成传承至今的祭祀。
新郑则以黄帝故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三月三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汉代建轩辕故里祠,历代修葺不废。
涿鹿既是古战场,又是史册明确的黄帝居住之所,在这里祭祀黄帝也是古已有之,甲骨文里也有相关记录,只史籍明确的就有汉武帝刘彻以及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先后到涿鹿祭拜。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这里曾经是华夏早期祭祀黄帝的主场,只是随着文明中心南移,这里长期处于战乱和政治边缘,才逐渐淡出了华夏叙史的视野。
说的很热闹,妻儿听着也很激动,当我们一路走一路逛来到涿鹿县矾山镇,按照路标找到镇西不远处的黄帝城,心理的落差还是很大的。在没有遗迹也要生拉硬拽某种“传说”、无根无据制造一片仿古建筑,有一点痕迹也要投入几亿甚至几十亿大造特造宏伟建筑群的现在,这里显然显得太不经意了。
![]()
穿过黄叶飘飞的轩辕湖畔,展现在眼前的是夯土残垣,豁口处立有两块简易的展板,一个张贴着扩大复印的1957年11月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相关消息:“涿鹿‘黄帝城’遗址发现战国前后文物”“在‘黄帝城’遗址里发现的……”另一个则是“黄帝城遗址”中英文简介:“黄帝城亦被称为逐鹿故城,是黄帝开基立业的根基,也是合符釜山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黄帝城遗址呈不规则方形,南北长510—540米,东西宽450—5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米。城墙下层为叠土层,上层为夯土层,南、西、北城墙比较完整,东城墙南段浸于轩辕湖中,被列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
![]()
走过荆棘密布的小道,攀爬上夯土残墙,放眼望,遗址上绿植丛生,连整个城郭都湮灭于远近的丘陵山地中,只有走到近处,才能看清楚脚下是夯土残垣,城郭外侧是深达数米的沟壑,城内则犹如一个平坦的盆地,农田阡陌,残陶碎瓦,俯拾皆是,还有不少是石制品,地表文物储量惊人!相关的资料介绍,也说明这里并未进行过大规模发掘,仅以多次保护性考古挖掘的结论,这里的建筑年代至少在战汉时期,倒是在城墙下的灰坑中,发现了属于仰韶时期的陶片。距此不远的矾山镇塔寺村煤沟梁遗址,也曾出土一批新石器时期陶器、骨器和石器,其文化类型和小河沿文化、雪山一期文化近似,与黄帝所处的时代重叠。而蚩尤寨(中寨)发现有与“黄炎蚩”时代相当的遗物。
因为以现在并不深入的考古发掘并没有找到有力的考古证据,“黄帝城”是不是黄帝当年所建,已经被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虽然,过去的勘察中,也曾见到商代遗存,相关的文物介绍也做出了“城址下压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不排除史书记载有关黄帝在此活动的可能”的判断,但是,直接的证据至今未见,这座古城似乎已经无法摆脱战国这个年代标签。
战国距离黄帝时期有多远?1998年前后,我在基层工作的时候,曾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对黄帝时期官制等方面做过深入的研究,多篇成果发表在《社会科学报》,其中关于“黄帝出现的时间如确定为公元前3706—前3306”曾被远古历史研究者作为一家之言频繁引用。如果没有更新的考古或文献改变,我至今还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而眼前的“黄帝城”如果以战国时期来界定,距离黄帝时期有2800多年,相当于我们现在距离春秋刚开始的时间。
确认黄帝城的存在,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于两千多年前,为了撰写史书,记述黄帝的事迹,也曾专门来到涿鹿县进行考察!他就是司马迁,他来这里是公元前91年,也就是说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候,距离黄帝时代将近3000年,距离战国却只有几百年的时间,实地考察的司马迁怎么可能会放过故城存在年代这样一个重要的依据?更不会明摆着疑点而硬写历史。所以,在未进行更深入的考古发掘之前,司马迁的结论不容轻易否定!我则倾向于黄帝城或因自然灾害而易址重建,旧址就在附近,或者城下有城。
我已经注意到,由此向东几乎是平行线的148.2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京平谷区东北渔子山上,有一个被称之为“轩辕台”的地方,世传为轩辕黄帝陵。据记载,公元109年,即元封二年,汉武帝曾到这里祭祀过。陈子昂来此留下了五言诗一首《轩辕台》:“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距离如此至今,几乎可以看作是黄帝遗迹群的一处分支。
由此向西几乎也是平行线的63.5公里处,就是张家口泥河湾遗址群,那里的人类活动痕迹,上推距今约200万年,下讫距今7530年左右。其中,侯家窑遗址不仅石器中的许多类型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中可以见到,而且发现距今10万年的人骨化石,顶骨化石脑壳很厚,可达一厘米以上,牙齿粗大,冠面沟纹和“北京人”具有相似之处,但头骨进步,属“北京人”后裔。满满的华夏人气儿!
中国人有乡土情结,又因为天灾人祸不得不迁徙中渡过劫难,每到新的安居地,喜欢将乡土的那些人事、地名,重新安放在新的安居地,或祭祀或标识或承继,总之就是不想忘记;中国文人也有着一种取形寓意以励志的情怀,诸多经典的地名伴身,追寻的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惬意。于是,也便有了很多的“桥山”“凤凰山”“黄帝陵”,看似的眼花缭乱、难辨其真,实际上却是痕迹与情怀贯穿其中。正如从陕西、新郑到涿鹿等等,这些历史遗迹和祭典场所,完全可以理解为黄帝在不同时期的足迹,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各有侧重和阶段,形成一个系统的纪念群落。
![]()
![]()
凌风站在故城的西北角,城墙外是至今清晰可见的深沟,再往远处看,大约六公里外,就是“桥山”,因山顶有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是黄帝的另一处遗迹。据说那里至今遗存古人祭祀摆设祭品的巨大石桌,附近还有黄帝庙、温泉祭堂等传闻。只是这里尚且难以确定,那里能有什么可以证见呢?只能留作以后的题目来考究了。
因为心头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就近的几个遗址景观,看得就比较仔细。
![]()
轩辕湖以东几十米外,有一簇高大的杨树林环绕着的就是黄帝泉,又称“濯龙池”,相传黄帝常在此泉“濯浴龙体”,此泉常年恒温,冬不结冰,夏不生腐,旱不枯竭,涝不外溢,出水口外是潺潺流淌的天然河道,而今依然供应周边十多个村庄万余民众饮用、灌溉良田,貌似平平无奇,却在著名的《括地志》里,被认作是黄帝与炎帝争雄的“阪泉”。是不是黄炎之争的“阪泉”还需深入辩证,但是,附近的确有黄帝祠、炎帝庙,对面的土崖还有蚩尤三寨,三位大神的遗迹或纪念建筑,如此紧密地凑在方圆不过十里以内的地方,看起来也是蛮有趣的,有一种感觉,这里应该才是黄帝城的所在,或者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地。本来嘛,按照历史的追溯,炎黄是兄弟,蚩尤最早属于炎帝族裔,如果按《清华竹简·五纪》记载,蚩尤还有一种可能是黄帝的儿子(简98-99)。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三者有血脉亲族之实。这也难怪当地人干脆将黄帝祠改建为“中华三祖堂”。
“中华三祖堂”是现在“黄帝城文化旅游区”的中心景点,原来的黄帝祠早已没有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由大门、平面祭坛、三祖堂组成新景观。三祖堂坐北朝南,为现代仿古大殿,七开间,进深三间,正中端坐着黄帝塑像,左右分别坐着炎帝和蚩尤,三尊坐像高达五六米,从里到外透着泥色,不知道是不是还需要覆彩。大殿的墙壁上则是巨幅彩画,分别是“涿鹿大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阪泉大战”。
![]()
![]()
站在大殿向门外看去,越过烟雾缭绕的香炉,南向正对着一座巨大的现代地标建筑“中华合符坛”。涿鹿之战后,黄帝“合符釜山”,将各部族符契统一熔铸形成龙图腾,这是中华民族的首次大融合,是华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听说那里有古合符坛遗址,专门驱车前往观看,遗址没有找到,近万平米的中华统一广场之上,五十六根9.9米高的民族图腾柱,环绕着九条45米高的巨龙腾飞雕塑,大气磅礴,蔚为壮观!
中华合符坛东南不远就是蚩尤寨,我们从京城过来的路上,曾稍作停留,那里有“京西第一古兵寨”之誉,黄土崖上分南、中、北三寨,夯土为寨墙,呈犄角互恃,紧相毗连。考古所见遗存,与黄帝时期对应。我们此行之前所作的功课,相关的介绍图片,曾见到土寨的残垣一角,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树,遗憾的是,我们到现场所见的,已经是被雷劈火烧后的半截树身。据说,蚩尤寨下有古代的蚩尤城,现在已经是自然村落,村内有“蚩尤泉”“蚩尤松”,周边还有几处疑似的“蚩尤坟”,当地民俗尚有蚩尤九黎遗风。只是匆匆来去,无法深入考究。
兴致勃勃拜谒黄帝城,遗憾的是所闻所见,没有透彻的答案,那一个个等待深入考古发掘的遗迹,却又有诸多的疑云,跃跃欲试地酝酿着一场大脑风暴。我深深地期待着。
![]()
![]()
![]()
☆ 本文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