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兰石医院以门诊量和手术量作为“喜报”庆祝的事件,暴露了医疗体系中被长期回避的两大系统性矛盾。
![]()
大家好,这里是天斗医号患者权利保护组,患方依法维权理论策略中心。我是北京的医疗纠纷律师宋中清。
从患方律师的专业视角看,这场舆论风波撕开了两条被集体沉默掩盖的真相,其本质是医疗目的异化与权责错配的深层危机——
️ 一、生命物化:患者沦为牟利工具的伦理崩塌
数据狂欢下的伦理失守
医院将门诊量7577人、手术量426台包装为“佳绩”庆祝,本质是将病痛转化为商业指标。
正如天斗医号的律师所指,这种对患者数量的“庆功”与731部队将活人物品化的逻辑同源——剥离人的主体性,将生命异化为可计量的生产资料。当诊疗数据成为KPI勋章,医疗行为便从“治病救人”滑向“流量变现”,直接违背《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公益性核心。
公众信任的瓦解逻辑
患者因疾病陷入脆弱状态,渴望获得的是共情而非统计。医院将“人满为患”视为经营胜利,必然引发过度医疗的猜疑:是否为了冲量而催生不必要手术?是否因逐利淡化诊疗质量? 这种猜忌侵蚀医患信任的根基,使“仁心”沦为商业话术。
二、责任转嫁:系统性问题被个体化“顶包”的共谋
“实习生失误论”的荒诞性
院方将喜报归咎于“新员工不懂规矩”,试图用个体过失掩盖系统动机。但证据显示:
该院2017年由公立改制为民营后,面临医保控费与营收压力,门诊量直接挂钩医护收入;
同类事件频发(深圳医院贺手术量破千、台州医院庆急诊超200万次),证明这是行业性逐利导向的必然产物。
权责错配的恶性循环
医院管理层的逐利决策,通过KPI体系转嫁给一线医护:既要求他们承担业绩压力,又要求其保持“仁心”。而当矛盾爆发(如邵晓蓓医生因网暴自杀事件),系统责任再度被简化为个人技术过失或“沟通失误”,形成“顶层设计失误—底层执行背锅”的剥削链。
三、医疗本质的终极拷问:公益性与市场化的不可调和?
制度性矛盾的显影
公立医院需兼顾公益与运营,民营医院更面临生存压力。但患方律师尖锐指出:当医院将“患者增长”视为喜报,已暴露其价值排序中“营利目的”压倒“治病救人目的”。
破局需系统性重构
考核标准革新:以治愈率、并发症下降率、患者满意度等替代门诊量,如网友重写版喜报:“因季节病患增多,提醒市民加强预防”;
责任厘清:停止用“临时工”搪塞公众,公开管理层绩效设计逻辑;
政策支持:财政需保障医院合理利润空间,避免生存压力扭曲医疗行为。
结语:当喜报变讣告,医疗需重拾对生命的敬畏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句被反复引用的古训,恰是对医疗异化的最深刻批判。患者之痛永不该成为医者之喜,真正的业绩应是空荡的候诊椅与蒙尘的手术刀。若医疗体系不能从“数字狂欢”回归“生命敬畏”,兰石医院的喜报,终将成为整个行业仁心沦丧的讣告。
感谢收看,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