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沙漠深处,一座插满木桩的沙山静静地守护着四千年的秘密,直到中国考古第一人的铁锹惊醒了这片沉睡的圣地。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在寻找一把丢失的铁锹时,意外闯入了沉寂千年的楼兰古城。这场偶然的发现掀开了西域考古的序幕,却也引来了西方探险家的掠夺。
中国学者黄文弼毅然踏上西行之路,成为第一位深入罗布泊的中国考古学家,在沙漠中寻找中华民族在西域的历史印记。
1930年春天,黄文弼结束吐鲁番工作后,从鲁克沁出发骑毛驴穿越库鲁克山区,历尽艰辛到达孔雀河北岸。他本想渡过孔雀河前往楼兰古城,却发现河道充满河水无法渡过,只得在河北岸考察。
这一次,他在罗布泊北端发现了重要的土垠遗址。
![]()
01 沙漠中的死亡殿堂
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当地罗布人奥尔德克的引领下,在孔雀河下游一条无名支流旁,发现了一座插满木桩的沙山。
贝格曼将这里命名为“小河墓地”,并在他的《新疆考古记》中描述:“小山的表面,特别是在山坡上,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弯曲的厚木板,不论走到哪里,脚下都会绊到久经岁月摧残的人骨、被肢解了的木乃伊和厚毛织物碎片。”
这片墓地弥漫着神秘气息,“一些木乃伊有黑色的长发和令人难以置信地保存完好的脸……一具女性木乃伊面部那神圣的表情永远无法令人忘怀!”
贝格曼的发现震惊了西方学术界,但此后60多年间,小河墓地如同在沙漠中蒸发,再无人找到它的踪迹。
![]()
02 寻找失落的墓地
2000年12月,中国考古学者王炳华带领队伍深入罗布荒漠,经过96小时的生死考验与艰苦跋涉,中国人终于第一次站在了小河墓地前。
“使中国人想起来就遗憾”的“小河”考古,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天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2年12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带领考古队再次向小河墓地进发-9。他们沿着塔里木河行进,穿越结冰的河道,在沙漠中风餐露宿。
“走到下午5时40分左右,我爬上了一个小小的红柳包,想观察一下是不是到了预定的小河墓地地址,”伊弟利斯回忆道,“最后望向东南方向时看到了小河墓地。那个地方应该在4公里以外就可以看到,因为它非常独特,周边全是沙漠,而它就像一个馒头上插了很多筷子一样。”
![]()
03 黄文弼的执着
在中国考古学家重新发现小河墓地的背后,站着中国新疆考古的开创者黄文弼。他于1927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为最早进入新疆专门从事考古的中国学者。
黄文弼四次深入亚洲腹地考察,行程38300公里,历时近六年。1930年,他到达罗布泊北部,成为第一位进入这片“死亡之海”的中国学者。
在罗布泊北岸的汉代防戍遗址里,黄文弼掘获西汉宣、元、成诸时期的木简71枚,其中4枚有明确纪年,一枚写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这些被称为楼兰汉简的发现成为楼兰研究中的珍品-5。
黄文弼在罗布泊北端发现的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记载了“左部左曲侯”、“左部右曲侯”和“右部后曲侯”的活动。他认为这可能是西汉元帝时在古代新疆设立的戊己校尉左部左曲侯的驻地。
![]()
04 神秘墓葬文化
当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揭开小河墓地的神秘面纱,他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是一处距今约3400-4000年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墓地分为南北两区,由上下五层墓葬叠压,错综复杂。
每个墓葬前都立有高大的木柱,这些木柱高达4米多,被涂成红色,象征着生命。女性墓葬前立着男根立木,男性墓葬前则立着女阴立木,表现出强烈的生殖崇拜。
“每个棺前高的立柱上都绑着牛头,而且这个立柱全是通红的,用赤色的染料来染的。因为红色代表着生命,代表着生息繁衍,”伊弟利斯在发掘中发现。
考古学家们打开棺木时,发现了著名的“小河公主”——一位有着卵圆型面庞、披肩栗色长发、小巧鼻梁的女性,她保存得如此完好,仿佛刚刚入睡。
![]()
05 破译死文字
黄文弼在新疆考古中收获了大量简牍、碑志、印章、钱币和纸质写本。这些文物中包含了多种古代文字,如佉卢文、回鹘文、龟兹语、梵语、粟特语等约25种语言。
这些“死文字”的破译为我们理解古代西域提供了钥匙。黄文弼所获的文书涵盖了高昌郡、高昌国、唐代西州、西州回鹘、察合台汗国、蒙元等时期,时间跨度近九百年。
最古老的纪年文书为384年(白雀元年),最晚为1266年(元至元三年)。
黄文弼的论著被学界称为“两集三记”(《高昌砖集》《高昌陶集》和《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成为中国学者新疆考古工作的奠基之作。
![]()
06 改写西域历史
小河墓地和黄文弼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西域历史的理解。通过对这些考古发现的研究,历史学家们能够重新描绘丝绸之路的历史图景。
2002-200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小河墓地实施全面发掘,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千余件,保存完好的古尸30多具。这些发现先后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年,吉林大学研究团队对小河墓地干尸样本基因组数据分析发现,小河人群并非源自欧亚西部人群,而是古北欧亚人的后裔。
202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小河人群的遗传成分在今天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群中仍然存在。
![]()
07 不朽的考古精神
黄文弼和他的同行们用一生的坚守,在极端环境下追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从1927年第一次踏上西域之路,到1966年逝世,黄文弼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新疆考古。
在黄文弼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古学家继续着沙漠中的探索。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王炳华等学者冒着罗布泊夏季50-60度的高温,在风季的沙漠无人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进行考古发掘。
正是他们的努力,使得小河墓地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让我们理解了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生命崇拜与精神世界。
![]()
面对小河墓地,考古学家们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为什么墓地周围没有居民遗址?这些墓主人从哪里来?小河墓地与楼兰王国又是什么关系?
那些立在墓地上的木柱,经历四千年风沙依然屹立,如同黄文弼和他的同行们的精神,在沙漠中守望历史,让沉默的文物诉说过往的辉煌。
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拂去佉卢文简牍上的沙尘,那些死文字终于重见天日,讲述着丝路上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