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顾亦来 闻心玥
通讯员 陈明远
在毛泽东同志新仓经验批示展示馆,一组“借锅煮菇”的老照片定格了一段往事——
一张照片中,年轻人杨健云和蘑菇技术辅导员张兆平,站在成堆等待盐水加工的蘑菇面前;另一张照片,记录了供销社人员装运盐水蘑菇的忙碌场景。
空气中弥漫的那股咸鲜气息,是危机中守护希望的滋味,也是一份为农初心穿越时空的兑现。
时光流转,照片中的年轻人杨健云,已是平湖市洁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从在危机中接过接力棒,到带领合作社实现年产值超1300万元,杨健云的人生轨迹,串联起一段关于信任、担当与创新的乡土传奇,也映照着历经淬炼的新仓经验,始终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里,书写着新的答卷。
“定心丸”:
结合合同的开拓与守护
走进这片充满历史荣光的土地,仿佛能听见1955年那“名震全国”的批示在时空长廊中回响。
那年,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应当订立结合合同》一文作出重要批示:“本书谈这个问题的只有这一篇,值得普遍推荐。文章也写得不坏。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订立结合合同一事,应当普遍推行。”
为了扶持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新仓供销社在全国供销社系统开创先河,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订立将农资供应和农产品收购结合起来的结合合同,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方通过结合合同的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结合合同成为供销社对农民最厚重的承诺。它将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和信用服务紧紧拧成一股绳,让同一社员享受三方保障。
这项开创性的实践,如一颗“定心丸”,稳稳落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新仓经验也由此成为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史上的一面旗帜。
20多年后,先进经验的种子在蘑菇产业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1979年,新仓供销社引进菌种,在45个生产队试种蘑菇。
据新仓供销社的退休老社员陶良根介绍,为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当时供销社拿出了“补贴+技术+包销”的全方位保障:搭棚有补贴,产出统购统销,甚至与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签订长期合同。
“当时每次技术课,镇上的大礼堂都被挤得满满当当,去晚了根本找不到座位。”1973年出生的杨健云,是听着父辈们种蘑菇的故事长大的。他的父亲,是新庙菌种厂的第一代法定代表人。
在供销社搭建的稳固平台上,一朵朵“娇气”的蘑菇,迅速成长为农民致富的“黄金菇”。杨健云家在试种第一年就收回了所有成本,年收入超过一万元。到1989年,平湖全县蘑菇栽培面积已达到24万平方米。
“老虎灶”:
危机时刻的担当与传承
市场的考验不期而至。1989年,一场源自海外市场的“寒流”让中国蘑菇罐头出口受阻,收购商纷纷停收限收。鲜蘑菇保质期极短,若不及时收购,菇农将血本无归。
一边是销路阻断可能带来的巨额亏损,一边是菇农们焦灼期盼的眼神,新仓供销社作出了坚定的选择——“宁可自己担风险,也要保护好菇农利益!”
新仓供销社决定采用土办法——将鲜菇用盐水煮沸加工,从而延长保鲜期。一时间,供销社的收购点变成了昼夜不息的加工厂。铁锅不够,干部职工就跑遍周边单位“借锅煮菇”。62岁的社员陈岳平至今难忘那灯火通明的场景:灶火熊熊,大锅沸腾,最多一天加工了30多吨盐水菇。供销社还全员出动找销路,让平湖蘑菇走向更多百姓餐桌。
这场危机,让新仓经验——供销社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内核熠熠生辉。
10年后,当市场浪潮再次冲击蘑菇产业时,杨健云毅然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也接过了这份守护的责任。面对销售困境,他重演了上一辈“借锅煮菇”的一幕,从福利厂借来6个“老虎灶”,带领100多名菇农日夜奋战。
“菇农这么多菇卖不掉怎么办?”最朴素的牵挂,让他从一名工厂“白领”转型为菇农的带头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未拖欠过菇农一分钱,用信誉铸就了与农户之间最牢固的纽带。
“数字菇”:
新时代的创新与腾飞
进入新世纪,杨健云的脚步迈得更快。2007年,他成立平湖市洁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重新组织起来,发展订单农业,让合作社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新桥梁。
他深知,守成没有出路,创新才有未来。他主动跳出“供销社种什么卖什么”的旧模式,转向“主动创新菌种、创造需求”,成功引进了金耳、羊肚菌、赤松茸等高端品种。
在他的合作社里,传统菇棚已升级为“数字工厂”。在恒温17摄氏度的现代化大棚内,温度、湿度通过手机即可实时调整。一个5000平方尺的大棚,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和多季轮作,年产值可达16万元。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这是新仓经验创新精神在数字时代的最新诠释。
他将优选菌种与成熟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152户社员,构建起“种、管、销”一体化支持体系。社员陈岳平从最初试种2000平方尺,发展到高峰时的10万平方尺。他笑称,种菇从副业变成了全力奔赴的主业。
这份“经验”滋养出的不仅是本地的“黄金”产业,更有远行千里的情怀。2020年,杨健云将技术和销售网络带到甘肃临夏州和政县,手把手教西北农民种菇,每年为当地创收近800万元。
如今,在合作社的食用菌展示馆里,杨健云正筹划着更远的未来:开发菌菇IP、举办研学活动……他希望,这朵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蘑菇,能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与更年轻的世代真诚对话。
从70年前一纸庄严的结合合同,到今天手机上精准调控的“数字菇房”;从当年“借锅煮菇”的浓浓咸香,到如今飘向西北的产业芬芳——
新仓经验这面旗帜,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始终鲜艳。
它见证着,为农服务的初心、紧密结合的智慧、大胆创新的勇气,在嘉禾大地上,持续催生蓬勃的生机,连接广阔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