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来源 | 医馆界
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全科与专科如同 “一体两翼”,既各有定位又互补共生,共同满足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
2025年9月23-24日,第六届馆交会暨医馆界大会的平行分论坛——“第二届专科专病建设大会”在杭州圆满落幕。以下为各位嘉宾分享。
中医外科的守正与创新
医生首要职责是解决患者病痛,只有形成“绝对需求”——切实帮患者解决问题,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中医外科有着鲜明的核心特征:一方面聚焦“看得见的病”,如骨关节感染、疮疡、难愈性创面等肉眼可见、局部有形有征的病症,均属其诊疗范畴;另一方面以“外治法为主要手段”,优先采用丹药敷贴、居家换药等无创方式,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对手术的依赖,减轻患者痛苦。例如针对糖尿病足、褥疮这类常见外科病症,中医通过透皮给药即可促进创面愈合,在该疗效维度上,优于西医仅采用常规输液的单一治疗方式。
不过当前中医外科仍面临许多挑战,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认知误区层面,部分患者甚至业内专家对中医外科疗效存疑;技术断层层面,丹药炼制、特色外治等核心技艺多依赖传统传承,难以规模化复制;推广不足层面,多数机构缺乏系统传播渠道,导致大量潜在患者不了解中医外科的服务方案。
未来,中医外科需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平衡:摈弃门户之见,充分拥抱新科技;在“保持纯正中医思维”的前提下,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精进医术、优化治疗方法,尽量保障患者各项功能健全,让患者疾病痊愈后具备劳动能力,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回归社会,为家庭及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
湖北夏小中医院院长、国家级非遗“夏氏中医外科”传承人 夏文沙
正中脊:聚焦脊柱健康需求
正中脊是一家采用中西医结合模式,聚焦以脊柱侧弯为特色的脊柱专科企业。其品牌创立之初便明确“我是谁”的定位,认为品牌不仅是战术与名称,更承载品牌实力、价值观与愿景。
侯炜琳认为,从社会需求来看,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突出,不良体态是重要诱因与表现形式,该病已成为继肥胖、近视后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且家长认知不足、重视不够易导致病情加重;同时成人脊柱健康问题普遍,颈腰疼痛、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高,脊柱健康服务需求迫切。基于此,正中脊确立“为少年护脊,振国人脊梁”的使命,致力于解决儿童青少年及成人脊柱亚健康与疼痛问题。
![]()
上海正中脊脊柱连锁创始人、复旦EMBA硕士 侯炜琳
结节病的中医应对方案
近些年,人们健康体检意识增强,加之LDCT技术(低剂量螺旋CT,一种专门用于肺部检查的影像学技术)广泛应用,体检人群中“结节”检出率呈大幅上升趋势,“结节”在体检报告中出现频率提高,部分人群因担忧结节与癌变、肿瘤相关产生焦虑情绪。
据2024年慈民健康数据显示,肺结节检出率为59.3%、乳腺结节为30.4%、甲状腺结节超50%,相关临床需求较为迫切。今年5月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刘子星团队基于“诊断性治疗”核心医学理论,首次推出结节中医外治疗方案,同时依托中医技术推进相关特色诊疗项目;目前该团队已获得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及欧盟地区的2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所涉技术包含“力热耦合”核心技术,且配套有智能中医治疗设备。
该结节中医外治疗方案采用纯中药配方,借助全自动智能化设备实现一键启动与全程自动监控,目前已在多家专业机构的多个相关服务领域落地应用。
![]()
北京新汉方健康产业总经理 刘子星
中医外治的挑战与突围之法
2009年,毛平辉创办以颈肩腰腿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外治型中医馆。彼时,纯外治中医馆较为稀缺,公众多将“外治”等同于保健服务,尚未认可其健康干预的核心价值。
如今外治市场虽有改善,在他看来,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认知与市场层面,“重内轻外”“药高于术”观念普遍,外治法被误作辅助手段,价值低估导致收费困难、挫伤从业者积极性,且养生行业滥用其概念、操作不规范,进一步透支公众信任;二是传承与教育层面,传统师徒传承模式萎缩,技艺面临失传,学院教育重理论轻实操,学生难具备临床能力,外治流派也在快速消亡;三是医保与规范层面,诸多外治项目未入医保或报销比例低,限制技术应用,外治医生执业身份、权限不清晰,高风险技术易引发纠纷致医生保守,标准化管理与外治个性化需求的矛盾也待破解;四是人才发展层面,从业者因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体力消耗大,职业成就感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且外治医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但回报低,难吸引年轻人,同时缺乏优质继续教育与学术交流平台,从业者技术提升遇瓶颈。
破局需从五方面发力:理念层面,需重塑外治的认知与价值:对内明确外治的独立治疗体系属性、挖掘其理论根基;对外科普外治的治病原理,以区分“按摩保健”,并通过可量化的疗效数据、完善的病案随访系统,打造“疗效话语权”;技术上,传承专家“心法”并将“手法”标准化,结合X光、红外热成像等现代科技提升辨证精准度,聚焦疼痛管理等领域建立口碑;市场模式上,将时间收费改为疗效/方案收费,公示医生信息,联合提供运动康复服务、开发家用产品构建健康管理生态,打造特色外治品牌;人才上,推行“高校基础教育+名医工作室师承”模式,用VR/AR模拟临床场景辅助教学,同时设立职称晋升体系并与薪酬挂钩,举办行业赛事表彰优秀医生,提升从业者荣誉感;政策层面,建议由行业联盟或头部医馆收集临床数据、证明外治法的优势,推动外治项目(如铺灸)纳入医保,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供专业意见助力外治管理办法完善。中医外治需多方合力实现“价值升级”,从业者也需在传承中创新。
![]()
武汉国针堂中医连锁创始人、从事中医骨科临床20余年 毛平辉
中医视角下的药食同源抗肥胖
中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宋元时期着眼于脾虚与痰湿深化研究,明清时期进一步拓展至脾肾功能、痰瘀关联,近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形成了完整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肥胖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代谢”,药食同源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生理规律显示,20岁后人体基础代谢率每十年下降2%-3%,中年后因肌肉流失,这一下降趋势更明显;当前中国肥胖相关代谢综合征患者已超4.5亿,催生了庞大的健康管理需求。
因此,药食同源类产品不断进入大众视野。当前,药食同源干预肥胖领域呈现四大趋势:一是从传统经验向科学验证转型,山楂、茯苓、荷叶等38种药食同源食材成为核心原料,可发挥“碳水阻断、燃脂加速”等作用;二是食材复合配伍成主流,通过“1+1>2”的协同效应提升干预效果;三是产品形态向“食品化、零食化”升级,代餐、膏方等品类兼顾便捷性与适口性;四是功效聚焦“体重管理”——减肥、塑形是核心卖点,“提高代谢”的认知已成为行业共识。
![]()
烟台韩康中医馆馆长、肥胖病中医专长医师 李中
中医儿科在医馆的价值
在医疗机构以特色专科构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儿科常受到关注——不少机构想布局儿科领域,却对其可行性与操作路径存在顾虑;同时,“流量获取难”“差异化不足”“技术难变现”也是民营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马岳看来,儿科能形成“以儿童带家庭”的流量联动效应——儿童就诊需家属陪同,若儿童健康需求得到满足,陪同家属可能转化为成人科室(如疼痛、理疗)客户,为机构带来增量客流。同时,儿科适合推行会员制,家长对儿童健康关注度高、跟随意愿强,易形成“存量客户”,避免依赖不稳定的“流量客户”。
从市场端看,尽管出生率下降,但家庭对单个儿童的健康重视度提升,且90后、00后家长更倾向选择中医绿色疗法,对西医儿科的“打针、输液、使用抗生素”接受度低,这为中医儿科发展提供了空间;从资质端看,中医儿科对从业者的工龄、职称限制较少,掌握核心技术即可开展服务,突破了西医儿科的资质壁垒。此外,儿童自愈能力强,配合特色技术与手法,可全周期服务覆盖。
![]()
江西宫绣堂儿科建设总经理 马岳
非遗中医儿科的传承之路
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坚守中医理论、儿科诊疗经验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百年来,五代传承人持续精进:第一代创办“天育堂”,并参与组建公立医院;第二代走专科路线,擅长妇科与儿科;第三代作为河南省首位名老中医,擅用儿科散剂,其经验被载录于多部医籍;第四代创新“轻盈点刺技术”,以轻柔手法替代传统的粗暴点刺方式,用于治疗儿科皮科疾病;刘璐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则聚焦过敏性哮喘稳定期调理,通过改善患儿生长发育赢得家长信任,还优化药食剂型的口感,解决儿童服药难题。
传承形式上,“小刘先”打破家族壁垒,开创“社会+家族”双轨模式。自第三代起培养外姓医生,现有多位成长为河南名老中医;同时以通俗化科普、学术会议等传播,用“听众语言”降低理解门槛。
临床中,其优势病种成效显著:除传统中医诊疗外,还教家长推拿手法,用“小磨盘卡住”等形象比喻解释病症,让中医“看得见、摸得着”。
谈及未来,刘璐提出“守得住望闻问切的根,玩得转与时俱进的招”的理念,期待结合AI技术赋能中医人才培养,让这一百年非遗项目在新时代成为年轻人信赖的健康依靠。
![]()
河南新乡小刘先中医院院长、长春中医药大学首位中医儿科学博士 刘璐
黄褐斑的科研与实践
在当前经济形势与医改、医保政策背景下,特色专科与消费医疗项目成为医疗机构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向。
北京慈医堂黄褐斑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96年,位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是全国较早专门研究黄褐斑的专业科研机构,汇集名老专家,独创“六联疗法”,拥有知识产权并自主研发药品,目标是在黄褐斑领域保持全国领先。
在王颖看来,黄褐斑病因包含内因(如内分泌失调、肝郁气滞等)与外因(如暴晒、护肤不当等),其项目可以针对不同病因制定精准方案;患者临床可实现改善效果。
![]()
北京慈医堂黄褐斑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医世家出身 王颖
儿童生长管理的认知与行业难题
当前,儿童生长发育管理行业规范性不足:三甲医院存在体系与执行层面的短板;非医院机构多定位为消费医疗,服务效果有限,家长常反馈“按三甲医院指南治疗无效”“外部机构管理未解决核心问题”。
余如山认为,核心认知需明确两点:一是产品需要对身高有实质帮助的干预方式;二是身高评估须用《传统中华05骨龄标准》,不可用《TW3骨龄标准》(白种人标准),后者易导致骨龄误判,错过干预时机或过度治疗。
尽管行业市场规模较大,但问题突出:中医领域部分机构滥用补阳药,导致儿童身高先涨后降;西医领域过度依赖生长激素(该药物仅2年有效期,单独使用或导致生长放缓);非医疗机构提供的“拉伸”“营养管理”服务多无实效。
![]()
杭州医鹿高董事长、食品与营养管理博士 余如山
买氏非遗中医的传承与 AI 赋能
明末清初,买氏家族迁至河南周口。第一代传承人买庭正学徒期间,得宫廷御医传授外科技法与典籍,秉持“以人为本、悬壶济世”的理念,成为当地名医,奠定了买氏中医的根基。同治五年,第三代买锡冕整理制药经验促规范化,并拒富商厚赠获“世业岐黄”碑;第五代买兰芳时期,买氏中医达巅峰,获“术擅岐黄”匾额及“买氏楼院”,业务覆盖黄淮,楼院运营至1992年因施工拆除。
“买氏楼院”拆除后,第九代传承人买天清携带相关技术进入公立医院工作,1997年调任至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14年,“买氏中医外治法”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2019年,该技艺参与国家“十三五”科技课题,同年启动特色专科建设,并成立甲乳专科。2021年,买氏与十余家医疗单位建“城市服务中心”,后联“馨园中医”以大湾区为试点推专科规范化;今年下半年计划增“卫星店”体系,供培训与产品支持。
此外,针对中医规模化发展中“手法和经验难以复制”的瓶颈,买氏计划于2026年3月上线“中医辅助诊疗AI眼镜”及医案交流平台。
![]()
国家级非遗“买氏中医外治法”第十代传承人 买子滔
直播预约入口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医馆界 ”,作者/医馆界采编部,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编辑|景天 视觉|花椒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