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明意》
温海明 著
孔学堂书局2025年
作者简介
![]()
温海明,字镜天,号合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易学研究中心主任;《孔子研究》副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ICA)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会员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博士(2006);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1999);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1994)。著有《周易明意》《中庸明意》《道德经明意》《坛经明意》《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比较境遇与中国哲学》《儒家实意伦理学》、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 Chinese Philosophy等。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译、解、意三重导读的形式,参考古今大多数《论语》注本和译本,包括英译本以及大量研究著作来解读《论语》的哲学思想,重建儒家哲学。全书基于《论语》哲学的本意深入、系统地建构《论语》以“仁人之意”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并力图论证其跨越时空的思想价值。
作者试图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角度建构现代化的儒学,弘扬中国儒家哲学,进而希望在世界范围内重建起对以《论语》为中心的中国儒学及相关的中国哲学经典、思想和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全书把《论语》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之前的《论语》著作基本上都缺乏明确的意识,没有类似的视野和建构目标。全书既有深刻的学术性,又有较高的可读性,兼顾不同层面读者的需要。
目录
![]()
内文试读
![]()
![]()
林安梧序:诚几惟意、生生不息
林安梧
曾任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创新协同中心杰出海外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鹅湖》主编暨社长,《思与言》主编。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
![]()
![]()
“存在”是中国哲学的底依,这“存在”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的“Being”,而是回到华夏民族的汉语语言学传统来说的,“在”是“从土才声”,说的是草木生长的意思。“存”是“从子从在,土省”,说的是人参赞于“在”,人参赞于天地万物。这可以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是《易经》所说的“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样来说,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其实是所谓的回到存在本身,任由存在而自如其如地生长。
回到存在自身,其实就是“志于道”。“志于道”而“道生之”,“道生之”而“德畜之”﹔如此之德,当为可据,这便是“据于德”。孔子与老子的道理,都回到存在本身来立言。老子重在“回归”,回归天地之位,回归存在本身。孔子重在“启动”,创生人伦天地。儒道本为同源互补,无分轩轾,后学者,强为分裂,殊有不勘者矣!“道”为根源,“德”为本性,如其根源,顺其本性,斯为道德也。天地有道,人间有德,道德原来离不开天地的生长,天地的生长离不开人的参赞化育。
总的说,就在天地万物之间,就在生活世界之中,绿树青山,鸢飞鱼跃,人伦孝悌,就在此中如如孳息着。这么说着,会把它归到这是《易经》的传统,也让人联想起柏格 森(Henri Bergson)的《创造的进化》,怀特海(A. Whitehead)的《过程与实在》,不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中国的哲学家便将这些连结在一起。方东美、熊十力、唐君毅,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上,都有着耀眼的光辉。
但“存在即是生成”(Being is becoming),在西方哲学毕竟不是主流,它很快又被导引到另外的存在问题上去,为这里的“生成”若不是如《中庸》《易经》之所说,便无法进到“生生之源”。无法进到生生之源,它便立不住,也就转而他途了。要真能回到“存在”本身,不只是海德格尔意义的,而是老子、孔子意义的,是中国古来六经传统意义的,这便是所谓的“默契道妙”。
“默契道妙”不是西方哲学所说的神秘主义,而是古来《易经》传统所说的“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这说的是气的妙运造化,这说的是“天地变化,草木蕃”,这说的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整个中国哲学的基底,是回到存在本身。存在者,大道也。大道者,天地人交与参赞而无分别之总体根源也。大道如斯,人生其中,人乃最重要的触动点;自然气化,人参赞之,生生之,续成之,所以广其生,大其业也。
大道开显,“诚无为,几善恶”也,诚本无为,几有善恶,诚者实也,诚而实之,此纯粹之意也。“意”“念”两字对比,“意”是纯粹的指向,而“念”是于外在对象有所“涉着”之谓也。大道开显,必在于“意”,意必落实,而有“象”存焉。“道显为象,象以为形,言以定形”,这是我在《道言论》八句中的前三句,这便是我所说的“存有三态论”,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而存有的执定也。这里说的“存有的根源”就是“道”,“道”本无言,而此是一切言说的原初点,“道”之初几而为“意”,“意”之显而为“象”,这便是“存有的开显”,结象成“形”,名言概念加之,“言”以定焉,“存有的执定”就因此而确定了。
就此而论,“道”是“隐而未显”,“意”是“显而未分”,“象”是“分而未定”,“形”是“定而未执”,而“言”是“执之已矣”。“道、意、象、形、言”的存有开显五阶结构,与“隐、显、分、定、执”的心意之几五阶开展是相互呼应的。这刚好可以解决长久以来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道、一、二、三、万物”的难题。“道”说的是“根源性”,“一”说的是“总体性”,“二”说的是“对偶性”,“三”说的是“对象化”,“物”说的是“对象物”。这样就把“存有的开显”历程阐述清楚了。
最近,捧读温海明教授的《论语明意》,他大力地阐扬了“意本体”论。他把这“意”字,提到了“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的高度,置之于中西比较哲学对话语境,意图揭示古代圣哲智慧是不离伦常日用的,不离生活世界的。在话语的诸多交涉之中,他努力地在西方学术话语、中国古代经典汉语、中国现代生活话语三者中,取证多方,沟通糅合,提出了他自己的“意本体”论。
当然,这“意”不只是“意念”之“意”,也不只是“意志”之“意”,而是上升到“诚无为,几善恶”的“诚、几”之“意”,这是不容易说明白的。它之所以不容易说明白,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可以对象化去说的对象,而是作为一切可以被说清楚的对象的本源初几。这与我所提出的存有三态论,“道、意、象、形、言”的诠释学五阶论,是可以相互发明的,我读了之后,大有深获我心之感。论虽有别,意乃相通,通同于道也。
温海明教授对于“理、心、意”三者的思考深入,大有“摄理归心,还心于意”的趋向。“理”说的是“客观法则性”,“心”说的是“内在主体性”,而“意”则说的是“纯粹的意向性”。这可说是从朱子学,到阳明学,到蕺山学的发展,也可以视作宋明理学发展最为深层内在的轨迹。朱子主张“性即理”,心性为二;阳明主张“心即理”,心性为一;这个内在精神史的发展,必须到刘蕺山指出“意是心之所存,非心之所发”,才算是极致。这时的“意”已经不只是“心性论”的论题,而且是本体论,宇宙论的造化之几了,“意”可以说是“通神之意”了。“意者,明道之意也;意者,道明之意也”,两相回环,环抱为一也。温海明教授的“意本论”我以为是深有得于刘蕺山哲学所主张的“善的纯粹意向性”者也。
学问者,博学之、审问之也;思辨者,慎思之、明辨之也。由此“学、问、思、辨”,必然笃实于行;努力地学、问、思、辨,就是笃行。笃行是不离学问思辨的,学问思辨是不离笃行的,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理论不离实践,实践不离理论,而且真正的理论是很具动能的实践的,真正的实践是很具深层的理论的。不理解“实践很理论,理论很实践”则不足以理解《中庸》所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真切处。
在这“学、问、思、辨、行”过程里,学问或有得于“朋友讲习”者,或有得于“深造自得”者。没有朋友讲习,便很难深造自得,没有深造自得,只是努力于朋友讲习,其实也无多大益处。《论语明意》一书所呈现出来的,既有朋友讲习处,也有深造自得处。书中取证,多来自讲习,这里所说的讲习,不只在课堂,不只在当代,而且回溯到了近现代和古代。更为可贵的是,不只是在汉字文化圈,他还扩及了多数境外学者,中西辉映。这本书的视域是宽广的、观点是多元的,观点互视、视域融合,这也是做学问所最当行的。能够在一本书里,呈现出这么丰富多样的内容,是十分难得的。
《论语明意》就要出版了,温海明教授要我说几句话,我仔细阅读,想了想,逡巡多时,思量很久,提笔写来,却有快然不可以已者。不错,进到21世纪了,中国哲学的话语在当代也该有些学术转型了,而这必须下真实功夫。当然,转型不会马上就成其大功,转型必须经由几代人的努力,才会生发出茁壮的苗芽来,发荣滋长,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插花”最为容易,“种植盆栽”已为不易,而“育树成林”则更为艰难。《论语明意》之作,非插花之作也,非种植盆栽之作也,乃有意于“育树成林”者,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意”本体论者,“诚神几”之教也。学问者,诚几惟意也,厚德载物也,生生不息也,是为序焉!
刘强序:“意”的回溯与周流
刘强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孔学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
温海明教授的大著《论语明意》即将付梓,承其美意,聊叙拜读之心得如下。
先说作者学术之宗旨,或可曰“道意之辨”。
如所周知,“道”作为一哲学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位极荣宠,“莫之与京”。不仅儒、道、佛三教之精义,须赖此一“道”字以光以明,即诸子百家之思想,亦莫不借此一“道”字以大以彰。“道”之为物,与西方文化之“逻各斯”和印度文化之“梵”差可仿佛,三者皆具本源性、语言性、规律性等内涵。至于儒、道、佛三家义理之所本,则又有分判:儒家以“仁”为本,道家以“无”为本,佛家以“空”为本,亦可谓各有宗旨,衢路分明。历来欲会通三教之大德硕儒,多以“中”字弥缝三教,曰中道、曰中庸、曰中观,庶可舍筏登岸,殊途同归。
反观儒学内部,向有理本、气本、性本、心本等多种本体论言说,晚近又有学者提出“情本”“仁本”之论,虽胜场各擅,亦莫衷一是。本谓此中胜义已尽,不意近年温海明异军突起,于“道”之外,特拈出一个“意”字,创为“意本论”之新说,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揆其理路,盖以“道”“意”之间,原本不二,经典所载之“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须由诉诸“言”而又不执着于“言”之“意”来疏通和解会。故“道”不唯离不开“意”,甚至“意”亦可成为一本体性概念,有着超越“情本论”“理本论”之上的哲学阐释价值,此即所谓“意本论”哲学。
“意”作为一哲学范畴,是否能上升到与“道”同参的本体论高度,或许还可商榷,但海明兄在“言意之辨”外,又提出一“道意之辨”,其问题意识极为敏锐,理论勇气亦足可敬佩。须知“言意之辨”,乃儒道两家共同“话头”,如《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子》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又同书《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凡此种种,读者早已耳熟能详。
然而,正如王弼在“言”“意”之间,插入一个“象”字,称“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遂使“言意之辨”更趋精密和完备一样。海明兄此番“寄言出意”,将本属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的“意”,从“形下之器”向上拔高一层,使与“形上之道”遥契互参甚至等量齐观,从而在“义理学的诠释学”层面,赋予“意”以近乎本体论的诠释学功能——此一番用心良苦的“理论经营”,对于中国哲学的本位话语转换和本土理论建构,或真能收“嘘枯吹生”“夺胎换骨”之效,亦未可知也。
次说作者撰述之特色,或可曰“明意之辨”。
温海明是我同辈学者中,具有打通三教、融汇中西之强烈问题意识和学术抱负者。多年来,他以“著论”和“注经”相结合的方式,苦心孤诣,盈科后进,步步为营,陆续写出《周易明意》《道德经明意》《坛经明意》《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中庸明意》《传习录明意》等六部大书,加上这部数十万言的《论语明意》,庶几完成了其“意本论哲学”的体系建构。其学出入中西,调和古今,会通三教,虽立足比较哲学之视野,而不失中国文化之本位与殊趣,故颇能开新而返本,辨异而玄同。
所谓“明意之辨”,盖指人名与书名之辨。温海明本是作者姓名,然其取一“明”字以为学,遂使“声色大开”,境界全出。其在《周易明意·后记》中云:“从入哲学门始,就发心要明白解读《周易》,并依托卦爻辞建构一个哲学思想系统。”据此可知,其早期“明解”之谓,既秉承“明白解经”之初心,亦含“海明解经”之隐语,机带双敲,一语双关,不无“姓名学”之谐趣。
不过,其2015年开启的“周易明解”微信群,还只是“明解”而非“明意”。迨及2019年《周易明意》出版,作者以“明译”“明解”“明意”三纲,诠释《周易》经传义旨,又以“意本形上学”“意本创生论”“意本认识论”“意本相容论”“意本感通论”“意本心通物论”“意本伦理学”“意本动机论”“意本政治哲学”九目,推明“易学与哲学”之关系,才正式建构了以“意本论”为旨归的“周易哲学”,此即所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人天之意”。
同年出版的《道德经明意》,又将道家哲学的“意本论”建构提上日程,作者别出心裁地提出“十玄意门”,即万物之意、创生之意、道意之意、意会之意、时间之意、反弱之意、意物之意、反身之意、无欲之意、无为之意,并以一言以蔽之,曰:“自然之意”。其注例虽有微调,分“译”“注”“明意”三部分,而大体结构则一仍其旧。
时隔两年,《坛经明意》(2021)出版,此书对肇始于胡适的“《坛经》虚无主义”和“六祖虚无主义”,予以迎头痛击,正本清源,鞭辟入里,读来令人神旺。作者以“空有之意”概括“《坛经》哲学”,又以“空有顿悟观”“意转万物观”“意量无待观”“自力开悟观”“心开意悟观”“体用一如观”“此即彼岸观”“心(意)佛融通观”等八端诠释之,左右逢源,收放自如,成功建构了自傅伟勋以来的“现代化意义的中国禅”。此书“导论”对于“禅意”的解读尤为精彩。
禅意就是空有之意,也是无意之意。领悟禅意,就是意识到空有之意生于身,此“意生身”之谓,此意“空”则不坏,“有”则非坏不可。……佛意本无,悟者自有阶级,必有分别。所有二分,皆意会之二法,非本体之有二。悟必因心,必由意会,会通我法,言语皆表,本意不言。既然融贯物我,必然无法用分别对待的文字表达本体性的不二状态。
此一段解读,不唯可作为其“意本论”哲学之注脚,更可见“明意”云者,非仅语词话术之游戏,实含“明心见性”之“明察”“明了”“明觉”“明照”“明诚”之意也。其在《坛经明意·后记》中云:
我觉得自己运思的“明意”,其实如若无意,本来无意为之,而天意生成“明意”,随着“明意”生成的一切,随时烟消云散,好比洛城写作“明意”的时光,如今也如烟云,当时既然可以空掉一切有,如今一切明意也皆可如暗意,明而暗之,有而空之。
至此,作者已完成儒、道、佛(禅)三教三经的“意本论”哲学建构,“明意”二字也成为一学术话语,甚至一学术品牌,成了温海明的身份标识。就我狭见所及,能将人名与书名,巧妙绾合,互文见义,且在“意”之统领下,抉发出如此丰富多元的概念群和范畴库(如“意念”“意识”“意涵”“意趣”“意境”“意向”“意旨”“意能”“意量”等),并借以支援其学说,加持其理论,一“意”孤行且一以贯之者,环顾海内外,真是“多乎哉?不多也”!此又可见海明兄愿力之广大,用力之精勤,学力之深厚,心力之诚笃,几乎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读其书,思其论,想其人,每令人有河伯临海、望洋兴叹之感。
三说《论语明意》之特色,或可曰“仁意之辨”。
所谓“仁意之辨”,实则即“仁本”还是“意本”的反诘和追问。窃以为,就诠释的有效性而言,以“意本论”建构《论语》哲学,难度和风险远比《周易》《道德经》和《坛经》为大。盖《论语》中“仁”字凡109见,“意”字则仅一见,比例太过悬殊。且《子罕》篇仅有的一例正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何晏《论语集解》称:“以道为度,故不任意也。”此亦可谓何晏的“道意之辨”,似乎构成了对本书作者的善意提醒和微妙反讽。
换言之,以“意本论”来解读《论语》或者孔子哲学,是否可行或可通,显然还有讨论空间。如果说《周易》《道德经》是圣人通过“人天之意”和“自然之意”构筑自然视域,那么《论语》就是圣人通过“仁人之意”构筑自己与他人的社会视域,这种“仁人之意”可以切入无限广阔和深远的社会历史领域。此书从“仁人之意”的角度延伸展开《道德经明意》的“自然之意”,让《周易明意》“人天之意”的智慧持续发动。
尽管“以意解仁”似有“增字解经”之嫌——尤其是,当我读到作者径直将“仁人之意”植入对《论语》章句的翻译中,不免时感吃惊和错愕——但是,倘若转换一种思路,以现代意义的经典诠释学视之,则作者对“仁人之意”的近乎显微镜般的“内向化”“结构性”解读,又的确不无“心理学透视”和“现象学还原”的诠释效能。欲充分理解作者的撰述宗旨和诠释理路,本书《导论》不可不读。作者说:
黑格尔的对儒家哲学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宣判了《论语》之哲学的死刑,让很多人以为《论语》没有哲学,至少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原因是因为《论语》“不具备严谨逻辑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要回应和建构《论语》的“仁人之意”意本论哲学,说明以《论语》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本来就“具备严谨逻辑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浅表化误读积弊甚久,贻害无穷,凡对中国文化主体性之失落有所觉察者莫不嗤之以鼻。然而,如何在确立中国哲学合法性和自洽性的过程中,既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又不至仰人鼻息、削足适履?又实在是知易行难,过犹不及。就此而言,本书作者秉持为中国哲学正名,且为儒家哲学“一洗沉冤”的抱负从事《论语》意本论之哲学建构,仅此一点,已足够令人肃然生敬;而作者从“天—孝—礼—仁—学—知—政—命”八个维度解释“先天境界”的“仁人之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天意—意生、孝意—意能、礼意—意向、仁意—意缘、学意—意识、知意—意行、政意—意量、命意—意境”的“范畴库”推衍,别出心裁,自成体系,就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又称:
“意”是从“仁人之意”的角度出发,建构意本论哲学系统,既是对孔子哲学思想的继承,又是其思想的当代发展。该部分有如下几个特点:突出说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可以理解为“仁人之意”,与“仁”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接近;突出意本论意义上的“意”,适机运用关键词如意向、意能、意量等概念来建构意本论;建构意哲学,即通过与西方哲学中的心灵哲学、现象学、过程哲学等哲学思想对话和比较建构“仁人之意”意本论,在中西比较的哲学视域当中建构“意本论”的儒家哲学思想,展现儒家传统哲学的当代形态。应该说圣学血脉本来超言绝相,作者希望通过“仁人之意”与孔子心心相印,展开孔门心法的当世版本,让更多人成为孔门心法的传人和使者。
可以说,作者既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来建构“意本论”的《论语》哲学,又是站在整个《论语》诠释史的立场,来完成孔子“仁学”的当代诠释,尽管彻底避免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以西释中”和“以今律古”并不容易,但如此纵横交织、一体两维的思想推明和学术勘探,不能说不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然,要想充分把握本书的思想脉络,还须对温海明教授的其他“明意”系列著作有一初步了解。比如,作者正是借助《周易明意》“后天八卦”之逻辑,来说明《论语明意》“仁人之意”之“后天八论”的,如果对其“缘—识—向—境—能—生—行—量”的“人天之意”一无所知,也就难以契入对孔子“天—孝—礼—仁—学—知—政—命”八个维度的“先天境界”的整体把握。我在写作此文时,每有疑窦,便不时翻阅作者过往赠书,甚至以微信咨询,以便探其初心,明其理路,通其意脉,感其志向,心摹手追之下,温故知新,获益良多。
《说文解字》释“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又《说文解字》释“志”:“志,意也。从心,之声。”要言之,“意”者,心音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孟子又尝论仁,曰:“仁,人心也。”是知仁意、志意,无非人之心意也。孟子说《诗》,有“以意逆志”之训;吾辈“以意逆仁”,有何不可?又,古人论文,固重“载道”“明道”,亦常标“以意为主”。论诗衡文如此,哲学之阐释何必不然。海明兄大才,其“明意”诸作,正当作如是观。作为朋友,我固“卑之无甚高论”,唯“乐观其成”而已矣。
原载:儒家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