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故意网贷赖账100万,6家催收公司看到后表示:这账收不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一个欠了一百万网贷的中年男人,怎么可能让六家催收公司全军覆没?”
刘强,41岁,人人眼里的“老赖”。
他靠着一套匪夷所思的手段,硬生生把六家催收公司拖进死局。
电话打不通,上门扑空,连起诉都成了摆设。
可真正让所有人毛骨悚然的,是那一天会议室里的一幕:
当一个牛皮纸袋和一只小小的U盘摆上桌,六家公司的负责人全都脸色骤变,惊恐大喊——
“这账……收不了!”
刘强究竟掌握了什么底牌?
一个债务人,怎么能让整个行业噤声?




01
“这个客户,怕是全国催收公司见了都得头疼。”
在华东金融服务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经理陈浩把一摞资料“啪”地拍在桌子上。文件袋里的字迹鲜红,贷款金额一栏清清楚楚写着:1000000。
这是公司今年遇到的最大一笔“赖账案子”。
借款人名叫刘强,42岁,户籍在南方某三线城市,普通工薪家庭出身。
可在过去一年,他通过十几家网贷平台和中小金融公司,连续申请贷款,累计金额高达百万。
更离谱的是——
第一笔贷款到期后,他开始“以贷养贷”,拆东墙补西墙,硬是拖了几个月。
等到资金链彻底断裂,他干脆断掉所有联系方式,手机关机,连微信都注销,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公司内部的风控系统给出的结论是:恶意逃废债,高风险客户。
按照常规程序,华东金融的催收组先行介入。
工作人员一天打二三十个电话,结果要么提示“已关机”,要么直接转到空号。
陈浩皱眉:“不对劲,这人不是单纯赖账,他是专业的。”
调查员继续深挖,发现刘强名下有两个手机号,一张登记在自己名下,一张登记在远房亲戚名下。可两张卡都早在一个月前注销。
电话催收这条路,彻底断了。
公司决定升级为上门催收。
两名催收员驱车五百公里,来到刘强租住过的小区。
结果保安摇头:“他半年前就退租了,房子也早租给别人了。”
邻居倒是提供了点信息:刘强走得匆忙,家具没带,连水电都没结清。有人见他拖着行李,深夜上了陌生车,之后就再也没露面。
催收员回来报告:“人不在这儿,房子也找不到,线索中断。”
陈浩脸色更沉:“这家伙是有预谋的。”
金融公司继续往下查,试图从刘强的工作单位突破。
他曾在一家建材公司担任采购经理,月薪八千左右。可当催收员上门核实时,HR冷冷一句:“他早就辞职了,社保也停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刘强在离职时居然申请了“失业补助”,账户上每月还能领一笔补贴。
换句话说——他现在不仅没了固定工作,还让自己披上了“弱势群体”的外衣。
会议室里,几位负责人交换眼神,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人,不是普通赖账,而是蓄意规避。”
资料显示,刘强并不是因为突发疾病或意外失业导致还不上钱,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没有偿还能力的人”。
电话打不通、住处查不到、单位辞职、社保停缴……
所有的痕迹都在提醒借贷公司:这是一场精心布置的“消失术”。
如果只是几万、十几万的坏账,公司完全能消化。
但刘强这笔账,总额高达一百万,而且涉及到多个借贷平台。
“如果收不回来,至少要损失三十万。”财务主管脸色铁青。
更糟糕的是,这类案件一旦处理不当,还会带来连锁反应——其他借款人看到有人恶意赖账成功,可能会跟风模仿,到时候损失成倍放大。
陈浩重重拍了一下桌子:“这笔账,必须盯死!”
经过内部评估,华东金融决定将刘强的案子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催收公司。
这是行业常见做法。专业催收公司有更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可以追踪债务人行踪,甚至在法律框架下施加更大压力。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决定,竟然成了整个故事的开端。
几天后,第一家催收公司上门。
十天过去,反馈只有两个字:“无果。”




第二家催收公司接手,依旧找不到人。
第三家催收公司尝试通过刘强的亲友入手,却发现他早已与大部分亲戚断绝往来。
消息一传回华东金融,整个会议室陷入沉默。
“不会吧,六家公司都收不了?”有人半开玩笑,却没人笑得出来。
陈浩盯着桌上的合同,心里第一次涌起不安:
“这不是赖账,而是一场博弈。”
02
“刘强在吗?我们是银丰催收公司的人。”
四月初,第一批催收员登上刘强老家的门口。小镇上的灰砖小楼,铁门生锈,院子里荒草丛生。
邻居探出头,好奇地问:“你们找刘强?他很久不住这儿了,去年冬天就搬走了。”
催收员拿出照片确认,邻居摆手:“没错,就是他,搬得急,连锅碗瓢盆都没拿全,听说是去城里打工了。”
电话打不通,老家没影子。第一家公司追踪一周,交回的报告只有两个字——无果。
华东金融不甘心,立刻把案子转交给第二家催收公司。
这家公司经验更足,雇佣了几名专门“蹲守”的人员,在刘强曾经租住的城中村徘徊守候。
结果,他们只打听到一句话:
“他搬走的时候天都黑了,拖着两个大行李箱,坐上一辆牌照不清的面包车。”
除此之外,再无踪影。
队员无奈地在汇报中写下:“目标具备极强反侦察意识,故意规避线索。”
第三家公司决定从刘强的社会关系下手。
他们找到了刘强曾经的同事——建材公司仓库管理员老吴。
老吴叹气:“刘强啊,那人嘴皮子利索,人缘一般般。干得挺好,突然就辞职了,啥也没说,走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句‘该歇了’。”
追问有没有听说过他现在在哪儿,老吴摇头:“没,他连微信都删了,电话也停机。我们同事群里有人试过找他,全是石沉大海。”
报告上写:“目标切断所有工作关系,社会面联系稀薄。”
第四家公司决定绕过工作,直接找亲友。
然而调查一圈才发现,刘强和家里早已不走动。
一个远房表弟冷笑:“他?那人欠了一屁股债,连老娘的养老钱都敢动,你们要是真找到他,告诉我一声,我也要算账!”
另一位亲戚更直白:“刘强这人心狠。三年前借钱不还,整个家族都和他断绝来往了。”
报告结论:“亲友关系破裂,无法施压。”
第五家公司尝试通过法律威慑。律师函、催告书、上门贴告示……全数发出。
可一周过去,没有任何回应。
法院立案材料准备中,流程极慢。刘强的态度依旧冷漠,完全无视一切。
陈浩在会议室里捏着眉心,感觉这场追债已经成了一场无声的拉锯战。
第六家公司派出的队员经验最老到,他们直接锁定了刘强可能的资金流向。
果然,在刘强的名下银行卡里几乎没有流水,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痕迹:
一笔2000元的收入,备注“旧电脑”;
一笔3000元的转账,备注“咨询费”;
还有几笔金额不大的“红包收款”,都来自陌生账户。
“这些钱,像是刻意打散的收入。”催收队长得出结论,“他不是没钱,而是藏得深。”
进一步追查却发现,这些转账账号大多是临时注册的,很快注销,追踪到此为止。
六家公司接力,最终都陷入僵局。
“六家公司,全败。”
华东金融的会议室里,气氛凝固。墙上的钟滴答作响,像是敲在每个人心口。
一位主管苦笑:“这人像是专门研究过我们行业的弱点,知道怎么应对每一步。”
另一人叹气:“他就是在玩‘失踪术’,硬拖时间。可问题是,一百万的窟窿,公司顶不住。”

经理陈浩捏着那份厚厚的失败报告,心里一阵发冷。
这不是一桩普通赖账,而是一场精心筹划的对抗。
而他们,还不知道刘强下一步会做什么。
03
“他不是在躲,而是在算计。”




陈浩盯着投影上的一张截图,眉头皱得死紧。

那是调查员从支付平台后台截下来的数据:刘强的账户流水极少,但有一连串神秘的小额转账。金额不大——有的是200元,有的是500元,偶尔会冒出一笔三千。
备注全是模糊的字眼:“咨询”“旧货”“补贴”,甚至还有“朋友情义”。

正常人用不着这样“零敲碎打”,但刘强偏偏这么做。
六家催收公司都查过他的现实情况。
调查员的报告写得清清楚楚:
穿旧运动服,骑一辆老掉牙的电动车;
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廉价出租屋,月租只要600元;
每天买两荤一素的盒饭,甚至偶尔去救济站蹭饭。
“他在伪装。”陈浩冷冷开口。
普通赖账人,往往会心虚躲债,刘强却主动营造出“穷困潦倒”的假象。所有催收员见到他,第一眼的感觉就是:这个人没钱。
可所有人心里都清楚——一百万资金,不可能凭空消失。
调查继续深入。
催收队员发现,刘强的微信和支付宝账户频繁出现收款码,而这些转账人身份模糊,账号注册后不久便销毁。
“他可能在利用地下网络洗钱。”有人提出猜测。
陈浩心头一震。
如果属实,那说明刘强背后有人在帮他操作。普通人哪懂得这么高明的“资金规避”?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刘强开始反制。
五月初,第三家催收公司的队员在他出租屋楼下蹲守。结果第二天,微博上突然出现一条帖子:
“某公司雇佣社会人员非法骚扰普通公民,半夜堵门,严重侵犯隐私。”
配图正是两名催收员在楼下抽烟的背影,拍得清清楚楚。
帖子很快被转发,评论区充斥着骂声。
“现在网贷公司这么嚣张?”
“穷人还不起钱,就能随便欺负吗?”
催收公司被迫收队。
“这是他放的消息!”陈浩咬牙。
刘强不但懂得隐藏,还懂得利用舆论保护自己。
六月初,另一家催收公司试图通过法院走法律程序,结果刘强主动出面。
他在法庭上义正辞严:“我并非不愿还款,而是因为失业导致无力偿还。我会积极协商,但拒绝暴力催收!”
他当庭提交了一堆材料:失业证明、社区开具的低保申请、医院的体检报告,甚至还有心理医生的诊断书——“患者有焦虑倾向,不宜过度刺激”。
这些材料真假参半,却足以让法官心生疑虑。
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这人太精。”法务负责人低声说。
就在所有人以为刘强只是赖账高手时,一条意外的线索出现了。
第六家公司调查员在他的一次支付记录中,发现一笔8万元的转账——金额明显高于他平时的“小额”。
收款方是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名字听起来很陌生,可再往下查,却惊讶地发现:这家公司曾是刘强在建材公司时的供应商!
“他在暗地里做生意。”陈浩低声说。
一百万的贷款,或许已经被他用来搭建自己的“小金库”,并通过隐秘渠道赚取利润。
这解释了为什么他能不慌不忙、为什么敢正面应对催收。
催收员注意到,刘强的生活虽然看似清贫,但一些细节露出破绽:
他骑的电动车虽旧,但电池是最新型号的,市面上要两千多;
他穿的衣服虽然旧,却是限量款,二手也得上千;
他租住的房子里,抽屉里竟有一叠未开封的购物卡。
这一切,和所谓的“穷困潦倒”,完全对不上。
“这家伙是故意演戏。”调查员愤愤道。
华东金融内部会议上,气氛越来越沉重。
“我们六家公司加起来,都拿不下一个人。”
“要是传出去,行业里会笑话我们。”
“更可怕的是,其他债务人会效仿他!”
陈浩狠狠一拳砸在桌上:“不行,这事必须查清楚。”
可就在大家焦头烂额的时候,一封匿名邮件出现在财务部的收件箱。
邮件只有一句话:
“你们收不了这账,因为他背后有东西,是你们惹不起的。”
附件是一张模糊的照片,画面里刘强正与一名戴墨镜的男子在茶馆密谈。
众人盯着那张照片,心头一凉。
到底是谁在背后撑着刘强?
一百万的窟窿,已经演变成一场扑朔迷离的风暴。
而这场风暴,远没有结束。
04
盛夏午后,华东金融总部的大会议室里,空调开到最冷,依旧压不住空气里的燥热。六家催收公司的负责人齐聚一堂,桌面上摊着厚厚一叠案卷,全都是关于刘强的。
灯光刺眼,空气沉闷,没人说话,只有墙上的时钟一声一声“哒——哒——”地走着,像是催债的鼓点。
陈浩环视全场,声音突然压低:“六家公司,半年的时间,就被一个人耍得团团转。我们到底在干什么?”
没人敢回话。有人攥着水杯,手心全是汗;有人低头翻资料,却根本看不进去。
“电话打不通,家里人见不到,人脉断光,还能反过来在网上把催收员曝光!”一名负责人忍不住开口,语气夹杂着挫败,“这不是赖账,这是故意跟我们过招!”
“金额是一百万!”另一人重重一拳砸在桌上,“要是收不回来,外界传出去,咱们几家公司还怎么混?别人会说我们连一个普通中年人都收不了债!”
“再拖下去,行业里要跟风。别的债务人一看刘强能赖掉一百万,说不定就全学他了。”
整个会议室里,火气和焦虑交织,所有人都感觉一股说不出的压迫感。
陈浩深吸一口气:“今天,必须拿个结果出来。”
话音刚落,会议室的门被推开,秘书快步走进来,手里抱着一个牛皮纸袋。
“陈经理,这个……刚送到前台,没有寄件人信息。”
所有人同时抬头,目光死死盯住那个纸袋。
陈浩接过纸袋,手心发烫。他慢慢抽出里面的文件,厚厚几张复印件,最上面盖着公章。
目光刚落下去,他整个人一震,脸色瞬间僵住。
“这……这不对劲。”陈浩的声音低哑,像是被人掐住了喉咙。
“什么东西?”有人忍不住凑过去,接过文件看了一眼,脸色也当场变了,猛地把文件摔在桌上。
“怎么会有这种材料?!刘强……他怎么可能和这种地方扯上关系?”
文件里,赫然出现了某个“公益组织”的字样,上面写明刘强曾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并且和某些地方政企合作项目存在联系。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背后可能有人,甚至是“惹不起的人”。
会议室内,一片死寂。
有人额头渗出冷汗,手指死死攥着椅背,发出“咯吱”一声。
有人低声骂:“难怪……难怪这家伙敢这么硬。”
更有人直接把笔折断,声音发抖:“这要是真的,我们碰他就是自找麻烦!”
陈浩的脸色比纸还白,他喃喃自语:“难道……我们一开始就掉进他的局里了?”
全场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可还没等大家缓过神,门口又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前台的小李满头大汗冲进来,怀里抱着一个小纸盒。
“陈经理!刚才又送来一个快递,说是给您的!”
陈浩猛地站起来,声音都变了调:“什么?!又有?”
小李把盒子放在桌上,声音发抖:“这次……里面是个U盘,还有几张复印件。”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眼睛死死盯着那个小盒子。
陈浩咬紧牙关,把U盘插进电脑。文件一打开,屏幕上的内容映入眼帘,他的脸色瞬间煞白,嘴唇直哆嗦。
“这……不可能!”陈浩猛地一声低吼,声音嘶哑,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他整个人僵在原地,手指死死抓着鼠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什么情况?!”有人急忙挤到他身后,目光一落在屏幕上,顿时瞳孔收缩,脸色彻底变形,发出一声尖锐的惊叫:“天啊……这……这我们根本碰不得!”
一瞬间,整个会议室炸开了。
有人猛地把文件扫到地上,纸张散落满地,声音颤抖:“别看了!别看了!这要是传出去,我们全完!”
有人慌乱地收拾东西,椅子被撞翻,发出刺耳的响声。
还有人声音彻底失控:“刘强!他怎么可能拿到这种东西?!这账……这账根本收不了!”
茶杯“哐啷”一声被碰倒,滚烫的茶水洒在地毯上,却没人去管。
会议室里弥漫着彻底的恐惧和混乱。
陈浩额头上的冷汗一滴一滴落下,顺着那份复印件晕开,墨迹化开成一片模糊。
他双眼血红,像是整个人被逼到绝境,喃喃重复着一句话:
“完了……完了……这不是赖账,这是死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