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窗外秋雨连绵,打乱了无数人的出行计划。朋友圈里满是遗憾的叹息,我却在这雨声中想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那句话: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这句话,穿透八十余年时光,在这个被困住的雨天显得格外清晰。
我们总把“学习”供奉在书斋里,却忘了它的最终归宿,始终是烟火人间。
![]()
02
这番感悟,源于假期前与两位朋友的对比。
一位是刚考取CPA证书的学妹,证书到手那一刻,她在朋友圈写道:“终于可以告别学习的苦海了。”
另一位是创业多年的师兄,公司正值转型关键期,国庆七天他报了三个不同领域的短期实训营。
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揭示了我们对“学习”最深的误解:把获取凭证当成了终点,把应对挑战当成了负担。
这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指出的:“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会产生价值。”
![]()
03
观察我们身边那些持续成长的人,他们的学习路径惊人地一致:
在工作中学习——把每个新项目都当作最好的实训场。遇到不懂的,现学现用;遇到挫折,即时调整。这种在压力下的学习,效率是平日的数倍。
在社交中学习——把每次有价值的交谈都变成微型课堂。带着问题去交流,带着思考去倾听,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活词典”。
在困境中学习——把每个意外都视为必修的案例课。计划被打乱时的应急处理,资源不足时的创新破局,这些能力在顺境中永远无法获得。
那位创业的师兄说得透彻:“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用你知道的做成什么。”
![]()
04
更深刻的转变在于认知的升级。
当我们从“知识的收集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学习就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它不再是书架上的装饰,而是工具箱里的利器;
它不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思维的脚手架;
它不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
这场雨让我明白:知识的价值,不在积累的厚度,而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
05
当然,强调“使用”的重要性,并非否定系统读书的价值。
恰恰相反,阅读给予我们思考的框架,而实践则赋予这个框架以生命。
就像在这场秋雨中,书本告诉我们云层形成的原理,而只有走进雨中,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对于被困在室内的我们,这个假期最好的安排或许是:放下书本,开始实践。
从解决一个工作难题开始,从完成一项搁置已久的技能练习开始,甚至从为家人精心准备一顿晚餐开始。
当知识的星光终于照亮生活的道路,你会发现——学习最美的时刻,不是理解了一个理论,而是用这个理论让现实变得更好了一点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