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
《——【·前言·】——》
晚清时期,出了这么一个人物,“狂士怪杰”辜鸿铭。
他在西方拿了十几个博士学位,会说九门外语,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洋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这个开眼看世界的大学者,私底下却有着让人瞠目结舌的癖好——喜欢闻老婆缠过的小脚。这个叫辜鸿铭的“怪人”,到底"狂"在什么哪呢?
![]()
洋博士的中国心
辜鸿铭这个人,出身就不一般。他父亲辜紫云是个有见识的商人,在马来西亚做生意。
辜鸿铭就在那片异国他乡长大,从小接触的都是西方文化和教育。按理说,这样的成长环境,应该把他培养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西化派才对。
可他父亲临终前留下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老爷子拉着儿子的手说:"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像钉子一样扎在了辜鸿铭心里。
![]()
这个在西方教育体系里泡大的年轻人,后来拿下了13个学科的博士学位。
数学、物理、文学、哲学,样样精通。他掌握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马来语等九门外语。
西方的学术圈子里,没人不知道这个黄皮肤的东方学者有多厉害。
可辜鸿铭偏偏不走寻常路。他没有用这一身本事去迎合西方,反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翻译中国典籍上。
![]()
《论语》《中庸》《大学》,这些儒家经典在他笔下变成了优美的英文,流传到欧美各国。
当时西方流行这么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以不看辜鸿铭。"一个学者的影响力能大到这个份上,可见他在文化传播上的贡献有多重要。
他给西方人讲中国文化,讲得头头是道。
那些原本对东方一无所知的洋人,通过他的著作和演讲,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中国文明的深度和广度。辜鸿铭成了一座桥梁,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连接起来。
![]()
“三寸金莲”的执念
就是这么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在婚姻这件事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保守。
28岁那年,辜鸿铭到了该成家的年纪。按照他的学识和眼界,找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女性,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他偏不。他主动提出要娶一个有“三寸金莲”的传统女子。
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落后的审美了,知识分子圈子里,大家都在提倡放足,反对缠足这种陋习。可辜鸿铭就像着了魔一样,非要找个缠过足的女人。
![]()
最后他娶的妻子叫淑姑,一个地地道道的旧式妇女。不识字,不懂外语,除了持家什么也不会。
两个人的精神世界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辜鸿铭跟西方学者谈笑风生,回到家却跟一个连报纸都看不懂的女人生活在一起。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还有个“奇怪”的习惯。
每当写作遇到瓶颈,思路卡住的时候,他就会让淑姑把鞋脱了,凑上去闻那双缠过的小脚。
他说这样能让他找到灵感,让他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这个癖好传出去以后,成了文化圈里的一大“笑谈”。
![]()
一个在西方学术界叱咤风云的大学者,居然靠闻女人的“臭脚”来获得创作灵感。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很多人都看不懂他到底在想什么。
他自己对此毫不避讳,甚至还会在公开场合提起这件事。在他看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什么好遮掩的。
后来淑姑还给他张罗了一件事。那时候辜鸿铭认识了一个日本女人,叫吉田蓉子。两人是在风月场所碰上的。
![]()
淑姑看出丈夫对这个日本女人有意思,主动提出让她进门当小妾。
辜鸿铭也不推辞,就这么把吉田蓉子纳进了家门。他管吉田蓉子叫"安眠药",说跟她在一起能让自己放松。
一个读过那么多书的人,居然还坚持一夫多妻制。他不但自己实践,还公开为这种制度辩护。
他说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才合理,这套理论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年代,简直就是逆流而动。
![]()
辫子风波
辜鸿铭最"狂"的地方,还要数他在革命时期的表现。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全国上下都在剪辫子。
那条象征着满清统治的辫子,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知识分子们争先恐后地把辫子剪掉,表示跟旧时代彻底决裂。
可辜鸿铭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别人都剪了,他不剪。走在大街上,顶着一条长辫子招摇过市。
![]()
路人指指点点,说他是遗老遗少,是保皇党。有人当面嘲笑他,问他为什么还留着这条辫子。
他怎么回答的?他说:"我的辫子在身上,你们的辫子在心里。"这句话够“狂”吧?
他的意思是,你们表面上剪了辫子,骨子里还是奴才思想。我虽然留着辫子,精神上却是自由的。
![]()
这种逻辑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可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简直就是在跟所有人作对。
他不光留辫子,还拼命鼓吹儒家文化,维护传统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礼教,他就站在对立面,说儒家思想才是中国的根本。
在北京大学当教授的时候,他给学生讲课,满口都是忠孝仁义那一套。年轻人都在追求新思想,他却在课堂上讲三纲五常。
![]()
这种固执让他越来越被边缘化。原本还有不少人佩服他的学问,尊重他在文化传播上的贡献。
可他这么一闹,很多人都开始对他敬而远之。他成了一个孤独的斗士,用一个人的力量对抗整个时代的潮流。
他也知道自己在逆流而动,可他就是不肯低头。他觉得西方文明固然先进,可中国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守护传统,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他。这份“狂”劲,既让人佩服,又让人觉得可悲。
![]()
家庭悲剧
辜鸿铭在外面是个大学者,可在家里却是个“失败”的父亲。
他有一个儿子叫辜守庸,还有两个女儿。按理说,以他的学识和地位,应该能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才对。
可事实恰恰相反。辜鸿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传统那一套。儿子不能学新学问,只能读四书五经。
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儒家学者,可那个年代,光靠背诵经典是没用的。辜守庸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非但没成为学者,反而成了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
两个女儿的命运更惨。她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里。
父亲在外面是个风云人物,回家却是个顽固的卫道士。母亲是旧式女人,没受过教育。家里还有个日本小妾,关系复杂得很。
两个女孩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性格变得内向孤僻。
她们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长大后,两人都选择了削发为尼,离开了这个让她们痛苦的家。
辜鸿铭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个走向失败,内心肯定也很痛苦。可他始终不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
他坚持认为传统的家庭教育才是正道,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这种固执最终害了他的孩子。
淑姑先走了。辜鸿铭失去了陪伴多年的妻子,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吉田蓉子后来也离世了。两个女人的相继离开,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痛苦之中。
1928年,71岁的辜鸿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躺在病床上,回想自己的一生,不知道是什么心情。
那些辉煌的成就,那些固执的坚持,那些失败的教育,全都化成了过眼云烟。他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多少人为他送行。
![]()
《——【·结语·】——》
辜鸿铭这个人,真的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
说他好,他确实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让西方世界认识了真正的中国。说他不好,他又固守陈规,反对进步,害了自己的家庭。
他的学识在未来,思想却停在过去,这种撕裂让他成了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黑白,人性也是复杂多面的。
信息来源:
1. 《辜鸿铭传》,黄兴涛著,中华书局
2. 《晚清人物志》,许寿裳编,商务印书馆
3. 《民国学人传记》系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 《辜鸿铭文集》,海南出版社
5.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