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这一天,不仅属于视障群体,也在提醒我们没一个人:守护视力,需防患于未然。而在导致失明的诸多眼病中,有一大类常常被忽视,却直接关乎我们视觉质量最前沿的“防线”——那就是角膜与眼表疾病。
![]()
清晰视界的“第一道镜头”:角膜与眼表
“很多人关心视力,只知道查度数,却忽略了最基础的角膜与眼表健康。”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总院)角膜眼表科副主任任毅开门见山地指出,“如果把眼睛比作一台精密的相机,那么角膜就是相机最外层、最关键的镜头。这个‘镜头’是否透明、光滑,直接决定了成像的清晰度。”
角膜是眼球最前方的透明组织,没有血管,完全依靠泪膜和房水提供营养,它承担了眼睛大部分的屈光力。而“眼表”则是一个更广泛的功能性概念,包括了角膜、结膜、眼睑、泪腺以及泪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稳定的微环境,既是保护眼球的屏障,也是维持清晰视觉的基础。”任毅主任解释道,
泪膜:守护眼表的“三重智能薄膜”
在这个精密系统中,泪膜的作用至关重要。任毅主任形象地说:“健康的泪膜不是一层简单的‘水膜’,它更像一个‘三明治’结构的‘智能保护膜’,由外到内分为三层:
最外层的‘油’(脂质层):由眼睑边缘的睑板腺分泌,像“盖在水面上的油膜”,防止泪液蒸发。
![]()
中间层的‘水’(泪液层):由泪腺分泌,主要负责润滑、冲刷异物和供给氧气。
最内层的‘胶’(黏蛋白层):由结膜杯状细胞分泌,能帮助泪膜紧密地‘粘贴’在光滑的眼表上。”
“这三层结构稳定,才能形成光滑的屈光界面,让我们看得清晰、舒适。任何一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泪膜不稳定,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干眼。”任毅主任强调。
现代人“高发病”:干眼,不只是“眼睛干”
随着电子产品普及、生活节奏加快,干眼已成为一种高发的眼表疾病。任毅主任纠正了一个普遍误区:干眼绝不仅仅是眼睛“发干”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由泪膜稳态失衡引发的多因素疾病,常伴有眼表组织的炎症、损伤及神经异常。
“在门诊,很多患者主诉眼睛干涩、有异物感、烧灼感、畏光、视力波动(一会儿清楚一会儿模糊),甚至莫名其妙流眼泪。这后一点尤其容易被误解——其实这是因为基础泪液不足,眼睛受到刺激后反射性分泌大量泪水,但这些‘泪水’质量很差,锁不住,很快就流走了,无法缓解干涩,属于‘无效流泪’。”
而长期严重的干眼,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持续的炎症会损伤角膜上皮,导致点状角膜炎,甚至形成角膜溃疡、瘢痕,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科学防治:从认知到行动
面对日益高发的角膜及眼表问题,我们应如何科学应对?任毅主任给出了以下建议:
1.识别高危因素,改善用眼习惯:
控制屏幕时间:遵循“20-20-20”法则,即每看屏幕20分钟,向20英尺(约6米)外远眺20秒,并有意识地增加眨眼次数。
优化环境:避免空调、风扇直吹眼睛,在干燥环境中使用加湿器。
谨慎佩戴隐形眼镜:严格控制每日佩戴时长,注意清洁,优先选择高透氧材质。
注意眼部清洁:彻底卸除眼妆,避免睑板腺开口被堵塞。
![]()
2.出现症状,及时科学就医:
“当眼部不适持续存在,切勿自行滥用眼药水。”任毅主任特别提醒,“特别是很多网红眼药水或‘消红血丝’的眼药水,其成分可能含有血管收缩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角结膜炎,加重病情。正确的做法是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专业的眼表综合检查。”
他表示,通常会通过泪液分泌测试、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睑板腺成像等系列检查,精确诊断干眼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抗炎药物、进行睑板腺按摩及热脉动治疗、IPL强脉冲光治疗(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适用)等。
![]()
角膜与眼表疾病,种类繁多,从常见的干眼、结膜炎,到严重的感染性角膜炎、化学伤、角膜变性等,都可能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因此如出现持续干涩、异物感或视物模糊,请尽早就医,避免延误。同时,任毅主任表示,“在国际盲人节,我们想告诉公众——防盲治盲,角膜和眼表是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容易守护的防线。”爱护眼睛,请从关爱角膜与眼表开始,国际盲人节,让我们科学护眼,共同守护好这扇感知世界的清晰窗口,让光明常驻。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不可替代医生诊断与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