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投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开投能源)是武汉市国资委三级子公司。2023年9月,开投能源与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沥青买卖合同,并支付了6382.5万元货款。兜兜转转近两年后,买方终于打开了第三方仓储公司新疆天源油库的油罐,但迎接他们的不是沥青,而是空气和水:一个是空罐,另一个罐子里是水。俨然将一次大额沥青采购演变成令人瞠目的闹剧,暴露出的国资监管漏洞刺痛公众神经。
目前,武汉市国资委高度重视此事,正在设法追回6382.5万元国有资金。
“我们找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沟通不顺畅,6382.5万元是国有资金,公司正在准备报案。”10月13日,开投能源相关负责人对上游新闻记者说。沥青在哪?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未予回应。
销售合同见下:
![]()
双方签订的沥青销售合同。
此事件有以下四方主要关系:
1:武汉开投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2: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
3:新疆巴州天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4:湖北安东尼能源贸易有限公司
经过:武汉开投能源管理有限公司向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采购沥青,并支付了全款,据说沥青存放在新疆巴州天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仓库里。武汉开投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也已经把沥青卖给了湖北安东尼能源贸易有限公司,并收取了履约保证金及首付款。中间过程有点长,也有点扯,历经2年时间,武汉开投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付了款,但是沥青始终没有收到,当然也交付不了,你说咋整。
![]()
![]()
行业人士可以看看这个结构与几个公司背景,可能你就啥都明白啦。再次不多说啦!!
2023年9月14日,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和开投能源签订的F40防水材料用沥青销售合同载明,开投能源在2023年10月26日之前支付6382.5万元,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款到发15000吨沥青。双方约定,货物交易地点是位于新疆巴州的第三方仓储公司新疆天源油库,数量验收按天源油库过磅计量数为准。
转账记录显示,2023年9月21日,开投能源通过企业网银向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对公账户足额支付6382.5万元。![]()
在开投能源和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后一天,开投能源与湖北安东尼能源贸易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向后者提供F40防水材料用沥青,合同总金额6433.5万元,安东尼公司于合同签署当日支付合同总金额20%的履约保证金1286.7万元。此后,安东尼公司又支付了580万元。双方也约定,货物交易地点为新疆天源油库。
开投能源相关负责人介绍,付款前,该公司并未验货,付款后的第六个月才前往天源油库准备将沥青运走。2024年3月,开投能源工作人员前往天源油库提货。天源油库工作人员称,油库被主管部门要求停业没办法提货。开投能源公司人员遂提出,想去查看沥青在不在罐里。因沥青的特殊性,无法通过肉眼看见罐里是否装有沥青。于是天源油库工作人员拿出仪器往罐里伸,仪器下落一段距离后便不再下降。“仪器下落一点点距离后就不下落了,我们就以为罐子里装得有沥青。”开投能源相关负责人说到。
不过,开投能源工作人员感觉还是不太放心,又要求天源油库提供沥青入库单,随后天源油库提供了一份《新疆巴州天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沥青入库统计表》。该表显示,2023年9月15日当天,一共有72车次送货到该油库,送货单位为大连保税区宝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开投能源的会议纪要显示,2024年8月,该公司再次派人前往天源油库提货未能如愿,原因照旧,但经天源油库允许,该公司在天源油库安装了摄像头。此后的2024年12月、2025年5月、2025年6月,该公司多次派员前往天源油库提货均无果。
提货提不到,为何不找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帮忙协调?该负责人说,想着沥青在天源油库,油库因停业运不出沥青,找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意义不大,就一次没找过。
随后,开投能源在武汉市江岸区法院起诉天源油库,目的是想提货。2025年8月,江岸区法院法官、天源油库所在地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开投能源工作人员、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共同打开天源油库装沥青的两个油罐,结果令人震惊——8月13日,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出具的SGS报告显示,605,105。
![]()
现场检验结果显示,605。
以上信息来源于:上游新闻
欢迎讨论.....
事件核心风险点剖析
本次事件的本质是一场因供应链全程风控缺失而导致的重大国有资产损失。风险并非在单一环节爆发,而是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的整个链条上全面失守。
一、 交易前尽职调查的严重缺失(风险预防层面)
对交易对手调查流于形式:
风险点: 开投能源作为买方,仅看到“中石化”的品牌光环,但对交易实体“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的具体背景、经营状况、商业信誉及历史纠纷缺乏深入的尽职调查。在复杂的国企体系中,三级、四级公司独立运作,其风险状况可能与集团总部相去甚远。
点评: 尽职调查不应止于“看牌子”,而应深入“查底子”。包括但不限于:对方的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财务审计报告、涉诉记录、行业口碑、以及过往类似交易的真实履约记录。此次交易很可能存在“影子公司”或“通道业务”的嫌疑,但开投能源未做识别。
对供应链关键节点——仓储方调查空白:
风险点: 合同约定货物存放于第三方仓库“新疆天源油库”。开投能源在付款前,并未对该仓库的资质、产权关系、经营状态、管理水平及是否存在抵押、查封等法律风险进行核实。
点评: 在大宗商品仓单贸易中,“认库”比“认人”有时更重要。一个可靠的、独立的第三方仓库是货物安全的核心保障。事后证明,该油库不仅经营异常(被要求停业),其提供的入库单也涉嫌伪造,这直接击穿了整个交易的安全底线。
付款条件极度不利:
风险点: 合同约定“款到发15000吨沥青”,这意味着开投能源在未获得任何货物所有权凭证(如仓单)的情况下,就支付了100%的货款。这将所有风险完全转移给了买方。
点评: 这是本次事件最致命的错误。标准的供应链金融或大宗贸易中,付款应与货权转移凭证挂钩,例如见到、拿到并核实由权威仓库开出的标准仓单后,再支付大部分款项。100%预付款等于将6382.5万元的主动权拱手让人,将自己置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货权确认机制失效:
风险点: 合同约定“数量验收按天源油库过磅计量数为准”。这只是一个数量确认,而非货权和质量确认。开投能源自始至终未获得油库出具的、以其为存货人或货权人的《仓单》。
点评: 在法律上,仓单是提取货物的凭证,是物权的直接证明。没有仓单,仅凭一份对方提供的“入库统计表”,根本无法证明罐内货物属于开投能源。这使得开投能源对这批“幽灵货物”的物权主张极为困难。
付款后长达六个月未进行实质性核库:
风险点: 2023年9月付款,直到2024年3月才首次前往油库。这期间,货物是否存在、状态如何,完全处于“黑箱”状态。
点评: 对于高价值、易挪用的动产(如沥青),必须建立严格的在库监控机制。付款后应立即(或在约定极短时间内)进行盘库确认,并取得物权证明。六个月的真空期,为对方挪用货物、甚至实施诈骗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验货手段儿戏且缺乏专业性:
风险点: 2024年3月首次验货,仅通过油库工作人员用“仪器”探测,就轻信罐内有货。这种非标准、不可靠的验证方式完全无法作为风控依据。
点评: 专业的核库应包括:① 核对仓单;② 现场测量(如液位计、温度计);③ 第三方公证机构取样化验;④ 检查仓库的进出库记录。仅凭“仪器不下落”就做出判断,暴露了企业内部完全缺乏专业的物流和质检团队。
总评: 此事件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开投能源的整个业务链条,从决策、执行到风控,呈现出一个“不懂业务、不控风险、不负责任”的三不状态。其风控体系形同虚设,将国有资金的安全寄托于交易对手的道德自律上,最终付出了惨痛代价。
给国企贸易公司的风控建议:
严格交易对手管理: 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并动态管理,对新增交易对手执行严格的尽职调查,不迷信“背景”,重点考察实绩。
重构合同与付款条款: 坚决杜绝100%预付款模式。推行“见证付(见提单/仓单副本付款)”、“凭单付(凭正本货权凭证付款)”等安全支付方式。
强化货权管理: 将“获得独立第三方仓库出具的标准仓单”作为货权转移和付款的核心前提。仓单必须明确记载存货人、货品、质量、数量等信息。
建立全程可视化监控: 对在途、在库货物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盘库、巡检制度。可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驻场监管,或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监控。
明确风险应对预案: 一旦出现交货延迟、提货困难等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向合同相对方(本案中的卖方)追究责任,并同步采取法律手段保全资产,避免损失扩大。
结论: 本次事件是国企贸易供应链风控的一次系统性崩溃。它警示所有企业,在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必须建立一套贯穿业务全流程、权责清晰、反应迅速的现代化风控体系,才能真正守护住国有资产的安全。
内容来源:深圳供应链、经纬民生
《中国司库建设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发布,汇聚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银行及科技厂商的标杆案例,展现司库建设全生态创新图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