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关注,当中日和谈刚刚开始时,各省举人正在向京师赶来,参加科举考试,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也在其中。1895年4月15日,康有为偶然获知《马关条约》将要签订的消息,他立即嘱咐弟子梁启超去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拒绝日本的议和条件。
梁启超联合了广东举人麦孟华、张寿波、赖际熙等百余人,湖南举人任锡纯、文俊铎、谭绍棠等数十人得知梁启超的活动后,要求在请愿书上签名,力言台湾不可割,人心不可失。4月22日,他们将请愿书递交都察院,请求转奏光绪帝,到没有如愿。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青年举子不在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关注天下大事,这在更多举子中引起连锁反应。福建、四川、江西、贵州、江苏、湖北、陕甘、广西、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云南等省举人效法梁启超等人,上书都察院。
来自台湾的举人罗秀惠等人捶胸顿足,垂涕请命,哀求清政府不要抛弃台湾,不要狠心丢弃台湾儿女,不要使百万台湾民众成为流浪天涯的海外弃儿。他们的哀求感人至深,其他人也跟着流泪。
![]()
这些举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康有为意识到民气可用,各省举人只要联合起来,发动一次更大规模的集体请愿,或许能够促使当政者觉悟。他在5月1日召集十八行省在京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聚会松筠庵,准备再次集体上书,请求清政府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认为只有迁都才能拒和,实行变法才能救国,将变法维新作为挽救民族国家的重要手段。
根据各省举子的讨论,康有为在此后一天两夜的时间里奋笔疾书,写成长达一万八千字的请愿书,由梁启超、麦孟华等连日缮写一千余份,遍传京城,震撼朝野。
这份请愿书说,台湾一割,天下离心,士民涣散,列强必将效法日本的所作所为,接踵而来,中国必将在列强瓜分下土崩瓦解,所以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
为了挽救中国危局,该请愿书给出四个方案:第一,希望光绪帝下三诏,一是仿历代先例下罪己诏,激励天下,共雪国耻;二是下明罚之诏,严厉惩办那些主和辱国、割地赔款的大臣,严厉追究那些作战不力、丧师失地的将帅,以及那些调度非人、守御无备的疆吏,以期刷新朝政,振奋士气;三是下求才之诏,破格提拔那些有作为、有能力、有胆识、有谋略的将帅和封疆大吏,甚至采用一些非常手段,延聘山林隐逸、举贡生监、佐贰杂职,以便使天下之士既怀国耻,又感知遇之恩,为国出力,报效国家。
第二,迁都定天下之本。迁都是战争发生后朝野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辽东半岛被日本占领,京师屏障不复存在,京都已正面暴露在日军面前,成为中国放开手脚施展全力的束缚。所以,中国想要进行长久抵抗,想要以持久战消耗日本,战而胜之,就应该将首都西迁。
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康有为建议选将之道贵新不贵陈,用贱不用贵。提拔一批新将领,用新式方法训练新兵,并筹集款项向西方国家购买先进武器,这样就可以做到器械精锐,有恃无恐,稳操胜券。
第四,变法成天下之治。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改变过去的保守和封闭的策略,转而采取一种改革创新、面向世界的治国方略,以适应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
至于具体方案,康有为提出富国六法、养民四法、教民四法。所以即便清朝的科举制僵化了,但一批爱国知识青年在国家危亡之际突破固有思维希望更化改制,图强自守。
康有为起草的这份上书在崧筠庵供各省举子自由观看数天,许多举子纷纷在上面签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有意思的是,清政府没有严格禁止公车上书,与康有为起草这份上书的同时,各省的应试举子还通过不同方式向清政府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
尽管知识分子造成了巨大的气势,但仍然没能改变清政府的决定。毕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了,失败者是没有资格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只能被迫签字并遵守,如果刻意拖延或者毁约,中国将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公车上书没有起到实际的政治作用,但它却以实际行动将年轻一代读书人动员起来了,使他们明白除了要埋头苦读,还要关心天下事。
危机之下,不仅是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关心政治、介入政治,体制内的开明官僚和年轻官僚也开始转变观念。他们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并不会化解中国的危机,反而可能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政治动荡期,中国如果不能有效吸取战争的教训,亡羊补牢,变法图强,更大的危机可能还在后面。
清廷内部开始酝酿变法图强的情绪,内部的官僚阶层也分化了,有些继续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而年轻官僚、开明官僚,甚至包括光绪帝都在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思考怎样更化改制,弃旧图新,将中国带到一条新路上去。
1895年5月初,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分别致函直隶总督王文韶、户部尚书翁同龢、大学士李鸿章等政府要员,认为中国再次面临历史性大转折,必须尽快调整内外政策,维新变法,才能变弱为强,转败为胜,后发制人。他建议先在中央政府层面进行改革,吏政、礼政、刑政可暂不更动,户政、兵政、工政必须改变。中国目前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废约再战,只能隐忍当前,接受屈辱,卧薪尝胆,发奋自强,壮大国力,力筹报复,十年二十年都不算晚。
在这样的形势下维新变法逐渐成为开明官僚的共识,守旧如翁同龢者也已意识到旧法不足恃,户政、兵政、工政等,确实面临非常繁重的改革任务,清政府还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发行印花税,开设银行,办理邮政,修筑铁路等,至少在经济层面,应该与西方国家步调一致。他还利用与光绪帝的特殊关系,将陈炽的《庸言》、汤震的《危言》等著作推荐给光绪帝,希望以此促使光绪帝推动维新运动。
在各方力量推动下,最主要是受国内外大势所迫,年轻的光绪帝维新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觉得中国有必要放弃先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的模式,注意从政治层面、制度层面乃至文化层面进行改革。
7月5日,光绪帝在战争善后完成之时,发布《举人才诏》,命各部院堂官及各省将军督抚专折保荐人才,破格提拔那些具有真知灼见、器识闳通、才能卓越、究心时务、体用兼备以及那些具有奇才异能,精于天文、地舆、算法、格致、制造诸学的各种人才,一秉大公,详加考核,任命适当的职务或职位。
由于切合当时中国的现实需要,《举人才诏》以及在此前后发布的一系列改革文件,获得各省督抚的积极响应。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就人才储备等问题提出九点建议。在天津具体操持新法练兵的胡燏棻也在此前后向清廷《变法自强疏》,明确提出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引起光绪帝的高度重视。
![]()
当时的政界和知识界已经形成推动中国维新变法的共识,像胡燏棻这样的思考在当时具有普遍性,比如曾两次参加中日善后谈判的伍廷芳也曾上书清廷,建议清廷讲究洋务以御外侮、整顿武备以固疆圉、牵制强邻以资控驭、速绘舆图以便布置等,从内政到外交,到武备,再到教育、经济体制等等,都出了一些好主意。
总而言之,《马关条约》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也正是在这个巨大挫折之后,中国人开始了新的思索,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化耻辱为动力,视敌人为榜样,重走当年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开始了一个维新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