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幻小说大赛”
获奖作品揭晓
当科创基因碰撞文学想象,一座城市能迸发怎样的科幻活力?
历时半年多的征集与评审,合肥科幻小说大赛近日完成终评,从1349部投稿作品中突围的59部入围佳作,最终决出20部获奖作品并通过公示。获奖名单包括《100%》《刺杀红矮星》《飞翔的巨婴》《光年防线》《黑科技》等10部长篇小说,以及《巢湖千帆》《沉默虚光》《电风筝会怀念牵引绳吗?》《度母》《冗余》等10部中短篇小说。
据悉,大赛原定12个获奖名额,因作品质量超出预期,组委会特别增设8个优秀奖。这些获奖作品的等级,将在11月初举行的合肥科幻文学周暨合肥科幻小说大赛颁奖仪式上隆重揭晓。
![]()
大赛不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幻答卷”,更让合肥向“中国科幻文学新地标”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此,记者特别专访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合肥市作协主席洪放,解码这份获奖名单背后的亮点。
中青年扛起“科幻大旗”
“投稿量之多、覆盖面之广,远超我们最初的设想。”洪放介绍,本次大赛不仅投稿量创新高,更呈现出“参赛面广、质量高、创新创意多”的鲜明特点。最终脱颖而出的20部获奖作品,更是将“高质量”与“强创意”诠释得淋漓尽致。它们不再是单一的“科技炫技”,而是紧扣“新时代新科技”与“新科技下新人性”的核心,用新颖的构思、清晰的逻辑、精练的文字与动人的故事,实现了“科幻性、未来性、文学性”的三重突破。“有作品在量子科技的背景下探讨人性选择,也有作品在未来生态场景中挖掘情感联结,每一部都让评委看到了科幻文学的无限可能。”洪放说。
大赛数据中,有一组数字格外引人关注:20岁至40岁的中青年作者占比超70%,成为本次获奖的“主力军”。这些新锐创作者,大多拥有扎实的科学知识积累,他们的作品打破了早年“硬科幻”的局限,推动科幻创作向“人文化、纵深化、文学化”转型——不再执着于复杂的科技设定,而是将科幻置于时代大背景下,聚焦科技与社会、人与未来的关系,让科幻故事更贴近当代人的情感与困惑。
“年轻作者带来的新角度、新思维,是中国科幻最宝贵的‘新鲜血液’。”洪放表示,这批新锐力量的崛起,不仅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代际传承筑牢根基,更让合肥看到了培育本土科幻力量的希望——本次大赛中,安徽省参赛作者超百人,仅合肥市就有50人以上投稿,且有本地作家成功跻身获奖名单,为“科幻皖军”的打造埋下了“种子”。
合肥元素成“灵感密码”
作为全国知名的科创之城,合肥的城市特质成为本次大赛最鲜明的“创作印记”。获奖作品中,多部佳作以“合肥元素”为核心灵感,将城市的科创基因与科幻想象深度融合——有的以合肥的量子科技为蓝本,构建出未来科技与人类生活交织的奇妙场景;有的则聚焦巢湖生态,从生态科幻的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命题。
“这不是简单的‘地标植入’,而是作家们的‘创作自觉’。”洪放说,这些饱含“合肥元素”的作品,始终将“人”置于核心位置,在时代发展与人性嬗变的广阔背景下,书写属于合肥、更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科幻”。它们让读者看到,合肥不仅能产出硬核科技成果,更能孕育出有温度、有深度的科幻文学。
从“纸上科幻”到产业落地
评审落幕,科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自8月起,组委会已同步启动优秀作品的转化工作,向国内多家出版机构、影视公司推荐终评入围作品。目前,已有多家出版机构明确表达了出版意向,部分影视制作公司也与作者展开了深度接触,作品版权集中登记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优秀科幻作品搭建‘桥梁’,让它们从‘纸上’走向‘书架’,甚至走向‘屏幕’。”洪放说。
“合肥科幻小说大赛是一次成功的科幻小说创作与科技创新城市对话的尝试。”洪放感慨道,对于合肥而言,这场大赛仅是“科幻布局”的起点。据透露,合肥正以“中国科幻第四城”为目标,全面推进科幻生态建设:未来将通过举办科幻沙龙、开展科幻创作培训、打造科幻主题场景等方式,增强全民科幻意识,营造浓厚的城市科幻氛围;同时,进一步推动科幻创作与本地科创产业联动,让科幻不仅成为一项“文学事业”,更成为助力城市发展的“特色产业”,真正打造出属于合肥的“科幻名片”。
合新闻客户端
转载
高校科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