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造力培育法》是一部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教师及家长,系统阐述“创造力可教、可练、必练”的通俗教育读物。
全书以“万众创新”时代亟需大批原创人才为背景,用华为研发、日本诺奖井喷等案例佐证“创造力=国家核心竞争力”;随后依次拆解大自然、兴趣、阅读、信息素养、宽容与闲暇等九大“创造力能源”,示范如何把课堂变成研究场、把作业变成微课题;继而给出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一整套“科研方法工具箱”,并推介创客教育、翻转课堂、小微学校等全球最新教学形态,呼应乔布斯之问——“IT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为何独独对学校教育影响甚微?”。
在【重新认识“教育”“学习”】这一章节中,作者梳理了当下中式课堂“标准答案—高密度训练—唯分数评价”的流水线逻辑,指出其本质是一台高效“复印机”:学生越努力复印,自主性、想象力与创造力便被抹杀得越彻底;借此呼吁把“学习”重新定义为“研究”,把“考生”还原成“探究者”,真正实现从“复印时代”到“创想时代”的范式跃迁。
作者是深圳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刘伟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李睿。
![]()
《青少年创造力培育法》第二篇
第五章
我们当今置身于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知识丰饶时代,却可能因为不会选择,逐渐饥饿而死。—— 郝明义
贝佐斯为什么这么有创造力?
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美国有一家世界最大的网上书店 —— 亚马逊网络书店,书的销量居世界第一。创办这家书店的老板叫贝佐斯。让人想不到的是,贝佐斯在创办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同时,还邀集了一批航天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太空游艇。这种游艇载人不多,进入太空也只能在 “次轨道” 上运行,但可以垂直发射和垂直着陆。
贝佐斯研制这种低成本太空游艇的目的在于:使游艇每年可以发射 52 次,让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到太空旅游,探索太阳系。2006 年,贝佐斯开始了第一次发射,尽管当时飞行高度只有 87 米,离梦想还很远,但实现了垂直起降的想法。贝佐斯目前正耐心地一步步接近他的梦想……
贝佐斯为什么有探索太空的兴趣?为什么能同时在网上书店和航天这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就?
原来,贝佐斯从小就非常喜欢阅读,他日常读的书有:纳米机器人摧毁地球的科幻小说,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有关火箭工程的书,丰田汽车的精简生产线企管书,等等。正是广泛的阅读兴趣,使他能同时涉猎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并都有了创造性的成就。
贝佐斯还非常喜欢在阅读基础上做研究。他上高中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研究论文 ——《零重力对家蝇老化速率的影响》,获得了美国太空总署的学生论文奖,并受邀参观美国太空飞行控制中心。参观回来后,他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自己的梦想是在太空建立太空饭店、主题乐园,以及能进入太空轨道的游艇。
这个梦想一直在他的心中萦绕,尽管他后来在大学学了电脑专业,毕业后进入金融行业做财务分析,后来又成为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创办人,但他一直没忘自己的梦想,从 2003 年开始了研制新型太空游艇的计划,一步步向自己早年的梦想迈进……
从贝佐斯的经历中我们看到,阅读、研究、梦想、创造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使他获得了超乎常人的、持续的创造力。
越界的阅读
如果你在中国乘坐地铁,会发现许多乘客都在看手机。不仅在地铁上,每天人们只要有空,就不自觉地掏出手机看,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信息上了,宝贵的人生时光悄悄地在流逝……
台湾商务印书馆前总编辑郝明义在《越读者》一书中指出:“我们当今置身于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知识丰饶时代,却可能因为不会选择,逐渐饥饿而死。”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用过去的文字阅读经验来应对今天多媒体和网络阅读环境的巨变是不行了,必须彻底转变阅读的观念和方法。
郝明义指出:“读书只是人类历史上造纸术出现后很短暂的时段,只是过渡时代的现象。读书的坏处是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观能力逐渐退化,容易贬低书籍以外的活知识来源,自以为聪明,其实对真实世界一无所知,成为迁腐的书呆子,因此不可过于迷信读书。”
网络能唤醒和恢复多种感官,使人重返原始的全观认知。关键在于怎样让文字阅读与多媒体网络阅读相互配合,获得更高的阅读效率,成为一个高水平的阅读者。
新的阅读观把影像、绘画、漫画、动漫、游戏等画面信息看得与文字同样重要。画面应用曾经早于文字,如今也在回归。画面能弥补文字无法表达的内容,好的漫画、动漫、游戏也综合了人生、历史、哲学、科学的大量信息。人应当善读文字和画面两种内容。如今,所有知识的表达,越来越离不开画面,纯用文字表达已经很不够了,二者结合才最佳。
电子游戏的迷人之处是:能满足你渴望知道未来的多种需求,在虚拟世界中中断记忆重新开始,实现人生做不到的事。
在急需创造力的时代,阅读也必须在观念和方法上创新。
首先阅读已经大规模越界。
越界即阅读对象的多元化。如今的阅读不再仅仅是读书、读报、读杂志等纸质的对象,而读电脑网页、读手机信息、看漫画和动漫、看影视节目、听音频广播、玩游戏、参与虚拟现实的体验活动,都成为广义的阅读,而且画面类阅读占用人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在网络与书刊并盛的时代,只有成为超越界限的越界阅读者,才能摆脱旧观念与旧习惯,尽享知识的丰饶。深思一下,可以发现,正是阅读的越界,造成了当今的越界时代。大量的创新事物,都是越界的结果,比如手机,就跨越了阅读、看影视、听广播、玩游戏、购物、交友等多种界限,综合了多种功能。只有高水平、高效率的越界阅读,才能获得持续的创造力。
高水平的越界阅读使人的视野开阔,阅读内容不分中西、文理、古今,只要是优秀的、有价值的内容一概都读,否则眼界有限,难有创意。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尤其要善于从世界看中国,以全球视野来观察、研究中国问题,成为虽然扎根中国、但有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
越界阅读还要掌握高效率、高水平的阅读方法。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否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怎样获得高水平的越界阅读能力,是当今全人类的困惑,甚至许多博士教授都存在这种困惑。越界阅读的方法,已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谁先掌握了越界阅读的先进方法,谁就有可能获得持续的创造力。
越界阅读的战略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越界阅读战略。
小学阶段要建立充分的识字和基本的批判性越界阅读能力,并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课题研究,以研究带动越界阅读。
中学要倡导随意广泛越界阅读和形成自主研究能力,从研究中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一步提升批判性越界阅读能力。
大学要建一条专门的越界阅读门径,通过选修、旁听、上网来拓展有方向和主线的广博,形成成熟的批判性思维。走上社会后沿着已开好的越界阅读路径继续前行,不断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越界阅读中随机遇到其他的奇花异草,可另辟越界阅读的蹊径。
郝明义认为:“人生是最大的圆,其中包含了许多中圆和小圆。越界阅读是许多中圆里最大最丰富的,教科书只是这个中圆里许多小圆中的一个。”
他把学校的学习内容形象地概括为:教科书 —— 浓缩维生素;练习册 —— 考试兴奋剂;补习班 —— 提供大量兴奋剂的小型派对。
教科书是人类历史上很近的一段时间才出现的,一开始只是给老师用的。教科书相当于维生素,但维生素是可以由天然食物获得的,因此教科书只是可选项之一,是各学科的大纲和索引工具,因此并不应独尊,也不应成为考试的唯一标准。考试只是检查服用的维生素和兴奋剂够不够多,并不能检测出身体是否健康。
中国语文教育的危机是:让学生大量服用维生素和兴奋剂,并用频繁的考试来检验服的够不够多,很少完整地读真正的好书,极为缺乏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越界阅读,更少读经典名著,极少读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书,因无聊打发时间而越界阅读的学生比其他阶层更多。
先进教育体系在阅读上的突出特点是:中小学相对放松自由,广泛越界阅读,尤其重视阅读经典名著,从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通过大学前一两年的通识教育,最后学生自己选择专业主修课程,开始自觉地开展主题性的越界阅读。
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大量减少做题和考试,时间更多用在越界阅读经典和有益的内容上,学会批判性地越界阅读,以奠定一生的精神根基。
阅读的方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方法越来越重要。方法错了,会浪费许多时间。
世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的、适合所有人的阅读方法,最适合你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阅读时,应当什么方法都试试,然后逐渐找到自己最感兴趣又效率最高的方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的标志是:知道什么样的内容,适合用什么样的读法。许多杰出人物,都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
陶渊明的阅读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感觉型随意读书,享受与书共鸣的会意,能读出自己的灵气和洒脱,与法国散文家蒙田倡导的方法很相似。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独观其大略,即在阅读中注重大的方面,如战略、方向、重点、方法、趋势、原理、观点等内容,不执着于细节,不迷信,始终有自己独立判断,读出自己的大气和战略眼光。
苏东坡读《汉书》采用主题导向的八面受敌法:第一遍只读与治理之道有关的内容;第二遍专读人物言行;第三遍关注官制;第四遍琢磨兵法;第五遍研究货财…… 这是主题导向的研究性阅读,能全面深入地理解阅读内容。
朱熹的读书方法是:熟读精思,熟到言若出自己之口,精到意若出自己之心。阅读经典著作适合用此法。
西方人普遍采用的阅读方法是:
- 基础阅读:偏重识字。
- 检视阅读:快速掌握一本书的概况。
- 分析阅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即他要问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全书的大纲,发现隐藏的骨架,能找出并弄清作者使用的关键概念,看出关键处,与作者进行讨论、思辨,扫清概念迷雾。
- 主题阅读:针对一个主题,同时阅读好几本书,进行对比、研究、思辨、写出研究专著或论文。这是最高层次、能涵盖其他层次的阅读。
美国语文老师大多擅长引导学生开展主题阅读。他们大多自主选用小说而不是教科书作为教材,而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会同时挑几本小说来供学生自选。他们认为:小说是一种原生态的信息文本,读小说是读真正的书、完整的书,对师生具有挑战性。而语文课本,是经过加工、解释、压缩、简化过的,而且课本还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死板,束缚也大,缺少真正阅读的目的性。而且,在社会、历史等学科中,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非虚构作品,因此语文课上就应多读虚构作品。
美国语文课的小说阅读强调 “主题式研究型” 的文本细读,常用做注释、填表格等方法来梳理情节,品味细节,深耕文本。美国语文老师高度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上特别喜欢讨论,几乎到了无讨论不成课的地步。讨论的范围广泛,可以是小说的主题,可以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是小说的关键情节,也可以是表现手法。
针对深耕文本中发现的问题,美国语文老师会引导学生用问题驱动,展开头脑风暴,在互动碰撞中,让文本激发出丰富的创意。美国语文老师重视培养学生把作品与现实相联系的融会贯通能力,因此老师选择小说时,更重视甚至偏爱现代作品。美国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很重视保护青少年幼稚的心灵,让他们对社会上的事情有分辨力和批判性,有同情心和多元价值观。美国语文老师还倡导在阅读基础上的探索式写作,鼓励学生用读书报告、海报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思考,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创造力的提升。
主题阅读常用的起步方法是:选一个感兴趣的、小的研究题目,特别是让你感动过、怀疑过、好奇过、梦想过的题目,如 “蜜蜂的生活”“机器人制作法”“小品文写作法”“动物漫画画法”“微电影制作法”“青春期的爱情”“西方小夜曲欣赏方法” 等。针对这些小课题,先找 50 本相关的书,然后分别使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两种方法,挑选出一到三本入门书。熟读精思这一到三本书,配合相关网上信息的阅读,自然发现接下来应当读的书或资料,做一个目录索引。
至少找一位导师引路、印证。设定时间表,逐步收集阅读四五十种书,各个方面平衡搭配,每日有日课,随时记录,多和兴趣相近的同伴讨论,长期坚持,绝不中断。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古今中外、各种语文兼顾。分别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面受敌法整理吸收资料,分类存入数据库。先就各种书,再就这个题目领域的全貌整理写出心得,最后写出专题论文、报告、专著、随笔、对话等。
阅读时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自己对阅读的内容做一番手脚,即写提要、说明、批注、讨论、重新组织、申叙、用自己语言重述、与作者唱和、仿写、写随笔、随感、评论、论文、研究专著等等。
在网络时代,还应善用手机记事本、录音、广播、视频、编辑、共享等功能,将有价值的内容或思考定时存入数据库,随时取用。
检验阅读的成效可用这样的方法:去找这个领域里,公认最顶尖的几个人的最新文章或著作,看是否你能读明白,你所思考的问题,是否已经可以和他们在同一层次上对话。
用小课题引导的研究性阅读获得了第一桶金后,智慧财富的累积才会加速扩张,左右逢源,“钱滚钱”。研究透一个小课题之后,研究任何问题都有方法了。先在一个领域内成为专家之后,进入任何领域都可能成为专家。
阅读中文的方法
中文与西方字母文字很不相同,更有画面感,有独特的魅力。中文之美、表达能力之强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流传下来大量思想深刻又精美绝伦的诗词、散文、辞赋、传记、戏曲、小说,韵味无穷、简洁优美的中文迷倒过许多文人墨客,连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都因为气魄宏大文笔生动而被誉为 “无韵的离骚”。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红楼梦》,居然引发出一门蔚为大观的 “红学”!与西方的 “莎学”(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学问)双峰并立,成为人类文化最经典的代表。老子的《道德经》体现出来的大智慧得到全世界学者的赞赏,《庄子》表现出的文辞优美与深刻哲理高度交融的境界是其他国家的经典少有的。联合国的文件,总是中文的文本最薄,因为中文可以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汉字书法也成为独特的艺术品,被林语堂先生认为最能代表中华艺术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是诗词,唐诗、宋词、元曲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文化独特的瑰宝。唐诗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人类最丰富最微妙的情感,曾被日本学者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艺术品,是任何民族都达不到的高峰。中国诗词特别讲究意境,这种由意境构成的诗意表达,需要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好文章也都有某种诗意,甚至好画都 “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极品也是 “交响诗”,连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 “诗意地栖居”。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民族文化精华的结晶。诗最凝练,但文化含量最丰富,歧义最多,诗无达话是学术界的共识,当然诗也就最难翻译,甚至几乎不可翻译,一翻译就失去了原诗的韵味和意境。能翻译诗的人,必须中外两种文化修养都很深厚,但这是极高的要求 —— 谁敢说自己已经精通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李商隐的《无题》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 的含义,中国文学界就争论了上千年,一首诗都难以精通,更别说精通包罗万象的文化了。
曾有一位学者称中文是 “优雅的贵夫人”,而英文是 “健壮的仆妇”,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文化层次上。蔡元培主张中国要 “以美育代宗教”,其中的 “美育” 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到中文之美。
作为中国人,你要获得外国人文化上的尊重,就必须精读中文的经典原著,这样你才可能吸收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魅力。要做一个自立于世界的、文化艺术修养深厚的中国人,你怎能不学好中文?中文简直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命根。
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全球化就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 我国许多人拼命学外语,掌握了 “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可是却失去了 “自己的不同”,无法表达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特色。只有精通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才能体验到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才能最传神地表达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成为在文化上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产值已经位居国民生产总值的第二位,仅次于金融业;美国好莱坞大片在全世界创造的票房价值更是惊人。
当今全世界都公认中国是发展最快、市场最大、机会最多的国家,许多外国人都在拼命学中文,以便到中国来找机会。所以,中文在全球化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正因为中文有独特之美和极端的重要性,阅读中文就必须有独特的方法。
阅读中文在重视思想内涵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吟诵。中文是象形文字,本身就有强烈的画面感。中国诗文讲究跌宕起伏、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刻意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且追求 “诗中有画” 的画面感。读者只有感情投入、充满激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到诗文的韵味、意境、作者的心境、诗文蕴涵的情感和人文精神,才能把自己引入诗文营造的氛围中去,从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而激发自己的生命活力和兴趣。读者应把诗文看成立体的、有温度的、有色彩的、有乐感的、有活力的、有呼吸的鲜活生命体。把诗文读活,才能使自己学活。深情吟诵远远胜过教师天花乱坠、面面俱到的分析讲述,应让学生直接与诗文进行感情和生命深层的交融。
诗文妙处不必多说,读者在深情吟诵中自然可以体验到。有些妙处有时也无法说出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只有到了 “忘言” 即不知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妙处时,读者才真正与诗意情境融为一体了,这样才能使诗意渗入读者的生命。所谓 “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样的长期吟诵才能使人潜移默化气质优雅。中国古代文人读书很讲究 “吟”“诵”“啸”,甚至 “仰天长啸”,就是这个道理。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如果像当今语文课上那样解剖式的教法,师生的面目都必然变得可憎,最后殃及中文本身也可憎了。
清华大学附中的韩军博士曾提出吟诵诗文要注意如下 9 个方面:①正己意:精神饱满、感情专注;②准其音:发音要准;③放其声:放开声音朗诵,可从集体朗诵过渡到个人朗诵;④理其层:品味出诗文内涵的不同精神层次;⑤揣其意:揣测出作者的意图;⑥摹其情:模仿作者的感情;⑦想其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善于从景中体味情;⑧演其形:略有些表演动作,特别是眼神的运用很重要;⑨熟其文:即熟到能背下来。
经典诗文不但要诵,更要背。先难后易,每天背两三百字有思想的经典诗文。养成习惯后,越背越喜欢背。一次背两三篇不一样的材料,如一篇白话文与一首古诗一起背,不求甚解地大量背。背时,两头易,中间难,要善于抓关键词。这种背的功夫,就是 “读书破万卷” 中的 “破”。久而久之,腹中存货日多,自然下笔如有神,人也会变得高雅脱俗,“文化美容” 此之谓也。这样做形远而实近,考试成绩反而会更好。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就用傻傻的长跑,征服了多少聪明人跟着他跑。往往最笨的方法,能取得最辉煌的成果。表面上最远的路,往往才是捷径。多少聪明人想走捷径,最后都绕得最远。
以思维为本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量已经不重要,随时可到网络上去查,而知识的质 —— 思维,越来越重要。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强调文科教育应以思维为本。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文科要背诵吗?我认为当然要背诵,但是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内容必须很经典,必须是很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才值得背。当学生们思维水平还不高,还不能理解深度思想的时候,多背一些很有价值、很有思想的文章是很有好处的。如果承认文科就是思维教育,你绝对不会把学习重点放到‘文辞优美’的文章上面,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还必须回避这种文辞优美的文章,以防‘以文害意’。即使《庄子》这种思想性很强的文章,我都不推荐孩子们背诵,就是因为文句太美,怕影响孩子们的思维走上歪路,但是我很鼓励大学生们去读《庄子》,开阔胸襟。中学以后,学生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逐步增强,就必须以训练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主,不能机械记忆和背诵,更别说大学阶段的学习了。可是我们的大学,依然在鼓励背诵和记忆的方式来学习,这简直就是国际笑话!”
张健柏强调要尽早让孩子背有思想内涵的经典,比如老子的《道德经》等,让孩子打下思维方法的根基。孩子越大越要培养思辨能力,这种以思维为本的观点是极有见地的。中国传统文人大多有重文辞优美而不重思想内涵的毛病。中文本身也有有利于抒情而不利于逻辑思辨的缺陷,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阅读既要有量,更要注重质,不断提高思维水平。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先进的思维是科学思维。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儿曾提出了科学思维的 4 个根本方法:①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先当假设;②把难题分成若干部分来一一解决;③按秩序进行思考,从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秩序;④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在阅读中,思维水平随之不断提高,才是高质量的阅读,才能推动创造力的提升。
读懂了一本书的标志是:你体悟到什么启发?从这些启发,你接下来要去追查什么?做进一步的研究;讲得出来什么地方不明白;不同意作者哪些观点,并能说出理由;可以指出他哪些地方讲得不足。能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把上述内容讲出来、写出来,真正消化变成自己生命的营养。
以色列人每年平均读 65 本书,为世界之最。但他们并不读死书,蔑视死的知识,而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看得格外重要。
按照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来阅读,才能培育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高度重视经典阅读
《大英百科全书》第 15 版总主编艾德勒曾在大学读到英国思想家弥尔的自传,其中写到弥尔 5 岁就读了柏拉图的著作,正是弥尔很小就开始读经典著作,才使他成为很有思想原创性的思想家。艾德勒受此启发,从此高度重视阅读经典著作,后来他当上了《大英百科全书》第 15 版的总主编,成为英国知识界的泰斗级人物。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文化要先难后易,先学外国文化中最精华、最核心、最优秀的部分,而这些精华就集中在各国的文化经典中。钻研透了这些经典,其他衣食住行等外在的东西便会不请自来。日本明治维新,就是按这种战略推进的,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爱因斯坦说过:“别人喜欢钻薄板,我喜欢钻厚板。经典就是文化中最厚的木板。” 爱因斯坦之所以有超越常人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酷爱阅读经典,最喜欢钻最厚的木板。
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小职员时,结交了几位青年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研读哲学和科学的经典著作和优秀论文。其中有:哲学家斯宾诺莎、休谟、马赫、阿芬那留斯、毕尔生的哲学著作;物理学家安培的著作《科学的哲学经验》、亥姆霍兹的物理学论文;数学家黎曼的著名演讲《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戴德金、克利福德的数学论文;彭加勒的《科学的假设》,等等。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虽然都是学理工科出身,但并不重理轻文,尤其喜欢文学艺术。他们一起读过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法国悲剧作家拉辛的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圣诞节的故事》、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等,以及其他的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他们常常因为某一个观点甚至一句话争论到深夜。
一部经典包含的智慧和思想容量,会超过成百上千本二三流的书。尽早开始读经典,从难到易地深入钻研,未来才可能有持续的创造力。
领兵必有几百亲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肝胆相照之人。泛读十部书,不如精读一部经典。人生应当有自己喜欢的几本经典,常读常悟。林语堂先生曾经指出:每个读书人都应当在古今中外无数经典作家中找到几位自己最中意的 “情人”,只有在和 “情人” 谈恋爱的状态下,读书效果才最好。在信息海啸呼啸而来的今天,这种忠告更有指导意义。
经典如此之重要,阅读经典的方法更应讲究。
著名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余英时先生总结了自己阅读经典的方法:先确定自己感兴趣又擅长的专业领域,再就相关的研究课题涉及的范围选出一两部最主要的经典,下切实的精读功夫,以之为基地,以后再随新研究课题扩大到其他经典。久而久之,重要经典便都接触了,读熟了,深入理解了。至于经、史、子、集中最中心的作品,则在闲暇时阅览,一步步扩展对经典的了解。
我国传统私塾是用经典直接当教材的,采用整体感悟和背诵的教法,句子、字词是顺带学会的,理解留待将来有了生活阅历自然就形成了。这就是先难后易的方法,我国许多文化大师的传统文化根基就是这样打下的。这种方法虽然有缺乏分析理解的缺陷,但也有中国文化特色和独特的价值。如今我国的语文教学却反过来了,大多在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词分析上下工夫,舍本逐末,造成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断下降。
许多经典著作是哲学著作。哲学追求一层比一层更深的理性思考,是思考的极致 —— 思考终极真理和各式各样的面对宇宙和人生的可能途径。
最适合自己的哲学书是能帮助自己思考得更清楚的书。
主题式读哲学书的方法是:找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或问题;找一个曾对这个主题发过言的你最感兴趣的哲学家;只读他谈此主题的著作;囫囵吞枣读完第一遍,再用写随感、批注、札记、日记、讨论、辩论、综合、论文、演讲、批判等方法进一步精读;知道了作者如此思考后,再看影响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谁,他所影响的后人有谁(包括赞成和反对的人);把这一条线的前后脉络整理清楚,再清晰地写出研究论文。这就是研究性、批判性、创造性地阅读。
每本经典后面的参考书目,就是为读者搜集的一个主题书目群,可作为自己主题研究的参考。
在此过程中能体会到哲学家的思考方向和方法,以及他的阅读书目,对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也有所认识,你就得到了哲学领域的第一桶金。
专读一本经典也必须从多个领域围攻,可从思想、结构、文笔、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来攻读,相当于多配几副好眼镜。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用叔本华哲学来研究红楼梦和宋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有些人认为自己年龄大了,读经典是不是太晚了?其实早读和晚读各有利弊,晚读因为有了生活阅历与见识更易与经典发生共鸣。走上社会后,没有考试压力,随意按兴趣或问题选读经典,更易使读经典成为乐事,久而久之能养成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
阅读的平衡
郝明义在《越读者》一书中,把阅读与饮食进行了类比:
- 主食:是生存需求的阅读 —— 升学、职业、生活、生理、心理、养生等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类书。
- 美食:是思想需求的阅读 —— 从一个间接但却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现实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体会生命深处的共鸣,发现思想深处的结晶。
- 蔬果:是工具需求的阅读 —— 查证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出处等,搜索相关信息、知识。
- 甜食:是休闲需求的阅读 —— 为了娱乐消遣。
上述分类是相对的,并无明显界限和通用标准,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柳永的词等流行娱乐作品后来就成为了经典。
阅读要做到上述四种饮食的动态平衡,精神生命才会健康。世上并无人人必须读的书,只有某时某地某人某年龄的人所必读的书。世上也没有什么食物是你必须吃的,你欠缺什么就应当吃什么,目的是保持均衡。
主食阅读的内容包括教科书、职业、电脑、语言、理财、养生、人际交往、励志、心理调节、技能等实用书籍或信息。
主食吃习惯了,容易误以为它们很有营养甚至是饮食的全部。这种书籍在需要时红极一时,比如各种考试辅导书,时过境迁便无人问津。有些主食类书籍只对个人的某段时间有实际意义,如各种技能培训书籍,它们需求变化大,缺乏永恒的价值。主食类书籍读多了,容易错过其他美食,离美食家的品位还很远。
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过:“若预先决定未来的职业,再把受教育完全当作就业准备,这会妨碍现在的智能发展。生活的意义是使自觉的生活更趋宽广深化,他愈是只有单一面向的生活,就愈像一个怪物。凡有特色的职业都容易变得唯我独尊,太排他,占用太多的时间精力。因为重视技能与专门方法而忽略了意义,教育应防止这个倾向。”
主食类阅读往往与职业相关,而且范围比较窄。如果只吃主食,你很可能成为一个唯我独尊、没什么生活情趣和创造力的怪物。
要从主食阅读上升到美食阅读并不容易,必须首先认清美食阅读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美食就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可以回答多方面的问题。有时难以分辨某种书是主食还是美食,时间自然会帮你 —— 能长时间留存的,就是美食。
再匆忙的生活也一定要抽出时间读读好诗。世界总是往外延扩展了太长时间,如今应当内缩凝聚到人的内心了,要关注内心的情感。如今世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韵律与节奏体现出的诗意,世界似乎不再迷人。
诗是单位字数里浓缩意象最高的文字,是最精致、最简洁、最引人想象的文字。诗可带你飞离地面,可引发你品味休闲的生活,诗与你往往不经意地邂逅,充满诗意的闲暇最易激发出创意。读诗最好读精品的选集,不必评论,全凭感觉去悟。
美食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需要费时、耗力、深挖,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普通人进行美食阅读最好有美食家引导才能品味出其妙处,比如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蒋勋写的《蒋勋说红楼梦》等,罗素和蒋勋等高明的美食家,能引导你学会品尝美食,懂得真正的精华美味是怎样的。这种名家读经典的著作,是理解经典很好的指导。
外国美食容易被不好的翻译糟蹋,可用网上的原文来对照阅读。
蔬果阅读,即阅读字典、百科全书、地图、网上维基百科等等工具书。善用工具书的阅读,才是完整的阅读,工具书也要时时升级更新。
甜食阅读,即阅读言情、漫画、武侠、推理、罗曼史、写真集、八卦新闻、影视等。闲暇时需要把趣味和兴趣扩大,好的甜食能让你立刻转换心情。因此甜食阅读也不可少,但不能为主。
甜食阅读的弊端是:甜食容易排挤其他阅读;不长见识,不辩优劣,缺乏深度思考;与其他食物搭配,比例适当时才能相得益彰。
许多甜食书只需不求甚解;许多主食书只要观其大略;美食和蔬果书则要熟读精思,慢慢细心地品味。
极致的饮食是:能把主食、美食、蔬果、甜食都综合在一起的经典作品,读这样的作品综合效益最好,也最省时间。文学经典作品往往是历史、文化、宗教、小说、诗、哲学的综合,最典型的就是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红楼梦》。
网上也有四类食物。网上美食阅读有方便的搜寻、对比、复制、存储、分类等研究功能。网上蔬果阅读更方便,各种词典、百科全书极多。
以教科书、教辅资料、做题、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必将把学生逼到另一个极端:只吃主食和甜食,享受不到美食和蔬果的精美,会留下精神不健康的长远隐患。
不值得多花时间阅读的书是:标题或书名很吸引人,内容是抄的或复制的;书里主要引用他人的故事;用轻松有趣的内容博你欢心,但有思想内涵的干货不多;假装高深的美食类书;翻译很烂的经典;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解释不妥(可比较查证),或很久没更新过。
阅读的阶梯
郝明义指出,当今世界有三类文盲:第一类文盲 —— 不识字;第二类文盲 —— 只读智力低弱读物;第三类文盲 —— 在网络与书刊并盛的时代,不知如何享用越界阅读带来的乐趣与机会,被信息海啸淹没。
胡适先生曾主张,阅读应达到即精深又博大的目的,精深是你的专门兴趣,唯你独尊,无人能及。博大是以专门兴趣为中心的旁搜博览,几乎无所不知。形成这样的知识结构,你就可能拥有持续的创造力。
一个成功的阅读者,能创造的财富规模、概念、方法都大大超过一般人。高水平的阅读能把他放大、丰富他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有意义和趣味。
阅读有这样几层需要不断攀登的阶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美好→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欣赏社会制度的美好→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
上述最高的层次,就是中国人常说的 “天人合一” 的境界,也是爱因斯坦说的 “宇宙宗教感情”,阅读达到了这种最高的层次,你的创造力就会不断喷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