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长假后,各大景区已是游客渐稀,喜庆的节日氛围散去,作为本地人也终于可以畅快的逛逛老街里了。圣弥厄尔教堂前,以及西侧肥城路的新马牙石道上,一些青岛人开启着各种打卡模式。
![]()
![]()
沿教堂向西缓步而下,右侧的肥城路11号建筑也已更新,发现岛城餐饮店“吕氏疙瘩汤”已经进驻这座老楼。
![]()
![]()
墙外新挂的铭牌,显示出了这座建筑厚重的历史。
![]()
肥城路11号,这座不甚招人注意的小楼,竟然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始建于1901年的这栋小楼,应该是肥城路现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它的西侧曾是著名的的海恩大楼,说起海恩大楼,很多人可能不会知道,但要说起中山路81号的青岛食品商店,老青岛人都会非常熟悉。
肥城路11号与海恩大楼同属于德国电气工程师约瑟夫·卡尔·海恩所有,1904年,海恩大楼卖给了在青岛居住多年的德国人恩斯特·希姆森。相邻的肥城路11号建筑应同时期出售,买主是否也是希姆森,未能查到有效信息。
![]()
![]()
上面这张图片中可以看到,海恩大楼东侧相邻建筑即是肥城路11号,它初建时仅有一层,1904至1905年间,该楼被扩建至现今规模。其后,德国商人马丁·约翰森在此经营啤酒批发和雪茄烟仓储。1912年,约翰森还在该楼内开设了矿泉水厂。
![]()
20世纪10年代的肥城路,右侧是11号住宅
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后,约翰森成为战俘被羁往日本战俘营,该建筑被日本军方当作敌产没收。随后短时期内,日本人曾在此设立青岛基督教会和青岛基督教青年会。
1916年4月,作为日本青岛基督会青年会的文化事业,日本人吉利平次郎在此开设了“青岛英学院”,这或许是青岛最早的夜校。“青岛英学院”内设本科、高等科、专修科三种,本科授甲种商业程度诸学科,在夜间授课;高等科授专门学校程度诸学科;专修科授英语或国语、日本语等。修业年限:本科三年,高等科一年,专修科一年或两年。
学院教师多由在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或其他殖民机构有职务的官员兼任,学校经费除征收学生学费及热心者赞助金外,大半由基督教及青年会补助。
![]()
1917年4月,学院改为中日合班制的“青岛学院”后,因学员发展较快,校舍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1918年,学校迁至叶樱街町(今青岛商务学校馆陶路校区)。1921年又附设商业学校,兼收中国学生,到后期中国学生已大大多于日本学生。20世纪30年代,由于学生人数日渐增多,学校不得不建设新校舍。1935年1月1日,再次完成迁校(迁至现今的青岛一中)。
![]()
“青岛英学院”迁走后,肥城路11号楼后期的业主及用途不详,资料介绍也多有不同。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该建筑被改建为民居,成为青岛市公安局干部宿舍楼。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路与肥城路口,左前方的肥城路11号建筑。
![]()
照片左侧的海恩大楼后来成为新民饭店经营,它的东侧就是肥城路11号建筑。
旧影中的肥城路与中山路交界,曾是昔日老街最美丽的一道城市风景。左侧的海恩大楼与右侧的福利洋行同圣弥爱尔大教堂互相衬托,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此时的肥城路11号,亦如几多红花中的一片绿叶,不为人注目的矗立于这条欧韵十足的老街上。
![]()
20世纪80年代的青岛食品商店,可看到其东侧的肥城路11号建筑。
![]()
青岛食品店拆除后,在原址处按原貌又重建了一栋新楼。东侧的肥城路11号得以幸存。如今中山路至教堂前的这一段老街北侧,好像也只剩下了圣心修道院旧址和肥城路11号这两座老建筑。
2003年,这段老街南侧的一排老建筑也很遗憾的消失,原址建了一座大型超市,脚下的老马牙石路也被“以旧换新”。
![]()
改建前的肥城路11号建筑
![]()
如今的肥城路11号建筑
![]()
如今的肥城路11号建筑顶部
![]()
如今的肥城路11号
中山路与肥城路口,后来或许主要仰仗着天主教堂前的风景如画为依托,虽然这条老街经过多次改造已是面目全非,但这里的游客行人依旧不断。庄严的教堂下,老街仍隐匿着寻常小院的烟火日常。记录着岁月的流淌,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