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吴大爷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长
知识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学习思考,寻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满肚子鸡汤的吴大爷,一个天天在键盘上敲打心灵,喜欢给人讲知识讲故事的男人。
在这个全民“拼命”的时代,我们似乎默认了一种信仰:
只要足够努力,你就能成功。
这句话听起来多么正确,又多么残酷。
它让人热血,也让人焦虑。
迈克尔·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毫不留情地揭开了这层幻觉的面纱:
所谓“优绩主义”(meritocracy)——凭努力与才能决定命运的社会机制,其实只是现代版的“世袭制”。
它用“公平竞争”的名义,重新包装了不平等。
![]()
一、优绩主义的糖衣:公平的幻觉
“英雄不问出处”,“努力就能改变命运”,这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信条。
学校的奖状、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公司里的晋升机会……
一切看起来都按照“优绩”来分配:你有能力,你就赢。
但桑德尔说,这个逻辑有个巨大的漏洞:
所谓的“公平竞争”,其实从起跑线就不公平。
一个出生在旧金山硅谷的孩子,父母能为他报十几门兴趣班、请名师辅导;
一个来自中西部小镇的孩子,可能连一台像样的电脑都没有。
他们都在“公平竞争”,但那真的是同一个赛道吗?
桑德尔指出,在常春藤联盟高校中,来自社会金字塔顶端1%家庭的学生,比来自底层50%的学生还要多。
这不是天赋的分布问题,而是资源的分布问题。
富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高达数百万美元,教育成了他们稳固地位的堡垒。
于是教育不再是通往阶层流动的阶梯,而成了精英们的世袭标志。
![]()
二、精英的傲慢:成功者的幻觉
优绩主义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创造了赢家,而在于它塑造了傲慢的赢家。
当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成功完全来自于努力,就很容易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
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这种心理,正是《精英的傲慢》要揭露的核心。
“胜利者的傲慢”与“失败者的屈辱”,成了现代社会情绪的两极。
桑德尔写道:“成功者深深沉迷于自己的成功,以至于忘掉了一路上帮助他们的机遇和好运。”
你考上名校,是因为你聪明?
还是因为你有一个懂教育的父母?
你能创业成功,是因为你有才华?
还是因为你出生在了一个经济繁荣的年代?
我们太容易把“幸运”误认为“能力”。
而当这种幻觉普遍化,整个社会就开始鄙视失败者,把他们看作懒惰、无能、应得其咎。
这正是“精英的傲慢”的毒性所在。
三、努力无罪,但信仰努力可能让人盲目
努力本身从来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当“努力”被当成唯一的解释框架时,它就变成了压迫。
现实往往更像一场“运气的游戏”。
性别、种族、家庭背景、健康状况、天赋……
这些都不是个人能控制的,却在悄然决定我们的轨迹。
这让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
盖茨比穷出身、靠自己奋斗,一步步爬进上流社会,却仍然无法真正融入。
他的故事被包装成“美国梦”的象征,但桑德尔告诉我们,这个梦其实是个陷阱。
优绩制许诺了“努力就能翻身”,但现实中,它折断了通往上层的梯子。
![]()
四、名校情结:从公平到焦虑的畸变
在中国,我们也在这场优绩幻觉里越陷越深。
“985”“211”“清北复交”成了社会标签,仿佛一纸录取通知书就能决定命运。
家长们拼命为孩子报补习班、刷分数、攒证书,表面上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实质上是在和焦虑赛跑。
教育不再是启发个体潜能的过程,而成了社会竞争的筛子。
当不平等加剧,名校光环就变成了“成功的门票”,而这张门票的价格越来越高。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优绩主义的另一种变形:
如果成功可以被量化,就意味着失败可以被归罪。
这不仅让年轻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也让整个社会失去了温度。
李佳琦的那句“别怪产品贵,要想买得起就努力”之所以引起民愤,不只是因为态度问题,而是那句“你不配”式的傲慢,正踩在无数普通人心里的隐痛上。
![]()
五、公共善的消失:从“我们”到“我”的时代
优绩主义的另一重后果,是它侵蚀了公共精神。
当每个人都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社会就失去了“彼此相连”的意识。
“成功”成了私事,“失败”成了耻辱。
公共善、社会责任、共同体意识,在这种个人主义的逻辑下,被一点点削弱。
桑德尔说:“当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就越难学会感恩和谦卑。”
感恩,是理解幸运;
谦卑,是认识局限。
没有这两者,一个社会就会陷入傲慢与冷漠的循环。
六、破局之道:重新学习谦逊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优绩的陷阱?
第一,要学会识别幸运。
你能出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能读到这篇文章,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本身就意味着你站在某种“幸运”的支点上。
承认幸运,不是否定努力,而是理解努力的边界。
第二,要重建公共善。
真正的公平,不是人人起点相同,而是社会愿意给不同起点的人以合理的支撑。
一个好的社会,不是让强者更强,而是让弱者也有尊严地生活。
第三,要保持谦逊。
谦逊,是对复杂世界的敬畏。
它提醒我们:即使你今天站在山顶,也别忘了风向随时可能改变。
![]()
结语:努力的价值,在于让人更善良
努力当然重要,但它不该成为评判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尺度。
如果一个社会只奖励胜者,只相信“成王败寇”,那它离崩塌也就不远了。
真正值得敬重的努力,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变得更善良、更谦卑、更有共情力”。
成功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优越,而意味着你有更多力量去帮助他人。
在这个“成功焦虑”的时代,我们或许该重新定义成功:
不是赢得别人,而是理解别人。
不是爬得更高,而是让更多人能看见阳光。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
我是吴大爷,夜风同学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