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这个用短信和表情包表达情感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擅长用快捷的方式说“爱”,却也越来越容易忘记,爱的本质,从来与形式无关。
1. 那封“写满错别字”的信
整理父亲遗物时,我在一个生锈的铁盒里发现一沓信。信封已泛黄,用粗糙的牛皮纸糊成,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像孩童的笔迹——那是母亲写的。
母亲只念过两年小学,识字不多,嫁给父亲后,常年守着田间灶台。而父亲是镇上的小学教师,温和儒雅。我从未想过,这样的两人之间,会有如此多的书信。
展开第一封,时间是1985年冬。那时父亲去省城进修,母亲留在村里。信里全是错别字:“你走后的第三天,猪下惠了(猪下崽了)”“孩子哭着想你,我哄他不注(哄不住)”……可信的末尾,她用力画了一轮太阳,下面写:“家里有我,勿念。”
父亲在信纸背面,用红笔工整地批注了每一个错字,又在下一页写下长长的回信,第一句永远是:“信已收到,一切都好。你辛苦了。”
2. 爱,是有人把你的“废话”当回事
母亲说,父亲离家后,她每晚就着煤油灯写字。“怕他担心,只敢报喜。”她写“院子里的枣熟了”,写“儿子会叫爸了”,写“今天卖了鸡蛋,攒下五块钱”……
而父亲的回信里,会认真回应每一件琐事:“枣熟了就摘了吃,留一些给邻居”“教孩子认我的照片,别生分了”“钱你留着,买件新衣裳”……
母亲不认得“衣裳”二字,父亲就在纸上画了一件衣服,标上拼音。后来,母亲的信里渐渐有了简单的成语:“一切安好”“勿念”……
原来爱一个人,是会不自觉地活成他的样子。哪怕只是学会他常用的几个字,也像在荒芜的人生里,种下了一颗糖。
3. 最深的情话,往往“说不出口”
父亲临终前,已说不出话。他颤巍巍地从枕下摸出最后一封信,塞给母亲。上面只有一行字,依旧是他工整的笔迹:
“这一生,辛苦你了。若有下辈子,换我来守家,你去看世界。”
母亲哭得像个孩子。后来我才知道,那年她曾因劳累小产,父亲愧疚半生。他从未当面说“对不起”,却用一辈子,写满了“我在乎”。
4.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说“爱”
如今,我们习惯用红包金额衡量真心,用朋友圈秀恩爱证明幸福。可父母的故事让我明白:爱的重量,从来不在言语的华丽,而在行动的深耕。
它可能是深夜为你留的一盏灯,是争吵后默默削好的苹果,是你不经意提起的心愿,有人悄悄记在了心里。
真正爱你的人,也许从不擅长说“我爱你”,但他会把你写进未来的每一页计划里。
结语
父亲去世三年后,母亲开始学写字。第一个学会的句子是:“老李,我想你。”
而我在他们的书信里,读懂了爱的另一种写法——
它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笨拙却坚定的携手:纵然你我都不完美,但这一路,我们谁也没想过放开谁的手。
互动话题
你是否也遇到过那个“不善言辞”却爱你至深的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