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生团合影
9月29日至10月5日,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大唐鹿野苑・国际森林度假区、北京国亭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协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支持的“走遍中国——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美术家写生创作行动”第二阶段甘肃段在甘肃景泰、张掖、敦煌等地依次展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走遍中国”项目执行委员会主任张江舟携手艺术家程大利、孔紫、老圃、张立柱、马海方、陈钰铭、任惠中、陈琪、李伟、尚可、巫卫东等以及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监事长杜伟、秘书长赵长海,自景泰黄河石林启程,经张掖历史遗迹与自然奇观,最终抵达敦煌,完成了一次跨越地理与时空的文化艺术远征。
一、景泰:黄河石林的地质史诗与水墨转译
![]()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9月29日,写生团直抵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这里不仅是400万年前地质运动的奇迹,更是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带上的砾岩地貌标本。当艺术家们登临观景台,饮马沟大峡谷的壮阔全景豁然呈现,那些高达数十米的石柱石峰,在秋日晴空下展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雄浑。
![]()
![]()
写生活动现场
在石林深处,写生现场迅速转化为一个开放性的学术课堂。面对橘黄色砂砾岩的丰富肌理与雄险姿态,艺术家们支起画架,或率性写意,或信手速写,试图捕捉自然造物的“刹那永恒”。他们的创作已非简单的风景再现,而是基于地理真实的艺术升华,是主体精神与客体自然的一场深度对话。
对于此行的意义,杨晓阳表示有三大特色:第一,立意宏阔,系统梳理。“走遍中国”旨在系统挖掘并表现中国典型地貌与文化,黄河石林正是其所寻找的黄河文明的典型代表。第二,名家汇聚,激发创造。本次行动集结全国成就卓越的艺术家,鼓励大家在写生中突破既定成规,捕捉偶然天成的灵感火花。第三,影响深远,文献集成。此次行动是融合写生、研讨、文献出版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工程,其最终成果必将成为一部全面呈现中国地貌与人文的宝贵艺术文献。
![]()
写生活动现场
张江舟表示,“走遍中国”行动旨在集中一段时间,将写生与创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来深入研究。他介绍,此次行动是一个历时三年的综合性文化工程,计划组织美术名家走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深入生产生活一线写生创作,最终将举办全国展览、专题论坛并出版相关作品集、文献集,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促进美术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为第三次到访此地的程大利,他盛赞黄河石林鬼斧神工,是自然的“传神之笔”,认为画家须亲临体悟,将眼中奇峰化为心中丘壑,完成与雄浑自然的虔诚对话。
二、张掖:历史记忆与自然色谱的双重叩问
告别黄河石林,9月30日,写生团转战张掖,开启了对历史与自然更为多元和深层的叩问。此段的写生路线设计形成了一条从人文遗址到工业遗存,再到自然奇观与宗教艺术的链条。
![]()
黑水国遗址
![]()
![]()
写生活动现场
在黑水城遗址,断壁残垣与散落的汉砖陶片,诉说着昔日黑水城古城的繁华与现在的寂灭。陈琪对此感触尤深,他回忆在夕阳余晖中,古城墙与毗邻的玉米地构成苍茫而鲜活的画面,令他当场完成两幅心仪之作。他感慨道:“在此作画如同与历史对话。”他尝试以当代水墨捕捉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抢救性记录”式的写生,已超越了技法练习,升华为以画笔挽留历史记忆的深沉诗篇。
![]()
写生团合影
在黑窑洞村,艺术家们顶着烈日,克服高海拔与山路艰险,在20世纪50年代遗址中寻找历史记忆的碎片。这种对现当代人文遗产的关注,拓展了“走遍中国”的历史维度,体现了艺术家们对历史的反思与人文关怀。
![]()
丹霞地貌
![]()
写生活动现场
10月1日,写生团来到张掖丹霞地貌沿线,缤纷的岩层在阳光下焕发瑰丽光泽,重构了人们对西北风光的固有想象。马海方认为这种源于自然的鲜活色彩为其创作带来了出其不意的灵感。而孔紫则被丹霞地貌色彩斑斓、山势嶙峋的雄浑气象所震撼,她表示此次写生深化了她对西部自然与文化的理解,激励她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锤炼技艺。
![]()
![]()
写生团合影
10月2日,在张掖大佛寺与马蹄寺,写生活动从室外转向室内古刹,艺术对话的对象从山河大地转为千年宗教艺术。张掖大佛寺中的亚洲最大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所带来的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以及马蹄寺汉藏佛教融合的独特气质与石窟艺术,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多元的文化体验与审美启迪。
![]()
写生活动现场
作为甘肃本土画家,巫卫东认为“走遍中国”行动以“守正创新”为宗旨,沿丝绸之路写生,有效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转化。他特别提到,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在交流中激发出新的艺术活力,这种学术引领与代际融合,为中国美术的当代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
![]()
![]()
![]()
骑行活动现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0月3日写生团在张掖的骑行活动。这场活动是对杨晓阳40年前“丝路骑行”的致敬与精神的延续。在采访中,杨晓阳回忆了1985年他及同学“用双脚丈量丝绸之路”从西安骑行到新疆的青春壮举,他认为,丝绸之路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今天的“走遍中国”行动,正是将当年他们对丝绸之路的线性探索,拓展为对整个中国大地的立体全景式艺术追寻。作为当年他们骑行之旅的见证者,李伟感慨道:“这段经历塑造了杨晓阳对丝绸之路的独特理解,也影响了他自己后来的艺术创作道路。”这次骑行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践行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理念,将“丝路精神”与当代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三、 敦煌:千年艺术圣殿的朝圣与当代启示
![]()
写生团合影
10月4日,写生团到达了甘肃段行程的终点——敦煌,在此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从沉浸于《梦幻佛宫》的3D数字球幕电影,到步入后端实体洞窟的切身感受,艺术家们经历了一场从宏观概览到细微体察的审美体验。在斑驳的壁画与庄严的塑像前,他们或凝神速写,或驻足沉思,与古代无名画工进行着一场无声而深刻的艺术交流。
张立柱在此回顾了46年前在敦煌学习的经历,坦言当时对传统认知尚浅。经多年沉淀,他深刻体会到老一辈艺术家开创的格局之宏大,认为应在虔诚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感知推进艺术发展,这是当代画家责无旁贷的使命。多次到访敦煌的任惠中表示,此次感受尤为深刻,敦煌艺术常看常新,其感染力与人物造型等细节令人深受启发,不同画种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也让他获益良多。
![]()
悬泉置遗址参观考察
10月5日,写生团对悬泉置遗址与榆林窟进行了探访,进一步丰富了艺术家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悬泉置遗址的苍凉黄土诉说着古驿站的往昔繁盛,而榆林窟别具一格的佛教题材壁画与塑像,则再次为艺术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写生素材与创作灵感。
![]()
榆林窟
老圃的感悟代表了许多同行者的心声,他坦言此次西北之行是对其艺术生涯的一次重要挑战。他被榆林窟的奇崛所震撼,这里的山水迥异于其熟悉的传统绘画范式。经过不断观察与尝试,他成功完成了此次写生之旅的首幅西北山水写生,认为此行为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帮助他开启了新的艺术探索领域。这种突破与新生,正是“走遍中国”行动所期望达到的学术效果之一。
![]()
![]()
![]()
写生活动现场
尚可在采访中谈到了此次活动的意义。他表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当代美术家的责任与担当,“走遍中国”正是对此要求的具体践行。他引用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并进一步阐释:艺术随时代而变,不仅表现语言要有新探求,主题内容也要因时而异。只有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和新生活、关注不同审美诉求,才能真正使美术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而实现美术的创新性发展,除了技术层面的改革,更需要从艺术精神层面进行不断探索,这正有赖于“走遍中国”这样的实践所带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体悟。
“走遍中国”甘肃段写生创作行动践行了“构想宏大、学术领先、名家阵容、影响深远”的初衷。此行不仅是一次艺术的采风,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与精神的锤炼之行。它通过名家的现场创作,将静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转化为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图像;它通过代际间的学术交流,激发了新的艺术活力;它通过对丝路精神的当代诠释与身体力行的实践,将历史遗产与当代艺术创作紧密相连。正如赵长海所言:“此次活动立足于学术性与探索性,汇聚代表性画家,致力于推动中国美术从‘高原’迈向‘高峰’。”
甘肃段的结束,是“走遍中国”全景式艺术追寻的一个新起点。艺术家们带走的,是画板上满满的画稿与内心深处澎湃的激情;他们留下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注视与学术思考。这批在行走中诞生的作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与时代精神,将通过后续的展览、研究与文献出版,为中国当代美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提供宝贵的资源。
写生作品欣赏
![]()
杨晓阳
![]()
杨晓阳 《榆林窟写生》 50cm×35cm 2025年
![]()
杨晓阳 《榆林窟写生》 50cm×35cm 2025年
![]()
张江舟
![]()
张江舟 《张掖黑窑洞村速写》 25cm×20cm 2025年
![]()
张江舟 《榆林窟速写》 20cm×30cm 2025年
![]()
程大利
![]()
程大利 《大音希声》 50cm×65cm 2025年
![]()
程大利 《古道》 50cm×65cm 2025年
![]()
孔紫
![]()
孔紫 《黄河石林写生》 33cm×66cm 2025年
![]()
孔紫 《黄河石林写生》 50cm×50cm 2025年
![]()
老圃
![]()
老圃 《千佛洞》 33cm×66cm 2025年
![]()
老圃 《莫高窟》 33cm×66cm 2025年
![]()
张立柱
![]()
张立柱 《莫高窟写生》 35cm×40cm 2025年
![]()
张立柱 《莫高窟北段》 35cm×40cm 2025年
![]()
马海方
![]()
马海方 《马蹄寺写生》 50cm×50cm 2025年
![]()
马海方 《张掖写生》 50cm×50cm 2025年
![]()
陈钰铭
![]()
陈钰铭 《莫高窟写生》 53cm×67cm 2025年
![]()
陈钰铭 《榆林窟写生》 67cm×53cm 2025年
![]()
任惠中
![]()
任惠中 《莫高窟写生》 43cm×55cm 2025年
![]()
任惠中 《榆林窟写生》 43cm×55cm 2025年
![]()
陈琪
![]()
陈琪 《敦煌》 50cm×50cm 2025年
![]()
陈琪 《榆林窟》 50cm×50cm 2025年
![]()
李伟
![]()
李伟 《莫高窟写生》 45cm×50cm 2025年
![]()
李伟 《榆林窟写生》 45cm×50cm 2025年
![]()
尚可
![]()
尚可 《裕固族姑娘》 50cm×50cm 2025年
![]()
尚可 《村民速写》 50cm×50cm 2025年
![]()
巫卫东
![]()
巫卫东 《榆林窟写生》 26cm×31cm 2025年
![]()
巫卫东 《莫高窟写生》 26cm×31cm 2025年
![]()
邢斯恬
![]()
邢斯恬 《临摹莫高窟290窟胡人驯马图》 25cm×43cm 2025年
![]()
邢斯恬 《莫高窟写生》 20cm×30cm 2025年
编辑 | 王 甜
摄影 | 张剑川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6年出版43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58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