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的温润里,常州这座古城藏着一份传承千年的甜蜜——常州梨膏糖。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中医药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完美融合,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
常州梨膏糖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相传,当朝宰相魏征为治母咳疾,将甘草、薄荷、橘皮等中草药与梨汁、白砂糖巧妙结合,熬制出既能治病又口感甘甜的“梨膏糖”。清咸丰年间宫廷古方南传常州,逐渐发展成为地方特色名点。它以梨汁、冰糖为基底,融入甘草、桔梗、茯苓等二十余种天然中草药,经过武火熬制、文火收膏的精细工序,最终凝炼成红褐色的膏体,不仅润肺止咳,更蕴含了中医“治未病”的智慧。
![]()
![]()
![]()
常州梨膏糖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药食同源的功效,更在于它与“小热昏”说唱艺术的紧密结合。清末民初,卖梨膏糖的艺人分为“文卖”与“武卖”两派,而常州盛行的正是“武卖”。艺人们背着糖箱,走街串巷,以说唱招徕顾客,形成了“三分卖糖,七分靠唱”的独特景观。这种说唱艺术,被称为“小热昏”,以其生动风趣的内容、滑稽幽默的说白、通俗易懂的唱词,以及百姓熟悉的民歌小调,深受民众喜爱。"武卖"艺人创造的"小热昏"说唱,堪称中国最早的"行为艺术"。如今,“小热昏”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常州梨膏糖一同,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
![]()
![]()
常州梨膏糖分药用、食用两类。药用款严循古方,以枇杷叶、杏仁、桔梗等药材配伍,专攻咳嗽气喘;食用款则用佛手、山药、陈皮等药食同源之材,化作年轻人喜爱的休闲零食。每日早中晚各含两块,少儿减半,阴凉处存放,这份贴心源自对现代生活的洞察。
![]()
![]()
然而,这门古老技艺也曾遭遇危机:西医冲击下药用功能萎缩,甜腻口感难讨年轻人欢心,老字号拆迁更让影响力式微。但即便如此,常州梨膏糖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每到秋季,一些老药店仍会制售梨膏糖,那份熟悉的味道,总能勾起人们心中的温暖与回忆。
![]()
如今,"常州小热昏"与梨膏糖制作技艺双双入选非遗名录,形成"一糖一曲"的独特文化现象。这块小小的梨膏糖,承载着中医“清排同步,治养结合”的智慧,记录着江南市井的烟火记忆,更见证着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坚守。当您含化一块梨膏糖,清甜的滋味中,分明能尝到千年的时光与一座城的文化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