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秋风轻拂,阳光暖暖地洒进院子。早晨九点,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身着简朴,正慢悠悠地打一套太极,结束后又在花园小道上缓缓踱步。他并不是普通的退休老人,而是年逾90的陈可冀院士。
与四周同龄人讨论保健品、营养粉不同,陈院士总是笑着摇头,“我从来不靠补品,真正的健康,只能靠生活习惯。”这句话让初次见面的年轻医生感到惊讶:究竟是什么秘诀,让他高龄依然步履稳健、思路清晰?
![]()
朋友圈、广告铺天盖地地宣传补品滋补,然而真实世界里,却有越来越多的长寿老人坦言根本不信这一套。为什么身为心脑血管领域权威专家的陈院士,会选择“八分饱、不靠补品、坚持运动”的老路?难道我们长久以来关于长寿和健康的观念,真的错了吗?
尤其是陈院士最推崇的两种运动,背后的科学依据令人大吃一惊!接下来,带你走进一位90岁院士的健康生活,看看真正靠谱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许多中老年朋友每日离不开燕窝、人参、各种健康小药丸,可陈可冀院士却始终坚持:饮食清淡、每餐八分饱才是最好的补药。采访时,他几乎把“补品不如补觉,药补不如食补”挂在嘴边。“很多人吃得太油太撑,肠胃负担重了,身体怎么可能好?”
陈院士家庭餐桌上,米饭、时蔬、家常小炒是常规,极少大鱼大肉,偶尔添点姜蒜、有益调味。他的饮食秘诀句句在理——每餐不过饱,避免肠胃过度工作。
![]()
科学研究显示,高脂、高热量饮食与慢性病风险显著相关,如心脏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而长期保持八分饱的饮食习惯,能有效控制体重、血脂和血糖,降低代谢紊乱发生率。以日本冲绳为例,这里的百岁老人比例全球领先,其最大养生特点正是饮食清淡、总体摄入量节制。
陈院士还提到,自己吃饭喜欢“夹点姜、吃点蒜”,不仅提味,姜蒜中活性成分有助于降脂、抗氧化,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相较于盲目进补,不如关注食物本身的天然疗效。
很多人以为,90岁的长者每天就该静养、少动。恰恰相反!陈可冀院士所信奉的长寿之道中,运动绝对是“压舱石”。被问及最喜欢的锻炼方式,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了两种:“太极和散步。”
一、太极拳——修身养性、舒展心肺
在陈院士看来,太极拳讲究缓慢、流畅、呼吸与动作协调,对心肺、肢体都十分友好。相关研究也表明,长期坚持太极锻炼,中老年人血压下降幅度可达10%-14%,心率变异性提升12%左右,还能在改善关节灵活性、预防摔倒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太极的科学益处远不只如此。德国一项涉及1000名65岁以上老人的对比研究发现,每周保持太极晨练者,高血脂和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了18%和23%。不仅如此,练太极过程中情绪更稳定,睡眠质量提升——这些,都是陈院士推崇的原因。
二、日常散步——低门槛、稳态有氧
很多人小看了散步的威力。事实上,经常慢走30分钟,可让收缩压平均下降7-9mmHg,冠心病风险降低约15%。陈院士不强调跑步、剧烈锻炼,而是主张“慢慢走、坚持走,每天都动起来”。
简而言之,“能走就是福”,80岁还能悠然下楼溜达一圈,就是生活质量的真实体现。科学证明,有规律的散步锻炼能显著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养护关节,还能预防骨质疏松。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安全、有氧、不累人又能有效减缓健康衰老速度。
陈院士的这两项“宝藏级锻炼”看似平常,但坚持20年以上,复查体检时各项指标与同龄人拉开明显差距。他坦言:“秘诀在于持之以恒,哪怕每天只有十几分钟,贵在不间断。”
真正的长寿指南——科学生活比补品更重要
面对身边亲友熟人“你吃什么神仙药?”的疑问,陈院士总是一笑置之。他强调,想要长寿,无非三个字:“管住嘴、迈开腿”。科学研究已经多次证明,健康的饮食结构、规律的睡眠和适度运动,对预防慢性病、延缓衰老有着决定性作用。而补品,并不存在包治百病的魔力。
想效仿陈院士的长寿之路,建议记住以下要点:
餐餐七八分饱,多蔬菜、粗粮、清淡为主;每日坚持有氧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散步,贵在规律与适度,量力而行;不盲目相信补品,关注食物多样化,让身体自己“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作息有规律,避免“急躁、内耗”
健康并非遥不可及,也不是广告里的速成法术。陈可冀院士几十年的自我调理经历,就是最朴素、最有力的证据:真正决定寿命的,是点滴日常,而非包装精美的外来“灵丹”。与其花大价钱买保健品,不如调一调一日三餐,走一走小区花园;这一点,每一步都“值千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