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农历九月廿一,正值秋冬交替之际,民间素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的说法。在这个时节,老祖宗留下了许多养生智慧和生活禁忌,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习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1不扔,2不吃,3不做,4要补”的具体内容,帮助大家健康度过这个特殊时节。
![]()
**1不扔:不随意丢弃御寒衣物**
虽然已过霜降,但天气尚未完全转冷,不少人会急于整理衣柜,将厚重的冬衣打包收起来。然而农历九月廿一前后,气温往往反复无常,民间有“九月小阳春”之说,白天温暖如春,夜晚却寒意骤起。此时若过早收起棉衣、围巾等御寒物品,一旦遇到突然降温,很容易受凉感冒。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更要注意“春捂秋冻”需适度,建议将轻薄的羽绒服、针织开衫等便于穿脱的保暖衣物放在随手可取之处,应对天气变化。
![]()
**2不吃:忌食生冷与隔夜寒性食物**
- **不吃生冷瓜果**:如西瓜、甜瓜等夏季消暑水果,此时食用易损伤脾胃阳气。传统养生认为“秋瓜坏肚”,尤其冰镇后的瓜果更会加重体内寒湿,可能引发腹泻或关节疼痛。
- **不吃隔夜寒性海鲜**:螃蟹、贝类等水产品性寒,隔夜后不仅营养价值下降,还可能滋生细菌。明代《本草纲目》特别提醒“蟹性冷,不可过食”,秋季肠胃功能较弱,更需注意新鲜烹饪、适量食用。
**3不做:避免耗损阳气的行为** - **不过早晨练**:此时清晨露重风寒,尤其北方地区易出现霜冻。过早外出锻炼可能吸入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建议等阳光充足后再活动,或改为室内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
- **不熬夜伤神**:秋冬交替时人体需顺应“收藏”的自然规律,熬夜会耗伤阴血,降低免疫力。中医强调“亥时(21-23点)入睡以养元气”,此时应调整作息,避免深夜刷手机、加班等行为。
- **不过度进补**:有人误以为秋冬需大量进补,盲目食用人参、鹿茸等热性药材,反而可能引发上火、便秘。正确做法是“平补”,如用山药、莲子等温和食材调养脾胃,为冬季进补打好基础。
![]()
**4要补:重点补充四类营养**
1. **补肺防燥**:多吃银耳、百合、白萝卜等白色食物,可润肺生津。推荐“雪梨炖百合”食疗方,对缓解秋咳效果显著。
2. **补维生素D**:日照减少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可适量增加蛋黄、深海鱼摄入,晴天中午可晒背15分钟促进合成。
3. **补优质蛋白**:天气转冷需增强抵抗力,鸡蛋、豆制品、瘦肉等食材可提供充足蛋白质,但烹饪宜采用炖煮方式,避免油炸加重燥热。
4. **补暖心饮品**:用红枣、桂圆、枸杞泡茶饮用,既能温暖手足,又能补血安神。民间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之说,早晨淡盐水防秋燥,睡前蜂蜜水助眠润肠。
![]()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这些禁忌与建议并非空穴来风。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气温骤变时血管收缩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秋季昼夜温差大正是高发期;隔夜海鲜中产生的组胺可能导致过敏,与中医“寒毒”理论不谋而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秋季膳食指南》也强调,此时应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坚果摄入,以降低呼吸道炎症风险。
在这个忙碌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完全遵循古人的节气仪式,但其中蕴含的健康理念仍具现实意义。九月廿一就像一个自然的闹钟,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倾听身体的声音——及时添衣、饮食有节、作息有序,才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寒冬。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唯有顺应天时,方得长久安康。#11月·每日幸运签##我在头条晒家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